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一、地理核心素養体系的构建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
  1.区域认知
  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
  3.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地观念的培养,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体现
  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江苏高考的“前奏”,每年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试卷的出题思路、考查重点、难易程度等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纵观本校近五年来的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不少优秀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上栽了跟头,与4A失之交臂。仔细分析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拟卷人命题的重要依据。
  1.区域认知:地学人眼中独特的世界
  区域是认知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同区域在空间位置、外部形态、内部联系和结构特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在区域认知上,紧跟社会热点,推陈出新;注重基础,选取代表性区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经纬度位置、大陆轮廓、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进行区域判读。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十分灵活,让人眼前一亮。例如,选择题第5题,用微信登录界面的地球影像图,通过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让学生推测图片拍摄时间及风带名称。第6题从大陆形态、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判读所处半球及风带,进而分析大陆两岸的洋流类型。第29题通过对黄河形状、黄土分布位置、流域界限的分析,定位到黄土高原,从而很容易选出河流含沙量增大这个答案。
  可见,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通过拟卷人独特的区域视角,不仅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还融入社会热点元素,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区域认知、区域对比的能力,从而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独有魅力。
  2.综合思维:地学人脑中复杂的世界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特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城市、交通、人口、文化等不同的组合排列构成了地学人脑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决策。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并从多角度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   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13~14题引入“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概念,通过图形描述不同年份在不同方向上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让学生从光照、降水、地形、土壤等角度综合分析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1999—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变化的人为原因。第15~16题以“皖电东送”为背景,让学生从矿产、交通运输、市场、工业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并研究该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综合题41题中,通过冷暖锋交汇时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冷锋过境时气温、气压、雨区位置等变化情况,并探究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可能给我国南方带来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3.地理实践:地学人脚下真实的世界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探讨、地图绘制、地理实验,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由于考试受限于场地因素,地理实践能力不能通过现场实践考察,一般通过场景模拟的形式进行。
  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9~10题通过创设“某道路照明景观图”的场景,配上真实的道路路灯图片,让学生思考太阳能电池板倾斜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能量来源。第19~20题以城市规划为切入点,让学生扮演“市长”角色,根据该市盛行风向和已有条件,尝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城市通风廊道。第44题直接让学生置身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材料一通过地形、河流、降水、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等描述,为学生营造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环境。在图20中人工经济林符合生态系统的提示下,第3问让学生讨论林下种植茶树、咖啡、草药、草果等建立起多层次人工经济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好处。
  在对地理实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中,不同省份命题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多数是以本省区独特的地理事物为切入点。但近几年来这些彰显地方特色的地理实践题目切入口逐渐变窄,形式单一,内容有限,建议可从地理实验设计、绘图技能、地理实验观察等角度进行考查,使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角度更加全面。
  4.人地观念:地学人心中和谐的世界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正确人地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江苏學业水平测试很注重对人地观的考查。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26题介绍了薰衣草耐旱、怕湿、喜日照的生长习性,除原产地普罗旺斯外,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也有广泛种植。在介绍完薰衣草的背景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我国新疆广泛种植,会引发怎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结合新疆地区气候特征及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判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意识。第27~28题提出“地球生态超载日”概念,通过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原因,让学生产生资源危机意识,进而思考整改措施。
  在实际教学中,人地观应贯穿每一堂地理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学会包容,懂得珍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其他文献
假期里,地理老师布置了阅读地理书籍、写读书笔记的作业,兴奋好奇之余,又苦恼如何选择,最终选定《五洲风情》(如图1)。这本书主要讲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人感动不已,每一篇内容都让人大开眼界。本文就牛津大学、津巴布韦和法国的风情与大家分享。  如果在英国著名大学——牛津大学游览,千万要小心谨慎,因为很有可能在某个地方踩到坟墓。牛津大学的许多学院大楼前身是中世纪的教堂,
新西兰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季节与中国相反,夏季(即11月到次年1月)是旅游旺季,漫山遍野的鲁冰花是最美的景色,水上运动也吸引了许多热爱者。最美的自然景观在南岛,随处可见的日出日落,美得令人窒息。北岛则以地热资源为主,可以泡温泉、购物,是爱美女性朋友的天堂。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启新西兰之旅吧!  皇后镇——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美丽小镇 皇后镇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城镇,处处都是完美的观光地点,在秋季,整个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从教材纲要的研究、教学过程的创新、课后拓展的延伸,探讨地理教育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研究教材纲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包括“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两方面内容。教材中,对“主要交
摘 要: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开发地理主题式校本课程,以跨界课堂为课程的实施方式,融合浸润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可养成学生的跨界思维和综合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思维;跨界课堂;校本课程  一、地理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跨界性  课程标准中提出地方或学校要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教材要
摘要:本文以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为例,对考查的考点、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图表类型、热点背景及命题素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统计与逐项解读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对试题的总体特点进行宏观评述,针对部分疑惑进行了思考与商榷,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备考启示,提出今后命题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统计分析;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命题选材;试题评述  2018年高考有25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摘 要:文章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开展广州市南沙区滨海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最终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养成一双火眼金睛的“地理眼”。  关键词:乡土地理资源;研学旅行;“地理眼”  一、“地理眼”看世界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而蒂莉·史密斯,一位正在泰
摘要:本文以民权县野岗乡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阐述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意义,通过调查揭示农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以教师、学生为主,社会各界相互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地理;农村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个人的兴致和情趣,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某一事物强烈的关注和喜好[1]。学生一旦对学习一项新的
摘要:本文侧重从统计分析、各卷特色、命题思考、备考启示四个角度,对2017年高考地理北京卷、天津卷、海南卷和江苏卷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高考地理;自主命题;比较分析  2017年正值恢复高考40周年,北京、天津、海南、江苏4省市继续依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实行自主命题(海南省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仍延续了全国统一命题和少数省市自主命题相结合的“一纲多卷”格局。本文基于对4套自主命题试卷的比较分
一、教学分析  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地理》第9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从教材结构看,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研究学习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是对“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同时,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青藏地区的内部区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
一、单选题  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在震后救灾和重建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是:  A.提供灾区受灾情况影像图 B.统计灾区经济损失  C.确定救灾人员位置 D.制定震后救灾方案  2.在灾后重建中为对灾区进行更合理规划,GIS进行叠加分析需要借助地理图层的是:  ①地质条件图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