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传统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范振绪是曾享誉陇上甚至京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甘肃书画大家。关于他的研究文章虽然不少,但都是“意乖言拙,未详其旨”。本文从传统文人角度入手探析范振绪的书画艺术,通过对其“古到极点就是新到极点”的山水画“四王情结”和书法“苏味遗韵”的分析,得出人心进入古的境地,作品也就能够体现这一境地。这就是他对中国书画艺术“吐纳传统”式的真继承、真发扬,也是我们真正理解范振绪艺术思想之所在。
  [关键词]范振绪;山水画;书法
  [中图分类号]J1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73-02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东雪老人,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城关人,清工部主事范培之子,出生于北京,9岁丧父后随母返回故里,清光绪年进士。1906年,同沈钧儒等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先后任县长、国会议员、甘肃省副议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政协甘肃省副主席等职。
  范振绪是一位生在清末、长在民国、活动于新中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书画大家。他攻山水、精书法,绘画取法王石谷、王元祁,书法承苏东坡。一生笔耕不辍,画作流传甚广,著作有《东雪草堂笔記》、《东雪草堂诗聊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笔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
  范振绪不仅书画闻名于世,而且诗文造诣深厚。他的书法根基和诗文修养成就了他的绘画。他是典型的文人型画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宦海世家。祖父范呈芳是贡生,父亲范培以贡生任同治时兵部郎中。范振绪自幼受家庭的良好教育,8岁时能赋诗,14岁涉丹青,青年时代习经史,1903年中进士,获取功名。后又远洋求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过着传统士大夫的文人生活,为先生、为小史、为幕僚、为画家、 为领导,都未脱离作为传统文人的气节。首先,他是一个诗人,对诗的嗜好近于痴迷,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画全国能有者多矣,不算什么,我是画不如字,字不如文。”[1]这都是传统文人的特征,他耿直不随时流,耻于周旋官场,同情劳动人民,奖掖后进,关心民生疾苦,都体现了他的文人本色。他推崇的艺术家如黄公望、倪云林、苏轼等,都体现了作为文人的传统本色。
  一、 简远朴素的山水画
  谈及古意,世论误会甚大,以为古意即陈旧、过时、腐朽之意。其实,古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文化气质。正如历史上所有大诗人写的怀古诗,并没有一个诗人是纯粹的怀古。诗人本有一颗寂寞不平的心,古地、古场会触动其心,使其心直通千载,借怀古以抒不平之意。诗人感慨的皆是自己的情怀,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一种审美反应,也是民族心理上的一种苍凉感。范振绪山水画有文化品位、哲学意蕴、历史积淀,不可与古旧划等号,他作为“人心古朴”风格的表现,可以勾起中国人精神上的联想与共鸣,不是轻易可至的境界。正如古雅美是人类创造的阴柔、阳刚之外的第三种人文精神。[2]王微在《叙画》中说,绘画创作是在大自然面前感慨之后“亦以神明降之”,“情”与“致”的意境表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们提倡“萧散简远”的绘画美学之外的“诗化”言志,绘画不再是一种形象的简单记录,而是在人们心目中情感化的形象表达,是中国绘画内在的文化底蕴。范振绪的山水画就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文人的“娱情”志趣,取法董源、黄公望、倪云林、米芾,熔黄一峰的“痴”、倪云林的“迂”和米芾的“癫”为一炉,尤其对集古之大成者“四王”用功最勤,得益最多。并在实践中领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宗旨,[3]逐渐形成了古而新、朴而雅、苍而秀、巧而拙的艺术风格。正如他的题画诗云:“南宗衣钵骏丰裁,道学痴翁属麓台。曲折写成江畔路,最难风雨故人在。子陵滩畔一渔翁,罢钓归来酒不空,醉后便知天地阔,数丛沙草半江风。重嶂层峦逾万重,荆关笔势出南宗。”非深解中国文人者,难知其中趣。[4]
  1950~1960年,范振绪10年中所作山水画主要有两类:一类笔墨淋漓高古,墨法稍胜笔法。这种山水画,不论小幅册页,还是大幅中堂立轴等,总体上用笔、用墨比较繁复,画法也变化多端。其中典型作品为他85岁时所背临的《大痴富春山色图》和77岁时所背临的《米家夏山欲雨图》。前者以淡墨勾皴,然后以清淡不同水墨阔笔晕染写之。枯枝略施横短线,表其质感,枯木多于杂小丛树,画家以笔和墨在明洁、纵逸、审美情境的关照下,重视感情支配与投射,表现出朴茂、酣畅、凝重、生拙的韵味。另一类苍朴率远,笔法胜墨法,以渴笔枯墨为主,以拙美见长的山水画。这类作品给人出奇制胜、笔力扛鼎之感。如私人收藏王伯敏题跋的范老85岁时所绘的《溪山深秀图》,此幅作品极具特色,虽重峦叠嶂,山重水复,但注意山体正侧起伏,树木之阴阳变化,使画面峰回路转,气象高旷而富有韵律。具体来看,坡岸峰峦均以干笔,简扼皴擦出山峦、树木和房舍。舍弃常用清淡水墨晕染山体以分阴阳向背的手法,而是直接以深浅不同的中锋破墨点苔,或施浓皴沟壑以提神。整幅作品特别突出浓、淡墨点和横、斜短线条组合构成画面的节奏和意象,有印象派和点彩派的视觉效果。而其内涵更加厚重深沉地体现出特有的笔墨审美价值。范振绪的山水画一是重士气;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5]以书入画,高古凝重。他的价值在于以绘画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也丰富了这一理论。他重古趣,亦重天趣。但他的山水画中的古意不酸冷、不荒寒、不弱怯,显得古而新、古而鲜,这与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以及与其社会环境、生活阅历和人文情怀有关。单纯从技法、形式美和笔墨功夫而言,毫不夸张地说,范振绪的画在甘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宽博厚重的书法作品
  范振绪在书法继承方面与其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承古求新,由出入诸家到逐渐融汇贯通自成一体。不过,看范老的书法,是以楷、行为基础,广涉各体,虽未臻纯熟,不免有清代馆阁体的痕迹,但已经做到无论楷、行、隶、草、篆都有书法渊源可寻。
  范振绪一生对东坡书法用功最勤,也体味最多。如今靖远县政府悬挂的“文化堂”匾额就是范振绪的杰作,笔力潇洒,酷似东坡,足证明他一生学东坡已为入神。其所以号“东雪老人”者当之无愧。值得注意的是,范老在熟练东坡书法的同时,又将视觉延伸到更远的传统,由唐宋直逼晋人。无论在小楷还是在行草上,力求一种超越的气度和清远的韵致,力求“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辞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6]70多岁后,范老书法逐渐到达成熟完善的完美阶段。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品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前北京曾流传这样一则谚语:“有额皆为绪,无腔不是谭。”可见其书之精和散布之广。范振绪83岁给简文先生所书的行楷对联“穿花踏月饮春酒,嚼雪披云得乳泓”,便是他书法风格的代表作之一,颇具苏轼“绵裹铁”、“藏巧于拙”之特色。楷行相渗、用笔方圆兼备、结构严整郁屈。整幅作品“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7]交待清楚、干净利落,绝无拖泥带水,犹如“西子捧心而颦,虽是病处乃自成妍”。[8]具体来看,其运笔露锋方切取势,转折圆行以取姿。结体上平衡中见跌宕,整饬中见疏阔。此联书写上各字大小得当,行间布白均衡,但书写到下联“得”字时,一改常规将草书“得”字代替楷书“得”字。这就造成了大面积楷书中显露了一个“活眼”——草书“得”字。使整幅作品活了起来,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相得益彰。
  总之,范老的笔墨精深,富于表现力,气质文雅,富于文人气息。因此,他的画作被人称为“古意”中见“三重”,即重笔墨、重意境、重情趣。“人心古,则画有古意;人心古,则时代风气必变;时代风气变,则时代画风变。”[9]所以,范老的书画暗合了当代一股复古风潮,继承而不是绝对的复古,重笔墨而不轻丘壑,他是对中国画传统的真继承和大发扬。如果说在范老那个时代话语纷杂的画坛上,他的“尚古”思想和 “吐纳传统”的审美为我们所敬重,那么在当代浮躁繁碌的现实中,这种中和的精神和散淡性情就愈显珍贵,这就是他书画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注释]
  [1]《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
  [2]王国维:《人间诗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靖远县政府办公室藏:《东雪杂稿》。
  [5]吴昌硕:《缶庐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6]《林散之诗集选》,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7]《书谱》,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8]《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以日本京都科学公司为例,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文物复制、仿造、修复、保护技术,以期对我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所禆益。  [关键词]日本;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0-02    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曾多次与来自日本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工作交流。通过交流,
期刊
[摘要]作为现存部头最大、距今最早的一部起居注,《万历起居注》向来受到明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该书版本众多,但皆非原刊足本,且分藏于大陆、台湾、日本等地,错简、脱字、衍字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研究者的阅读、利用。南炳文、吴彦玲先生新近出版的《辑校〈万历起居注〉》(2010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缘于近水楼台,笔者率先浏览了《辑校〈万历起居注〉》,并从辑残补缺、文本校
期刊
[摘要]李商隐诗歌代表了晚唐诗歌的一个高峰,为唐诗之绝唱,但因用典精工繁多,又存在多义难解的现象。这主要因为诗人一生遭际曲折难言,许多事和心迹都无法明说,所以形成了诗歌朦胧隐晦的特点。《锦瑟》诗为李商隐的代表作,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历来解说纷纭。本文联系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基于牛、李两党之间党同伐异的现实背景,结合其心境来解读《锦瑟》,可以看出诗歌为诗人心迹之表露,同时也是诗人政治悲剧和心灵创作的折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从构建和谐政府、和谐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探析和研究,旨在为中小县城的和谐社会构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谐社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100-02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清林少穆书联》的具体修复过程进行了详实阐述,分析了传统修复中遇到的揭命纸、全色等技术问题,同时针对修复后书联的保存、保护难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清林少穆书联》;字画文物;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86-04    《清林少穆书联》现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该书联画心长144厘米、宽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蒙自县人民调解的民间纠纷为视角,调查了该地区民间纠纷现状,并通过分析该地区民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间纠纷;云南省蒙自县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92-03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人民群众之间
期刊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我和友人与河西走廊的名城有了从仰视到亲密的经历。出兰州,经永登,雄阔壮美的大地尽展姿容。微风和煦,群山叠嶂;田野如织,油菜如锦。抛去都市的尘嚣,让繁杂的心融入白云盛放、绚烂莹玉的天空。伴着西去的风、飘逝的云,那风味独具、广博浑厚的历史文化的古铜色包浆向我们层层掀起。  武威是甘肃城市的一个亮点,说它是一个文化名城当之无愧。文达陇右、清幽西北的文庙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清
期刊
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上,却耸立着一处神奇瑰丽、多姿多态的丹霞地貌景观,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这就是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西来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相交处,属六盘山支脉。因其山势险峻、峰岭奇异为道教异人青睐,更因其气象万千、气势雄伟的丹霞地貌景观为天下人注目,入选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列。  中国的丹霞地貌以南方为盛。而地处北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黑河是个博大的体系,它从高大的山系喷薄而出,流戈壁、过盐泽、穿凹地,收纳万川之水,神奇地点化了荒芜的沙漠。广阔的区域内,绿洲勃起,葱翠的光泽就像熠熠生辉的宝石。  黑河是一条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的八宝山,依次汇聚了山丹河、梨园河、摆浪河、讨赖河之水,穿莺落峡、平原堡、临泽、高台,跨镇夷峡进入金塔境内,过营盘又注入居延海,总长800多公里。  黑河流入金塔的天仓之后,折向西北茫茫的戈壁
期刊
猎鹰,鹰猎。一个古老遥远的故事。老得不由地让人想起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徙的时光。驯养鹰隼,指望这猛禽的捕获而饱腹,填补食物匮乏以为生计,是古老游牧渔猎民族的一种生态选择。那时,鹰隼完全充当着为主人猎取食物、养家糊口的猎手角色。驯养鹰隼完全是一种谋生工具。  当历史的脚步走近21世纪,文明之光穿过落后愚昧的樊篱,照射到人类和自然的每一个角落,曾经被人类肆意杀戮的野生禽兽开始受到关怀,其生命同人类一样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