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具体化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细揣摩《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载体,因为它给予学生的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生动、形象的地理事象,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有关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在这部分地理教学中能做到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并能创设情境和条件引领学生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真正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开放理念落实到实处,必能较好地实现社会课程与品德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
  一、通过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的教学,培养学生炽热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情感都是同祖国的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滔滔黄河、滚滚长江、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象征,这种思想感情的寄托是很自然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好河山任我游”“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试想一下,当辽阔富饶的东北林海雪原、磅礴雄奇的泰山、“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硕大威武的秦兵马俑、小巧精致的苏州园林等视频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再加上耳际激荡着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词时,哪个学生不为祖国有如此多娇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动容?此时此刻,在学生们的心田中,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通过祖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防务,祖国的每一寸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从世界看中国”“隔海相望”“可爱的地球”等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领土广大,国界绵长,地貌复杂多样,这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应及时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可进一步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绵长的国界使得我国的周边关系历来复杂,但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也是我国国防的极大优势。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国防知识,待时机成熟时腾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我知多少”的擂台赛,对国防知识了解得多的学生可自告奋勇当主持人,这样学生就在自主活动中增强和巩固了自己的国防意识。
  三、通过相关国情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国策、法规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从一滴水说起”“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地球在发低烧”等课文明确告诉我们: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我国国情,国家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国情知识,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教育和普法教育。同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激励学生课外广泛搜集和了解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把品德课和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展“法律在我心中”的主题队会,从而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浓浓氛围。
  四、在新旧对比中充分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品德教学中,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德育渗透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法是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品德教学中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产生的教育作用也就更为明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调查、参观、采访、查阅等实践途径采集有关资料,通过我国解放前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航天技术成果的比较,人民生活水平的比较等,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党和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和富强,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广泛,因此进行德育渗透要有一个全面的计划,教师应对教材中所有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和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因时制宜地向课外延伸,唯有这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育起来的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在学生们的心中牢牢扎根、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教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思考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期刊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故语文教师要在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一是勤搜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在课外阅读上多下工夫。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
期刊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成为课改的主题,应该成为课堂积极的参与者。但学生初进中学时,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数学兴趣问卷调查,有许多学生厌倦书写。其实这批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数学课上的问题,关键是数学课上并没有给他压力,他也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在行为上出现了问题,不够专心,讲闲话,让老师头疼,有老师在这一反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何分层订目标,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呢?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按水平分为A、B、C
期刊
摘 要:网络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对自身生活以及与他人社会关系的理解。人们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挑战,适应网络社会的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  关键词:网络学习 知识经济 职业变迁 人才培养    网络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和内涵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对自身生活以及与他人社会关系的理解。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行为的知识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将会成为网络社会人们生活
期刊
一、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
期刊
“让他们都动起来”,意思是说让孩子们都能好好锻炼自己,在课堂中展示自己,从而很好地完成整个义务阶段的学习。  因为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有些孩子通过电视的熏陶,成了“无所不知”但又是蜻蜓点水式的“小狂妄者”。如何教好他们成了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对于语文专门学习语言方面来说,他们的“优点”体现得愈发明显。所以,我们老师除了精心备好课外,还必须解决好这些学生的问题,做一个聪明的魔术师,让所有学生都能上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
期刊
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这一病态的“他主教育模式”,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诸素质要素的充分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期刊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先天因素以及所处的环境差异,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和“尊重个体”,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初中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谈点看法和做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掌握学习心理共性,面向全体提高素质   高中学生对语文课已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他们对语文
期刊
案例背景:为使学生写作由“自发状态”转入“自觉状态”,用“第三只眼”来审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成果,真正体现以学为主,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范文引路,互批互评”的课堂教学结构。  所谓“范文引路”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为范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学习文学大家遣词造句、掌控语言的技巧。虽然学生的作文与课文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