毛泽东生前,老帅们已经策划逮捕“四人帮”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碎“四人帮”的筹划,在毛泽东病重后便已经开始。肖劲光在回忆录中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
  我曾两次找到叶剑英同志。第一次是在得知毛泽东同志病危的消息以后,我预料江青、张春桥一伙在毛主席身后会有动作,他们会借毛主席的名义干不可告人的篡权勾当。我到叶剑英同志处,与他深谈过这件事。叶剑英同志比我更知底细,他肯定了我的判断。我说,得想个办法把这些家伙搞掉,不然毛主席身后让他们掌了权,党和国家就糟糕了。叶剑英同志深深地点了点头,他也正在考虑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还向叶剑英同志建议说,下命令调集军队,采取分割围歼的办法,把江青、张春桥等抓起来。叶剑英同志沉思良久,摆了摆手说,主席病重,现在还不是时候。
  此后,我又一次来到叶剑英同志家里,诉说了自己看了近两天来报纸上宣传的毛主席“临终嘱咐”的文章后夜不能寐的心情,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盘托出。我说,事不宜迟,如果再不动手,江青、张春桥等人就要动手。如果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落到他们手里,就要走大弯路了。叶剑英同志坚毅地告诉我说,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的叶剑英,的确是军队中广大干部的希望所寄。这一年2月间毛主席在病重中批发的中央文件通知,“在叶剑英生病期间”不让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由两年前从沈阳军区调来的陈锡联主持。由于当时毛主席已病重且言语不清,从辽宁来的毛远新担任了对外的联络员。这份文件的意思,明显是想让毛远新对军队施加影响。尽管如此,可是叶帅仍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广大干部。
  在这种被宣布“生病”交权的情况下,叶剑英仍分别接见了粟裕、宋时轮、韩先楚、肖华等高级将领。他分别嘱托他们要严密注意形势,特别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注意掌握好部队,提高警惕,防范万一。在毛泽东去世前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陈锡联也服从叶剑英指挥,并与推荐他到中央来的毛远新实际上划清了界限,对于粉碎“四人帮”也起到了作用。
  1976年夏天,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众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老将军住在301医院,都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从狱中出来以后,长期住在这里。有一天,他受老同志们之托,来到西山探望叶帅。傅崇碧当时忧虑地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差点被他们整死!”
  “鹿死谁手,等着瞧吧!”叶剑英当时大声地说着,随即开怀大笑起来。傅崇碧看到叶帅很高兴,猜想一定是有什么底牌,便连忙询问。
  这时叶剑英举起右手,微笑地伸出四个指头。他胸有成竹地讲了四句话,精辟地分析出当时的形势:“一、不要紧,他们没有抓到我们什么东西;二、他们积怨甚多;三、要进行斗争;四、要讲究方法。”
  讲完这话,叶剑英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来到大玻璃窗前的一架钢琴旁边,兴奋地拉开琴盖,弹起钢琴来,真是一副儒将的气度。傅崇碧看到这一情景,心中马上有数,说了声“叶帅,祝您健康长寿”,便告辞回到301医院。
  回到医院的傅崇碧,立刻把会见叶帅的所见所闻,报告给断腿重伤的罗瑞卿和聚拢过来的其他老将,寂静的病房里顿时喧嚷沸腾起来。
  当时各大军区的主要领导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调整后,都明显地站在江青一伙的对立面,海军、空军、二炮和总参、总政和总后的领导也持同样的态度。作为共和国支柱的人民解放军完全站在反对“四人帮”一边,这为10月的胜利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毛泽东去世时,住在301医院的王震找叶剑英谈心。他以军人豪爽的姿态单刀直入地说:“叶帅,他们几个人这样猖狂,为什么还不把他们抓起来?抓起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叶剑英摆了摆手制止他,怕有人窃听谈话。见到四周无人,他才低声慢气地说:“老人家刚去世,我们绝不可轻举妄动。”接着,叶剑英比划着手势:“需要等待时机!”
  在谈话中,叶剑英委托王震去征求陈云的意见,共同商量对策。一天,陈云同邓颖超一起来到叶剑英的住处。三人一致认为,“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早已激起人民的愤怒。和这四个人斗,党心、军心、民心都是向着中央。陈云还指出,在和“四人帮”的斗争中,一定要争取到华国锋的支持。
  在这期间,叶剑英多次向秘书们打招呼,不但要注意国外的动向,更要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说:“研究时局,掌握形势,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要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毛泽东去世13天后,聂荣臻元帅委托杨成武到叶剑英的住地转达了他的期待。行前,聂荣臻神情严肃地对杨成武说:“那几个东西(指‘四人帮’)闹腾得很厉害。这伙坏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要有所警惕。如果他们先下手,把小平同志暗害了,把叶帅软禁了,那就不得了,中国革命就会倒退几十年。现在,我们党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情况很紧急,请叶帅快拿主意,早下决心,他得挺身而出啊!”
  叶剑英听了杨成武的汇报,笑了笑,激动地说:“你回去报告聂老总,请他放心,他的想法跟我考虑的一样。我已有思想准备了,你回去报告他,有事随时同他商量。”叶帅还诙谐地说:“狡兔三窟哟,我要立即搬家。你要告诉聂总,也要注意安全。”
  随后,叶剑英搬到玉泉山,在谈笑风生中,运筹着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摘自《中南海往事追踪报告》
其他文献
朱买臣与卢梭,一个是中国汉武帝时的太守,一个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无论年代还是身份,两人都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彼此的一段婚姻经历却有神似之处。  朱买臣,原是一位挑着卖柴担子也要读书的书呆子。朱妻跟着他过了大半辈子还家徒四壁,一忍再忍,终于忍不住了。可朱买臣好言相劝:“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这话谁信呢?妻子的满腔愤怒也实在情有可原,朱买臣无可奈何地被妻子休了。  几年之后,朱买臣因为有功
期刊
生活是由许许多多微妙的细节构成的,有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往往暗藏玄机。也许,你就是因为疏忽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而错失了人生旅途上的许多机遇。关注细节,这不仅是一个小小的提示,更应该是一种需要我们刻意去培养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规则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则来自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
期刊
北京:艳遇都是男人惹的祸    北京的性别,应该是雄性。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京派男人不能不“拽”!喜欢拍胸脯保证,仿佛无所不能,这很让女生着迷。所以北京男人最容易成为一见钟情的主角,第一印象就让人激动心动。  “爷们儿”、“哥们儿”,好像只有北京男人说得最流畅骄傲。  在北京,即使一个男人兜里只剩下最后一百块钱,有朋友来了,尤其是女朋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花掉。北京人面对感情总会毫无保留地付出
期刊
多年前,有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异想天开地想进通用电气公司,但很快他的梦想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主考官只是扫了一眼他的个人简历,就立刻摇着头说:“抱歉!你离我们的要求还很远,欢迎你下次再来。”  这位年轻人十分沮丧,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被通用否决了。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感,他离开了通用公司。后来他不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进了一家适合他的小公司。他学的是机电制造,在公司里担任技术顾问。尽
期刊
王卓是数学系的高材生,没有毕业前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当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才发现生活不是那么简单。几个月下来,他对所找的工作大都不满意,偶尔看好的,人家又嫌他本科的学历低。面对现实,他也只好降低标准,即使这样,工作依然不好找。  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大型建筑工地,看见门口张贴着一张红纸,上面用黑字写着招工启事。内容是要招一位工地管账会计,要求很低,活也不累,待遇更是没得说。王卓很满意,他根据上面所写的
期刊
望重德劭的张奚若先生被尘封、被遗忘得太久了。他1973年逝世,至今37年过去,绝少被人提起,身后寂寞如此,令人慨叹不已。  建国前后,使陕人张奚若声名远播的有两件大事,“十六字诤言”即其中之一。  那是1957年5月15日,张奚若在一次由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召开,有毛泽东主席参加的座谈会上有过一个发言。发言中,他针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十六个字的概括性的尖锐批评。这十
期刊
入行殓仪业    1901年,邝金枝出生在上海虹口,祖籍广东开平,是典型的上海广东人。邝金枝的丈夫付名若是位西医师,医药界朋友颇多,其中有一对美国人司各脱夫妇。司各脱先生是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万国殡仪馆总经理,司各脱夫人就是万国殡仪馆的遗体化妆师。因为业务需要,司各脱夫人常会向邝金枝的丈夫请教一些遗体防腐的技术性问题,故而两家人是老朋友了。  一次饭局上,司各脱夫人感慨业务繁忙,心有余而力不足,邝金
期刊
办公室的桌子上摆了各式各样的瓶子,大家都用水养了绿萝。  绿萝完成了繁殖到每个办公桌上的任务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起色了。绿萝在水里慢慢生了根后,几乎就不再长了,只是维持着生命似的,让人时时担心着,生怕哪片叶子黄了。就这样,还是有人把绿萝养死了。大家不解,只说办公室可能缺少阳光和氧气。  有一天去盥洗室,隔壁办公室的女同事正在给绿萝换水。她的绿萝长得绿油油的,密密的一丛,每一片叶子都精神得很。  “你
期刊
新发服装厂的销售主任牛二,正为上千顶绿帽子发愁。  新发是个做外贸出口的小厂,这些绿帽子本来要卖给国外的客户,没想到经济危机一来,外国客户破产了,先前订的货不要了,这一千顶绿帽子,只得出口转内销。  要知道,“绿帽子”在中国可是有特殊含义的,要命的是,这些绿帽子还都是男士款的。老板发了话,谁能把绿帽子卖出去,利润全归他,厂里只要本钱。  条件看起来诱人,但销售部没一个业务员敢碰这烫手山芋。牛二身为
期刊
1975年4月初的一个下午,89岁高龄的蒋介石这天的精神不错,让值班护士罗小姐替他念几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罗小姐起先念的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接下来则是宋朝诗人黄庭坚写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当念到最后一句时,蒋介石脸上肌肉突然略微抽搐了一两次,他说:“这首诗写得好,你多念几遍。”  罗小姐一边念,一边看书里的语译,她才晓得这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