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需要通过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懂得规则,形成法治意识;明白所处时代,知道国家国情。而初中思想品德对人成长的教育价值远大于其教学价值,笔者想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以唤起思想品德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重视。
【关键词】教学 教育 成长 价值 承载
前言
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既承载着教授知识,面对分数考核的压力,又面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压力。现实中学校老师往往紧跟着分数这个指挥棒走,特别注重学生成绩,于是思想品德学科成了学校的几个“背功科目”之一。老师没有把它当作培养学生素质成长的科目,学生也就仅把它当着学知识的学科之一,整天围着知识转,记忆一些常识(而非运用)。这样一种现象笔者体会多年,于是想谈论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到底应该承载什么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承载的价值
每次参加大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培训时,专家们都会给思想品德教师讲到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顺序,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每次听到此教学目标顺序心中自然会意,思想品德何等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摆在首要位置,而非知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基础,对此的培养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这种价值更需要思想品德课来承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扬帆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为背后,下册单元主题: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八年级上册单元主题:跨越代沟,友谊天空,走自己的路,一会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下册单元主题:自然的声音,公共利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创造世界,市场考察。九年级全一册单元主题:历史启示录,财富论坛,同在阳光下,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新的征程[1]。从教材的设计目的显然希望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规则,形成法治意识;明白国情,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这个目的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无疑,人的成长所需品质尽显思想品德教材中,教材编者希望我们教师承载教育价值。
经以上两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思想品德课应承在学校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考核目标和分数目标,即非单纯的教学价值。
二、现实矛盾
时下现象: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人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仍对分数崇拜有佳,有的学校对分数追求列出这样指导指针:“没有分数过不好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尽管后边表述对其他方面也重视,但赤裸裸的分数仍首当其冲的摆在了前面。而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以分数说话,学校的完成目标:高线,平均分,均及格,全科合格等一系列考核均以学生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学校面对此就以完成目标,创优目标为目标,努力实现学校的分数追求,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明确了分数目标,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们尽管有一腔热血,本想以思想品德课的本来教育价值呈现于课堂,但由于“教学压力——分数”仍左右着教师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而忽略思想品德课促进人成长的教育功能和真实价值。这样使得思想品德教师处于“以一夫之勇,难挡指挥的棒”的尴尬境地,于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了两不像,又要追求教学知识点,又要追求教育功能,使得“分不分,德不德”现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
三、清晰认识,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体现
(一)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
经常谈到教育教学不能“两张皮”,也就是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教学”而“教学”,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结果,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它体现的更应该是教育价值,更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而非仅对知识的把握,仅对考试的应付,仅对成绩的在乎。而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明确思想品德课本来应承载的价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作用。
(二)打破考核限制,追求育人目标
学校有学校的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达成更多以分数呈现,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师,既要注重应对学校面临考核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注重教育教学时间分配,当然以实施教育功能为主,平时课堂为主渠道,多加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而仅非知识传授,更多是活动感受,情景体验,促成学生的素质真正提升。当面临期中和期末大型考试时,也不防对知识有个综合梳理,让学生学习负担不那么重,学得轻松,考试能自如应对。笔者也在实践中尝试过,学生既得到教育,同时成绩也不差,这样是可以两不误的!但内心仍然难受。
(三)敢于放弃,承载育人目标
为何要本该属于育人的学科来参与“冷冰冰”的分数衡量,与其这样不如大胆的放弃对分数的追求,让其成为一个常识学科,成为一个学生素质能真正得到提升的学科。比如像日本的类似学科叫《社会常识》、中国香港叫《公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课程,更谈不上用分数来衡量它。我们可以用学生的素质成长来评价学科的价值,通过制作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交友能力等的成长手册,来一一记录学生的素质成长情况。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真正育人价值。
结语: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人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不应把其当成简单的知识学科对学生实施教学服务,以“背多分”的教学方式获得足够高的成绩,而应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人成其为人”的素质教育课程,可创造性的设计教育资源进行育人服务。这主要是一种敢于突破传统的观念更新。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思想品德教师用书》2013年第八次印刷,八年级上册第七页“教科书的总体设计思路”。主编:朱小蔓、魏贤超。
【关键词】教学 教育 成长 价值 承载
前言
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既承载着教授知识,面对分数考核的压力,又面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压力。现实中学校老师往往紧跟着分数这个指挥棒走,特别注重学生成绩,于是思想品德学科成了学校的几个“背功科目”之一。老师没有把它当作培养学生素质成长的科目,学生也就仅把它当着学知识的学科之一,整天围着知识转,记忆一些常识(而非运用)。这样一种现象笔者体会多年,于是想谈论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到底应该承载什么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承载的价值
每次参加大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培训时,专家们都会给思想品德教师讲到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顺序,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每次听到此教学目标顺序心中自然会意,思想品德何等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摆在首要位置,而非知识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基础,对此的培养远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这种价值更需要思想品德课来承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扬帆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为背后,下册单元主题: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八年级上册单元主题:跨越代沟,友谊天空,走自己的路,一会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下册单元主题:自然的声音,公共利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创造世界,市场考察。九年级全一册单元主题:历史启示录,财富论坛,同在阳光下,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新的征程[1]。从教材的设计目的显然希望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规则,形成法治意识;明白国情,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这个目的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无疑,人的成长所需品质尽显思想品德教材中,教材编者希望我们教师承载教育价值。
经以上两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思想品德课应承在学校育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考核目标和分数目标,即非单纯的教学价值。
二、现实矛盾
时下现象: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人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仍对分数崇拜有佳,有的学校对分数追求列出这样指导指针:“没有分数过不好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尽管后边表述对其他方面也重视,但赤裸裸的分数仍首当其冲的摆在了前面。而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以分数说话,学校的完成目标:高线,平均分,均及格,全科合格等一系列考核均以学生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学校面对此就以完成目标,创优目标为目标,努力实现学校的分数追求,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明确了分数目标,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们尽管有一腔热血,本想以思想品德课的本来教育价值呈现于课堂,但由于“教学压力——分数”仍左右着教师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而忽略思想品德课促进人成长的教育功能和真实价值。这样使得思想品德教师处于“以一夫之勇,难挡指挥的棒”的尴尬境地,于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了两不像,又要追求教学知识点,又要追求教育功能,使得“分不分,德不德”现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
三、清晰认识,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体现
(一)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
经常谈到教育教学不能“两张皮”,也就是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教学”而“教学”,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结果,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它体现的更应该是教育价值,更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真正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而非仅对知识的把握,仅对考试的应付,仅对成绩的在乎。而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明确思想品德课本来应承载的价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作用。
(二)打破考核限制,追求育人目标
学校有学校的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达成更多以分数呈现,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师,既要注重应对学校面临考核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注重教育教学时间分配,当然以实施教育功能为主,平时课堂为主渠道,多加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而仅非知识传授,更多是活动感受,情景体验,促成学生的素质真正提升。当面临期中和期末大型考试时,也不防对知识有个综合梳理,让学生学习负担不那么重,学得轻松,考试能自如应对。笔者也在实践中尝试过,学生既得到教育,同时成绩也不差,这样是可以两不误的!但内心仍然难受。
(三)敢于放弃,承载育人目标
为何要本该属于育人的学科来参与“冷冰冰”的分数衡量,与其这样不如大胆的放弃对分数的追求,让其成为一个常识学科,成为一个学生素质能真正得到提升的学科。比如像日本的类似学科叫《社会常识》、中国香港叫《公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课程,更谈不上用分数来衡量它。我们可以用学生的素质成长来评价学科的价值,通过制作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交友能力等的成长手册,来一一记录学生的素质成长情况。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真正育人价值。
结语: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人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不应把其当成简单的知识学科对学生实施教学服务,以“背多分”的教学方式获得足够高的成绩,而应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人成其为人”的素质教育课程,可创造性的设计教育资源进行育人服务。这主要是一种敢于突破传统的观念更新。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思想品德教师用书》2013年第八次印刷,八年级上册第七页“教科书的总体设计思路”。主编:朱小蔓、魏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