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黑庙白庙的震撼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谷到清迈有700公里,悠闲自在开了两天,一路阅尽泰国美色,方发现曼谷至清迈不仅仅是一条快速经济通道,更是文化大道。这两大城市的中间,便可寻找到泰国丰富的历史过往。带着期望值,我一直在想象清迈的模样。中午时分,直到清迈呈现在眼前时,觉得清迈也“不过如此”——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豪华轿车,人们的衣着也是五颜六色,朴素而平常——或许大凡可以停下来“品”的城市都是这样吧,表面其貌不扬,骨子里却魅力十足。
  这就是清迈,泰国北部最具魅力的“玫瑰之城”。
  空气里都弥漫着闲散的因子
  入夜时分,我一头扎进了清迈的夜生活。表面上看,清迈的夜生活更多体现在灯火辉煌的夜市里,甚至有几分嘈杂。从驻地步行10多分钟,便可抵达夜市,举眼一望,夜市还停留在沿街为市阶段,即步行街道的两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其商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纺织品、草帽、银饰、漆器、青铜佛像等,泰国北部风采一览无余。我们很快闪过,手持地图,去寻找一些有特色的夜市。
  
  紧邻护城河的一条街便是花的夜市,两旁的鲜花琳琅满目,错落有致,那些成群结队的鲜花,被花工们艺术性地聚在一起,完全成为一件件的艺术品,每一个摊位都摆出一种不同的造型,吸引各路人的眼球。
  起初我想,夜晚有谁会买花?但看穿梭的人流,才知道这是当地人的习惯,批发的,零售的,都在这儿交汇。
  花市过后就是水果夜市,同样,这里的商家都是艺术家,他们把不同水果摆出不同形状,连在一起,延绵开来,成为一个十足的“水果阵”。
  从夜市里走出来,约摸夜里10时左右。这时,低吟浅唱的酒吧、极具魄力的泰式按摩便粉墨登场。花样翻新的霓虹灯直刺你的双眼,就看你是迈步朝前走,还是停下脚步走进它们。
  初到清迈我很奇怪,这样一座国际旅游城市,居然没有出租车。满大街上跑的,只是形似货车一样的小型载人“双排车”,有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橙色的、绿色的、白色的,可以过街串巷到达任何地方,形成清迈特有的流动色。其次就是嘟嘟车(一种机动三轮车),可以“点对点”满足每一位客人的短途旅行。
  而大街小巷跑的还有两类车——自行车和摩托车。这些车大多是游客租用,租借点很多,租借的手续也很简便。应该说,清迈已经形成了自行车和摩托车“租借超市”,大大方便了自助行的游客。
  仔细一想,这才是清迈的精妙之处,其用意是想让到这里的“外来人”深度体验这座城市,哪种方式最好?当然是自驾游、自助行,随时停下,随时行走。累了,随便找一个路边店休闲(清迈有的是小型酒吧和微型超市);饿了,也可随时停下品味清迈小吃(路边饮食店遍地皆是)。你可以说它简陋,也可说它不高雅,但这的确是休闲城市的一大优势。只要一骑上车,你就会感觉你融入了这座城市,感觉到你是一个“清迈人”。
  游客的深度之行,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效益:消费自不必说,城市的人文、城市的景观、城市的管理……都进入了游客的心,他们自然会认可这个“第二故乡”。
  一座城市的亲和力就此荡漾开来,让你“来了就不想离开”——这正是清迈所要的效果。
  梦幻中的白庙
  泰国的大小寺庙星罗棋布,难以计数。可能就是泰国人,也难以统计出究竟多少寺庙。
  成百上千年的人文积淀和宗教历炼,诞生了无数杰出的寺庙建筑作品,集中了佛教、美学、建筑学、文学等众多精华于一体,成为历朝历代顶礼膜拜的殿堂。
  要在这寺庙王国里新建一座让人记住的全新之作,这样的挑战是很多人想也不敢想的。查仁猜偏不信这个邪,他要修建一座白庙,挑战这个寺庙王国里的建筑权威,从而名垂青史。
乌瞰宁静的清迈。

  一个夜晚,查仁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片洁白如银、晶莹剔透、童话般的白色寺庙群。正当他沉醉于这美景之际,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你的责任就是要建一座洁白的寺庙。”从梦中醒来,查仁猜立即将那梦中圣洁的美境一一绘出:通体洁白,闪闪银光,檐飞神鸟,顶立神像,神龟墩卧,流云幡衬,错落有致……
  查仁猜时常流连于泰国大小寺庙及宫殿,醉心于佛教壁画的艺术魄力,有这样的梦境也不难理解。
  白庙给人的摄人心魄的震撼,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到的。我有幸分享到查仁猜梦境中的现实。眼前,那座叫做白庙的建筑以素白做底,银镜镶边,纯白的屋顶,纯白的墙壁,纯白的基座,通身无一处镶金,上天把足够的阳光赐予这片土地,这通体的“白”静谧地反射出夺目的光芒,银白如一支支纤纤的手,柔柔地伸向天空。仿佛一座落入凡间的琼楼玉宇,让人瞬间进入童话般的银白世界。
  白庙从构想到图纸,从图纸到动工,从动工到完成……一系列浩大工程的复杂过程难以想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件艺术作品本身,感受到作者的嘔心沥血和出众的才华。
  从大门缓缓地走进,眼前是一片水陆交织的画面,虚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白色建筑,就像浮在水面之上的海市蜃楼,走过一段弧形,你的眼前便呈现出一座长弧形的桥,站在桥的这头,桥头堡的左右两端有两个硕大的“万人坑”:惊栗的面孔,圆睁的双眼,万般的挣扎,还有无数双向上伸展的手……这一幕与进入寺庙门口吊在树上的各种妖魔鬼怪人头紧密呼应,烘托出一种恐怖的氛围,让人不寒而栗。
  此情此景,看似与那洁白无暇美好的银白世界反差极大,尤如两个世界完全不搭调。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中的败笔?没错,白庙所追求的正是这样的效果。查仁猜是想用这样夸张且极端的表达手法,营造出“地狱”与“天堂”,只有经过炼狱般的洗礼,才能进入天堂般的境界。   放眼一望,泰国最常见的四面佛,在这里被用白色做了耳目一新的诠释。连栏杆柱头都别出心裁,圆骷髅代表死神,白色庙宇代表生灵,生与死,此岸与彼岸,短暂与永恒,绝望与希望,有限与无限……都是永恒的矛盾,也是生命的轮回。无数条首尾相接的白龙尾随在护法的身后,将其与主殿串联起来。那些龙的每一片鳞片、每一颗牙齿、每一根须髯,都嵌满了单独打磨的镜片。不得不佩服艺术家的构思,按查仁猜的诠释,白色代表了纯洁,闪闪发光的玻璃片是智慧的象征。
  我静静地伫立于太阳下闪闪锃光的白色精灵,无疑感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再往上看,广袤的蔚蓝色苍穹之下,“我”的渺小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稍不留意就会从桥下掉进那罪恶之渊的“万人坑”似的。
  我从容走过那座寓意深远的“灵魂之桥”,进入白庙的大殿。大殿也与其他庙宇的布置不太一样,除了不能拍照的佛像之外,四周多了一些画作,那些画作完全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将宗教、卡通形象、政治人物以及太空船、“9·11”事件等当代发生的大事,信手拈来,杂糅在一起,融入画中。这样的表达与白庙整个建筑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出大殿往左行,一座精巧的小塔好像挂了无数把钥匙,走近一看,才知是善男信女的许愿牌。许愿牌背后寺庙的骨架已经搭好,工人们正在用白色给那些钢筋混泥土穿衣,架子搭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下,从地面上仰视,画面感很美,恍然间,那些工人也成了白色世界里的精灵。
  其实,我们眼睛所见所闻的,只是白庙群中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庙,准确一点地说,也只是“正在进行时”的白庙。按照查仁猜的构想,这里应该是一个建筑群,寺庙预计九座,按查仁猜的构想,整个建筑分三个区域:宗教殿堂、出家人的生活区(包括宿舍以及作为修行静坐之用的课室)、行政部门(画廊、小卖部、放映室等)。全部完工预计要60年。
  查仁猜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时间和精力,全情投入到“白庙”的兴建中,因为资金太过庞大,这个宏大的建筑群也是修修停停。而令人不解的是,查仁猜却坚持不接受一万泰铢以上的捐赠,而且坚持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不要香火钱,只靠出售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建庙的资金。
  就这样,你每天看到的白庙都是一个正在修建的全新的工地,只要建筑没完工,就会成为你心中的牵挂,一次,二次,三次……无数次期待着去看看“新”白庙是什么样子。而且,游客也大可近距离观看工人们修建时的样子,置身于此,我不由思忖,这样的行为艺术,是不是就是查仁猜所要的效果?
  连接天地的黑庙
  黑庙博物馆完全颠覆了我对博物馆的概念,没有大门,不售门票,没有解说员,绿树掩映下的40余幢建筑,零星散落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周围都是片片农舍。初看上去,更像一个硕大的庄园和实验性村落,连一个围墙也没有。不论人或者动物,徘徊其间,没有任何人干涉你。
  静谧,还是静谧,成为这里唯一的主题词。我像探究迷宫一般,向想象中的神秘黑庙靠拢。最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处礼堂式的建筑,这也是黑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虽然完全是按“庙”的规格而建,这也是整个博物馆最大的空间——正殿是巨大的原木结构的屋子,但我还是喜欢叫它为礼堂——动物们灵魂聚会的礼堂。走进去一看,里面显得空灵,展品乏善可陈,几根偌大的莽蛇皮标本,黗黑的鳄鱼外壳标本,还有一些用牛头角、佛像雕塑等铺陈其间……
  走出“礼堂”,便又是一种别样的感觉,三三两两的各种风格的泰式建筑,几乎都是木屋,主体为黑色,顶上铺黄瓦,一幢比一幢更为精美。毫不夸张地说,由柚木建成的每座木屋都是一处绝佳的艺术品,大到整个房屋的设计,小至一个雕花饰品,都一丝不苟。屋檐屋角装饰都用尖长的弯角作构造,各种古代魔鬼形象的雕刻出现在建筑上。那是动物们的寺庙,一处处精美的建筑里,都是动物的标本展示——我把这些空间称之为动物的灵堂。
  建筑与建筑之间,有一些小小的缸被罩起来,里面可能是一只百年老龟,也可能是千年莽蛇……与那些建筑里不同的是,它们都是活体标本。你走近一看,用手轻轻一敲,它们会懒懒地动一下。
  我真不知道,这样的黑庙是如何走出属于它的出名之路的。也不知哪一天起,像我这样的跨国游客们,会不远千里萬里,翩然而至,寻求内心的那一份静与美。
  清莱是清迈麾下的一个行政区域,相当于我们的一个镇。泰北以北,便是清莱,过了清莱,便是有名的无国籍的金三角地带了。就像中国的东北一样,泰北是泰国的粮仓。放眼望去,一片片碧绿的田野里郁郁葱葱,远处是高高低低的山峦,错落有致,情趣怡然。平原和山区的过度地带,正是粮食疯长的地区。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笼罩着的红色、黄色、白色……点缀其间,丰富多彩,五彩斑斓。
  泰国的朋友向我介绍说,黑庙是由泰国鬼才艺术家塔弯·达察妮花费了36年设计的,外部全由柚木建造。同白庙一样,现在还在建造之中,就在我们近距离参观之际,那些艺术家们还在建筑旁不停地忙碌着。
  年逾七旬的塔弯·达察妮穷尽毕生精力,搜集了大量关于死亡、地狱的展品,包括数千年前的兽骨,原始民族的猎杀工具,各式各样的古代工具、祭祀用品、古董、皮毛和标本等,用现代装置艺术的手法,有机地把展品融合成一件一件的艺术品,放置于那些近乎于漆黑的内室里,以达到出奇不意之效。比如用水牛角构成的巨型座椅,古代木船上的魔鬼浮雕,吊在半空的风干动物皮造成的风铃装置……这些元素都陈列在40余处宫殿里,而进入内里,除了一点自然光透进来,就没有什么光源,我凑近上前,一股股特殊的动物尸体味道直刺感官,与整个黑色的基调相得宜彰。
  博物馆的主题是地狱及死亡。可朋友却告诉我,塔弯·达察妮的创意其实是要表达天堂,可那些阴暗恐怖的摆设,无疑让许多人产生更多的关于地狱的联想。不过,当我在生机勃勃的林间行走,观察整座陈列馆,发现这里其实还有许多展品并非完全充斥着死亡味道——憨厚的木佛像、雪白的瓷观音、莲花佛手、大象神石像、女神窗雕、厕所里各种夸张的生殖器藏品、石头砌成的图腾、捕猎工具……仿佛穿越时光,令人联想起人类蛮荒的远古时期那些原始的生活场景和生殖繁衍。
  我猛然醒悟,塔弯·达察妮所要表达的是万物轮回的生生不息。而塔弯·达察妮竟是白庙设计者查仁猜的恩师。也就是说,他们师徒二人,成就了清莱的黑白地标。一“黑”一“白”,成为师徒毕其一生的作品,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名字镌刻于人心,定能不朽。
  其实,将两件艺术珍品联系起来,也不难理解两位创作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与传承关系。我们可从中悟出,师傅塔弯·达察妮将大量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留给了弟子,也可以说,因为有了黑庙,才会出现白庙;因为有了表达动物灵魂的宫殿,才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人类生与死的白色庙宇。
  很大程度上讲,黑庙带给你的空灵和视觉享受并不亚于白庙,特别是环境和建筑给你的空灵之感比白庙尤甚。黑庙的“黑”更多的不是体现在你的视觉与感观上,举目一望,眼前的建筑虽然都是深色调,但并不都是全黑色,而那种“黑”,更多的是给你的心灵体验。
  白庙是站在黑庙肩上的杰出作品。于是乎,师徒二人做出了让人惊叹的相同的举动:自己出资,自己负债,自己创作,自己修建……
  很难想象,一个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当他还是而立之年风华正茂的时候,就悄然决定,毕其一生的精力去完成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项目”的工作,这的确需要勇气与毅力。
  他不仅仅放弃了荣华与富贵,还可能面临巨大的失败。但我读懂了他的所作所为,塔弯·达察妮尊崇的是内心的选择与呼唤,“吾身从吾心”而百折不回,在强大内心的召唤之下,荣誉、富贵、金钱等等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
  这样的决策给了学生以极大的示范效果。人生的意义,也莫过于此。你处在什么位置,是天堂,还是地狱,取决的就是一颗心。
  不知是有意布局还是无意为之,白庙与黑庙相距近百里,清莱在两者之间,都镶嵌在清莱的田间与乡野上,与其他名胜沾不上边。特别是黑庙,不在旅游路线上。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去看看这一“黑”一“白”,只得专程前往。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它们是很难被你发现的。
  一黑一白,将天堂与地狱阐释得如此清楚与明白,给不同悟性的世人,留下不同的解读。
其他文献
考上状元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呢?在你考上状元后,整个科举制度都取消了,你是喜是悲?你会感到,一个新时代来临了,而自己的状元,也许只有“历史”价值了。  1905年,清政府取消了科举考试。此前一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刘春霖成为末代状元,比张謇晚了10年。又过了几年,连大清朝也没了,但是刘春霖的一生,经历时代的动荡更迭,仍然对得起“状元”这个知识分子精英的称号。  曾违
期刊
吕贝克建立于12世纪,1226年成为一个自由城邦。1358年,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总部所在地,16世纪已经成为北欧的重要商业中心。至今它仍是海上商贸中心,尤其在北欧国家之间。除去二战中所受的损毁,这座老城结构的大部分是由15世纪到16世纪的贵族居所、一些古迹、教堂和盐场组成,它们至今仍保持完好无缺。鸟瞰吕贝克古城。  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旧城内保存有大量中世纪古迹。1987年,吕贝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期刊
汉字中的“书”(書)字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只留下了一点点甲骨、金文中所见的象形造字原意。像是“书画展”,“书画”两字连用,有些人看到了,产生的联想恐怕会是一条长桌上摆放一堆书籍,后面的墙壁上则挂着一幅幅的画。不是的,“书画展”展的是“书法”和“图画”作品。所以“书家”不等于“藏书家”,前者专精于写字,后者则是以收藏了大量特别的书籍而闻名。  “书法”,本意是“写字的方法”。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能
期刊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新疆(古代称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其开窟造像的传统随即传入。在古代西域腹心地带龟兹范围内,今天的新疆克孜尔有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石窟寺,它们开凿于公元3世纪,相伴而来的还有地面寺院、壁画、塑像,对新疆以东地区石窟寺和地面寺院的营建产生过重要影响。  石窟寺,顾名思义即岩洞里的寺院,是印度佛教徒最早的修行场所,也就是寺院的最早形式,洞窟里面往往有大量的雕刻和壁画装饰。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
期刊
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王元化不仅修正了自己对文艺批评的激进思想.承认“文艺是可以有多样性的”.还带着怀疑的眼光思考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元化在近一百年间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因为他的三次反思而得以确立。其中,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第三次反思最为重要,不仅学界如此评价,王元化自己在暮年谈话录里也如此承认。  发表谈话的时间,是2007年7月19日,距离他去世已不足一年。此时,在上海瑞金医院里和肺癌晚
期刊
经历过英法七年战争的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对战争有着实践性的认知,他既擅于在军队内部建立组织体系,也擅长领兵作战。因此,他曾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说服国会扩大军费开支,在军队内部建立一个侦查间谍组织这一事实就毫不令人吃惊了。间谍不是士兵,无需挥舞着滑膛枪与敌厮杀。  华盛顿最初的情报来源  随着战事逐渐深入,华盛顿越来越需要情报。1775年7月,他率领美军攻下了英军占领的
期刊
银锭为何又称“元宝”  我国古代在唐朝建中初期(780年—783年)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文物中也证实: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于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银锭叫做银元宝,黄金做的则
期刊
@妖妖灵  最近正在读关于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书,刚好与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交集点。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于南征途中,专门取道嵩山,想见识一下传闻已久的少林寺的棍法,却大失所望。后带回两名僧人随俞大猷到军营里继续学习棍法。由于倭患越来越严重,少林寺开始派僧人下山,帮助俞大猷、戚继光等打击倭寇。少林僧兵的人数也并不多,都是几十人一组,但却能沉重打击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中坚力量,也
期刊
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年)十二月,隆冬的京城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息。几天前,遣唐副使小野篁拒绝登船的消息从九州传来,在京中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依据当时的律令,违抗国命者将被处以绞刑。正当京城百姓议论纷纷时,一首题为《西道谣》的汉诗又在坊间不胫而走。这首《西道谣》文辞华丽,琅琅上口,但矛头直指向朝廷,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遣唐使制度的讥讽。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小野篁本人。嵯峨上皇闻
期刊
对于南方而言,很快就要进入梅雨时节了,过了端午,新鲜的梅子就会陆续上桌啦。无论是青梅还是杨梅,都是栽培历史超过三千年,不折不扣的中華本土水果。魏晋时,还没有大量引入外域的水果,梅子自然也成了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一听到名字,可都是会掉口水的哦。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这个关于梅子的“玩笑”开得很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