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老师是如何“变法”的?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悝的变法虽然在魏国未能完全实现.却在当时的战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蝴蝶效应,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大潮”,最终,这一变法实践在秦国结出丰硕的或果,从而一统天下。

鬼谷子的学生,商鞅的宗师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山西盂县境内发生了一次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一一晋阳之战。晋国内部的四大家族发生内讧,此战的结局,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恰恰就在这一年,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诞生,他的名字叫李悝。李悝是身怀旷世绝学、精通百家学问、被誉为中国千古奇人鬼谷子的得意门生;李悝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入室弟子;李悝是由儒家转为法家,被历史公认的法家始祖;李悝是商鞅和吴起等人的宗师;李悝还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第一人”。也就是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其源头却在他那里。
  有两个关键人物,直接决定了李悝后来的人生之路一一子夏和魏文侯。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乃“孔门十哲”之一。在春秋末叶,子夏的影响波及列国,李悝遂拜他为师。
  子夏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异端”。在老师子夏那里,李悝所接收的儒家思想是另外一个模样一一君子,应该“知权术”;君王,更应该懂得“用权之术。”
  从老师那里他逐渐意識到,“法”比“礼”更重要,应该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来为统治者服务。
  潜移默化之间,李悝由一个“儒家”转为“法家”,并在后来成为历史公认的法家始祖。
  魏文侯,是“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创立者,也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善于吸纳英才的君主。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所得的领土有“三河”之称。其中“河东”在今山西黄河以东,“河内”在今河南黄河以北,“河南”在今河南黄河以南。“三河”地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们分处于各国之间,犬牙交错,未能连成一个管辖的整体,军事上稍有不慎,便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如此兵家必争之地,当然得能臣把守,魏文侯遂将刚刚从中山相任上的李悝,提拔为“上地守”,以加强对魏国边防要塞的防守。也就是在李悝所辖防区,短短十余年间,魏秦两国进行了4次激烈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由最前线指挥官李悝布兵和调遣。
  可以想象,“上地守”李悝已经成为魏文侯手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李悝也不负所托,表现得十分出色。
  由于李悝在“关键岗位”上政绩斐然,仕途之路也青云直上,最终被魏文侯任命为“相”。

变法,将李悝嵌入历史“第一道年轮”


  春秋初期,中华大地上共有140多家诸侯,经过300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20余家。其中又以赢姓秦国、田姓齐国、三晋(赵、魏、韩)、芈姓楚国、姬姓燕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心里比谁都清楚,魏国这样一个随时都可能被并吞的小国,唯一的生存之道,便是变法求新。他此刻启用李悝,旨在酝酿一场大变革。
  李悝变法,首先瞄准农业。他以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魏国,“第一桶金”必须依靠农业。如何做到“使民不伤,而农益劝”?李悝终于想出了解决之道一一“平籴法”。“平籴法”规定,每家农民收入的粮食中,除交十分之一的税及自己食用、消费外,多余的粮食由国家出钱收购。法令还把丰年和灾年分为上、中、下三等。丰年时,官府按等级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灾年时,官府也按等级平价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这样的价格杠杆,使粮价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达到“取有余以补不足”、“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在百姓填饱肚子、民心稳定之后,李悝便高高举起“变法”利剑,挥向了“爵禄世袭制”。最能让后人受益的,是李悝制订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法经》。这部法律对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李悝的变法,不仅拉开了魏国从人治到法治的序幕,魏国也从此走上了扩张之路。两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经历过无数次“变法”与革新,如果用年轮来“计算”变法的话,李悝应该是最初的那道年轮。
  只可惜,时间有限,加之一些被动过“奶酪”的利益阶层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一旦他和支持他变法的魏文侯离世之后,魏国又退回到了从前。
  好在,李悝的变法思想几乎被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所接受,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大潮”一一齐国管仲的改革新路,邹忌的清明吏治,郑国子产的修政图治,楚国吴起的新招变法,韩国申不害的君治独断……战国烽火下的各诸侯国,都纷纷祭起改革大旗,将“变法”二字醒目地写在大纛之上。
  这一变法实践,最终在秦国结出丰硕的成果,从而一统天下。
其他文献
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王元化不仅修正了自己对文艺批评的激进思想.承认“文艺是可以有多样性的”.还带着怀疑的眼光思考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元化在近一百年间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因为他的三次反思而得以确立。其中,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第三次反思最为重要,不仅学界如此评价,王元化自己在暮年谈话录里也如此承认。  发表谈话的时间,是2007年7月19日,距离他去世已不足一年。此时,在上海瑞金医院里和肺癌晚
期刊
经历过英法七年战争的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对战争有着实践性的认知,他既擅于在军队内部建立组织体系,也擅长领兵作战。因此,他曾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服国会扩大军费开支,在军队内部建立一个侦查间谍组织这一事实就毫不令人吃惊了。间谍不是士兵,无需挥舞着滑膛枪与敌厮杀。  华盛顿最初的情报来源  随着战事逐渐深入,华盛顿越来越需要情报。1775年7月,他率领美军攻下了英军占领的
期刊
银锭为何又称“元宝”  我国古代在唐朝建中初期(780年—783年)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文物中也证实: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于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银锭叫做银元宝,黄金做的则
期刊
@妖妖灵  最近正在读关于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书,刚好与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交集点。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于南征途中,专门取道嵩山,想见识一下传闻已久的少林寺的棍法,却大失所望。后带回两名僧人随俞大猷到军营里继续学习棍法。由于倭患越来越严重,少林寺开始派僧人下山,帮助俞大猷、戚继光等打击倭寇。少林僧兵的人数也并不多,都是几十人一组,但却能沉重打击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中坚力量,也
期刊
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年)十二月,隆冬的京城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息。几天前,遣唐副使小野篁拒绝登船的消息从九州传来,在京中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依据当时的律令,违抗国命者将被处以绞刑。正当京城百姓议论纷纷时,一首题为《西道谣》的汉诗又在坊间不胫而走。这首《西道谣》文辞华丽,琅琅上口,但矛头直指向朝廷,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遣唐使制度的讥讽。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小野篁本人。嵯峨上皇闻
期刊
对于南方而言,很快就要进入梅雨时节了,过了端午,新鲜的梅子就会陆续上桌啦。无论是青梅还是杨梅,都是栽培历史超过三千年,不折不扣的中華本土水果。魏晋时,还没有大量引入外域的水果,梅子自然也成了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一听到名字,可都是会掉口水的哦。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这个关于梅子的“玩笑”开得很成功
期刊
曼谷到清迈有700公里,悠闲自在开了两天,一路阅尽泰国美色,方发现曼谷至清迈不仅仅是一条快速经济通道,更是文化大道。这两大城市的中间,便可寻找到泰国丰富的历史过往。带着期望值,我一直在想象清迈的模样。中午时分,直到清迈呈现在眼前时,觉得清迈也“不过如此”——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豪华轿车,人们的衣着也是五颜六色,朴素而平常——或许大凡可以停下来“品”的城市都是这样吧,表面其貌不扬,骨子里却魅力十足。 
期刊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并在大约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000年—2000年左右),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徐旺生、苏天旺以为:“大米决定了中华帝国后期的经济与文化的部分特质,越到后来尤
期刊
巴蜀历史源远流长,巴蜀文化绚丽璀璨。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巴蜀大地,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一代又一代巴蜀人筚路蓝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  自古以来,巴蜀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献典籍,它们无声地讲述着巴蜀的历史,如数家珍,异彩纷呈,是巴蜀前后相承、绵延不断的历史家谱,亟待全面系统地加以搜集和整理。  巴
期刊
2017年8月,成都躋身“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今年6月,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借此契机,成都将全面推进“三城三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将成都的文化和影响辐射到全世界。  成都是一座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城市。金沙遗址的出土,证实成都早在公元前17世纪就初露锋芒;秦蜀郡太守修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庇佑了天府之国的富庶与安宁;武侯祠流传着诸葛亮“三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