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共舞、意趣共融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多面手。吴冠中先生在谈到他的艺术学习时说:“袁运甫似海绵,他吸收一切养分”,“他精力充沛,贪食,又有一个强劲的胃,善于消化。”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袁运甫先生如饥似渴的学习与研究状态,袁运甫先生用他那强大的胃“消化”知识,吸纳养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艺术高度。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荷花这一绘画题材,并开启了他研究荷花的生长规律、探寻荷花的审美意蕴以及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之路。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中国花鸟画的主要特征。在花鸟画作品中,与其说是花鸟的世界,不如说是画家精神的世界。画家对人和生命的关注与体验是进行花鸟画创作的情感基础。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袁运甫先生积累和獲得了对大自然以及人自身的感悟。在他看来,荷花不仅仅是自然物象,更蕴含着高洁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他笔下的荷,一年四季各有神韵,春之生机盎然、夏之丰腴颖实、秋之萧瑟静谧、冬之傲雪凌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美与价值。“他是生命的歌者,他选择以彩墨的表现形式来抒写生命。”
  《幽香》是他荷花题材绘画中的早期作品,画中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透过恣意的墨彩来状物达意,力求表现典雅、孤傲的文人气节。白色的荷花在黄灰色的底色与“多彩”墨色的映衬下更显得高雅、纯洁。这种情结一直在他荷花题材的创作中延续。同时这种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吸引袁运甫先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劲风中舞动的身姿、曲而不折的延伸之态正是荷之生生不息的表征。从绘画表现方式上来看,劲风驱动下的荷婀娜多姿、纵横交错,像行草书一般自由放任而又有条不紊(《风荷韵致》)。
  绘画媒材的认知与拓展
  袁运甫先生认为,中国画的绘画工具适合情感的抒发与诗性的表达。水性、笔性、纸性及墨性的丰富性与趣味性牵动着他的艺术灵感。但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中国画与他长期实践的水粉画间的差异,即在厚重感的表现上显得“不直接”。这是他在彩墨画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对接”的情况,在技法探索的过程中,袁运甫先生体会到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问题导致用色有它的特殊性。针对宣纸的特殊性,袁运甫先生认为国画的赋色难度比西画高得多,为了达到薄中见厚的效果,他的经验是充分利用“对比辩证的方法”,在疏朗与繁复、清澈与厚重等对比关系中得以实现。在不断的绘画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泼墨、泼彩的方法能够克服中国画“单薄”的“不足”。《朱荷碧盖》是袁先生泼墨泼彩的代表作,画中以黑、红、青、绿为主色,雄浑磅礴、色墨相合、水色交融、疏密有致。
  在传统的生宣纸上表现彩墨交融、自然浑厚的效果是袁运甫先生彩墨画的常态,除此之外他还在金版日制宣纸上进行尝试,较强的金色光泽和较弱的渗透性使得画面效果呈现出迥异的华丽感和空灵感。特殊的媒材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运用这种特殊宣纸作画在当时并不多见,表现出了袁运甫先生包容的心境和大胆尝试的勇气。此类绘画作品有《荷塘印象》《荷塘胜揽》《金色池塘》以及《雨霁》等。
  中西方的融合与创新
  袁运甫先生在中西方绘画的交融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传统的、民间的、西方现代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闪耀着光芒。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思想决定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与艺术创作道路。
  (一)光与色
  袁运甫先生对西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他主张将西方绘画对光与色的认知运用到中国画中,在荷花题材的创作上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愫,其中光感的表现不容忽视。光源的存在带动了物象间的明度和纯度的差异,成为整幅画面的统领者。他利用光线所产生的投影以及虚实变化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并使色彩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以《荷塘世家》为例,上部光的来向决定了整幅画面自上而下形成了明暗的不同,花瓣间相异的色彩处理方式显示出了光的存在。
  袁运甫先生早年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有过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色彩的布置、赋色方法以及色与墨的运用规律等,这和彩墨荷花的用色(青绿)及色彩构图(色彩的位置与呼应、层次与虚实)不无关系。在此基础上,袁运甫先生在中国画创作实践过程中把他精研的西方色彩理论引入其中,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纲领性的赋色理念——随类赋彩。他认为中国画要革新就不能回避西方现代色彩学的介入,色彩能够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故步自封只能限制中国画的发展。他借助彩墨画践行了这一理论。
  (二)空气与空间
  “空气透视法”常见于日本画中,即画面通过虚实的处理达到表现空间与空气流动的效果。这种表现方式在袁运甫先生的画作中时常出现,“空气透视法”是东方“诗意绘画”与西方“科学绘画”相融合的必然结果。《荷塘晨色》正是一例,荷塘之中雾气与水气的升腾增强了画面的意境表达,让人有种身临其境、沉醉不知归路之感。画面中虚实相生的处理增强了画面的纵深度与空间感。
  (三)形式美的探索
  形式美的探索是袁先生绕不开的课题,西方绘画中点、线、面形式美的归纳与中国画中大小、长短、疏密等因素的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长期从事西方绘画研究与实践的袁运甫先生来说,抽象的形式美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秋色秋香》是袁运甫先生通过多次写生而得的作品,其中莲蓬稀稀落落、荷杆苍劲坚毅以及荷叶的洋洋洒洒构成了点、线、面的交错世界,形成了极富美感的韵律,从而表现出清晨薄雾消退时残荷的凄美。
  结论
  彩墨不仅是袁运甫先生绘画创作的艺术语言,更是他感受世界万物的一种方式。他以中国传统的笔墨为根本,以印象主义色彩的科学方法为辅助手段,并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为推动力来解决中国画的革新问题,他的彩墨荷花作品下笔磊落、洒脱泼辣、气势恢宏、刚柔相济、浓淡兼施,其间运用泼墨、泼彩、积墨、破墨等手法将水、墨、光、色含润交融,形成了彩墨共舞、意趣共融、五彩彰施、水墨积微的彩墨世界。它们是袁运甫先生中西合璧思想的映射。实现了水墨与色彩、中国画与西画的融合。
其他文献
摘要:洪子诚先生回归初始经验的自我描述,对标签的警惕,对后见之明的怀疑中,便蕴藏着严肃的历史态度,即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中的自己。而这种弥足珍贵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史书写当中。  关键词:洪子诚 学术 印象  作为一名总是后知后觉的冒失后生,我曾在心里头暗自计较过两回与洪子诚先生的“失之交臂”。第一回是2014年秋季在台湾大学交换时,听说洪子诚老师恰巧也在台湾讲学,不过却是在新竹的“清华大学”。当
期刊
摘要:陈谦非常有限的短篇小说从不同的视角触摸人生的困境,题材新,开掘深,探索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密码,这是她短篇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短篇小说 透视生活 短篇的艺术  理工科出身的陈谦,在美国硅谷打拼多年之后忽然悟到:硅谷那一波高过一波的喧嚣,让当初出校门的她有窒息之感,于是试图通过写作辨别内心的种种迷茫。新世纪之初,她出版了长篇小说《爱在无爱的硅谷》,此后她的长、中、短篇均收获丰硕。她尤其擅长在中
期刊
世上有些作家是可有可无的,但在北美的华文文坛,有一个作家却是无可取代的。从她开始执笔,就一直紧贴着海外移民的生命轨道,吸收着新大陆的雨雪光霓。即使是在新世纪的很多海外作家都开始了“回归中国书写”,她依然在移民文学的地心隧道里穿梭。她的作品,始终受到海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新移民文学的代表性经典。这个奇异的存在,就是陈谦。  虽说喜欢写作的人多少都有些来自家庭的故事,但陈谦成为小说家确实有些意外
期刊
摘要:旅美作家陈谦中篇小说《无穷镜》描写硅谷华人高科技创业者的日常生活和追逐梦想的苦乐进程,展示数码世界昼夜不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事,也揭示出不同风云人物各自不同的隐忧伤痛。《无穷镜》把一个更新奇更具有象征意义的硅谷故事端在世人面前,让读者重新咀嚼硅谷的生活标杆与个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时时处处缺失安全感而陷入尴尬境遇的无奈。  关键词:《无穷镜》 数码世界 生命价值 人类命运  新年伊始,在硅谷南端静谧
期刊
1991年离开中国大陆辗转定居加拿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最初的许多年,我一直消失于北大师友同学的视听之外。尽管如此,大家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存在于我心中,鲜活清晰,从不曾有丝毫的褪色模糊。不过,这种“存在于心中”的“存在”是十分独特的。国内的老师同学之间,多少有开会、校庆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很容易找出个理由凑在一起搓上一顿;退一万步说,就算见不上面,至少即时的“靓照”还是可以通过各
期刊
摘要: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由旧学转型为新学的过程,经历了批判、解构、亵渎,也经历了无知和全民狂欢。现在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消解和解构能否成为一种价值?历史的经验是,没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学术研究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学术研究。走出困惑,以建构代替解构,以建设的心态面对未来。  关键词:学术转型 经学 西学 新学  中国进入20世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完全可以称得上“天翻地覆慨而
期刊
真是一部说不尽的《历代名画记》!读《历代名画记》的卷二,又涉及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可以从美学角度阐发其价值所在。  一  其中的第一节《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提出了研究画史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考察画家之间的师资传授关系;二是论画与绘画要把握南北地域之别与时代差异。这几个问题具有以往的画论家都不曾具备的深刻历史感。  张彦远在这一节中,明确提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的美学命题。这在画论史上
期刊
摘要:《寻找伊甸园》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视角却采用以主人公余丹逸的见闻为主的限知视角,余丹逸在小说中还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人物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叙述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故事时,有效地增强了悬疑气氛和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作者希望通过对整个大中华地区移民悲剧的描写,表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离散悲情以及“原乡与新土”的复杂情结下的新身份认同。  关键词:《寻找伊甸园》 陈浩泉 叙事视角 人物设置 身份
期刊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张仃隐居在京郊门头沟自己设计的石头房子里。此时他已放下画笔,不再过问画坛是非,凡是去拜访过的人,定能看到这番景象: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抽着大烟斗,独自沉思,案几上放着一撂《鲁迅全集》。据夫人灰娃介绍,张仃经常喃喃自语的一句话,就是:“还是鲁迅的好。”确实,就人格的孤迥高迈,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一,张仃与鲁迅有许多相似。然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伟大的文学家,杰出
期刊
摘要:在《双蕖影》等小说里,张春莹都将语言打磨得特别精致,比如喜爱短句,善于遣用动词、形容词,让叙述变得特别清晰,富于节奏感,人物性格形象也得到很好的呈现。传统古朴、藏着江南氤氲气息的小说语言是张春莹《双蕖影》最大的魅力,但这种语言也限定了小说的思想力度。  关键词:小说 语言 古典气息 思想表达  对于张春莹的长篇小说《双蕖影》,其故事特别吸引人,我的阅读过程很是惬意;小说叙事也很是细密、流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