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幽梦寄哀思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悼念亡妻、表达伉俪情深为题材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词史上,虽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皆有撼人心旌的艺术魅力。其中。以记梦形式写就的悼亡词。更具凄美色彩。常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迷离恍惚的梦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能曲折变形地反映最真实最隐微的情感。从而有哀婉凄绝之姿,倍受词人青睐。北宋的苏轼,清初的纳兰性德就是以梦境抒写哀思的卓越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悼亡词之先河,千载而下,广为传诵;纳兰记梦式的悼亡词以《寻芳草,萧寺记梦》最为典型,读之有哀感顽艳、凄侧缠绵之美,其于苏词,有承传发展之功。可谓开清词题材的又一大宗。下面,我们先来赏读苏轼的《江城子》,其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苏轼四十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朝廷所不容,自求外放而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写作此词之时,距妻子王弗病故(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即1065年)整整十年,密州离亡妻葬地四川眉州。又有千里之遥。词的上片写“有所思”,突出对亡妻的相思忆念之苦。首三句,词人故意打通生死界限,将生者和死者放在一起来说。十年啊。阴阳相隔漫长的十年,词人与亡妻,竟渺渺茫茫,难通音讯,“你过得还好吗?”。这夫妻间最朴实又最温馨的话语。竞无从问起!即使强迫自己不要去思念对方,也自然难以忘怀啊!词人以假设的口吻,迂回曲折地表达了夫妻双方真挚深情的怀想。记忆的航船,渐行渐远,但总有一天它要靠岸的。世间纯真的爱情,岂有忘却的时候?这生死睽隔的十年。又是苏轼宦海浮沉的十年,词人的苦闷与烦恼,凄凄凉凉的处境,竟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没有一处倾诉的地方!妻子的孤坟。毕竟远在云天之外。唉!纵使有相逢的机会,怕她也认不出了,如今的词人是“尘满面,鬓如霜”,可谓面容憔悴、身心疲惫。“纵使”三句,凄凉之中见出沉痛,身世遭逢之感与思妻念妻之情,两相交融。整个上片是直抒胸臆且直中有曲,为下片描写梦境作了极厚实的铺垫。
  下片写“有所梦”,突出幽梦的恍惚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这换头一句,承上而来,由“思”而“梦”,自然成章。“梦”冠一“幽”字形容,有缥缈朦胧之意,“忽还乡”的“忽”,写出千里归乡的快速,与亡妻见面之易,“幽”、“忽”二字。表明此乃虚幻不实之梦境。词人遣其亦虚亦实之笔,捕捉夫妻生活中极平常的细节加以描绘。作者插上梦幻的翅膀。倏忽间,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多么温馨的故乡啊,还有那熟悉的小轩窗!妻子正临窗对镜,梳妆打扮,遗憾的是梦中的夫妻双方。此时此刻,只能执手相看泪眼。元语凝咽!这里几乎是静态的细节描写。却又静中有动,词人的万千思绪如暗流翻涌,须诉说的凄凉与相思,纷至沓来,又不知从何说起,其情苦其情悲,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更为悲苦者,却是梦回之际,词人于结穴处,用“料得”三句。悬想亡妻在明月之夜,遍植松柏的墓地。肝肠寸断地思念自己。这种落想对面的抒情技巧。更有力地强化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纵观此词。从头至尾皆是凄凉意,尤其是下片前五句的梦境描写。起到了极好的渲染作用。
  再看看纳兰性德的《寻芳草·萧寺记梦》是如何借梦境来抒写哀思的。其词云: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出身满洲贵族。其父明珠。武英殿大学士,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重臣。纳兰性德,自幼聪颖,文武双全,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深得皇帝隆遇,然一生抑郁。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其妻卢氏,乃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婚后三载,时年十九,如花初绽,却因难产撒手人寰。自此。纳兰“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叶舒崇《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其悼亡词多达数十篇,且篇篇如嫠妇夜泣,凄美感人。这首词写于作者为亡妻双林寺守灵期间。卢氏去世后。灵柩暂厝于北京双林寺禅院有一年多时间。康熙十七年七月才葬于皂荚屯纳兰祖坟。
  词的上片起句即以疑问发端,有突兀之势。客居佛寺(萧寺)的寂寞之夜,如何才能熬过呢?词人之孤苦无助、寂寂无聊之状。可想而知。凄清的夜晚。荒寒的佛寺。一颗孤寂的诗魂!词人只能藉梦幻来聊以自慰了。后面的五句,写亡妻来到魂梦中,运用细节描写。使其情态可人、善解人意的形象跃然于纸。你看,那梦中佳人,斜倚着窗儿,在吟诗唱和哩,是多么的风情万种!她假装嗔怒,浅浅一笑。其含情脉脉之态。叫人爱怜不已。此处细节。关乎人物意态,有化美为媚之妙。“哼,要不是看你一个人如此凄凉,我才不肯来哩!”这一语言描写,写尽了柔情蜜意,给整个梦境平添温馨浪漫之色彩。过片说好梦不长,来去匆匆。词人希望梦中的欢愉相会能持续到“晓钟敲破之时”,无奈梦回肠断。那梦中佳人刚刚还偎依在怀。刹那间,竟如一只翩飞之蝶,飞出梦境之外。词人缱绻留恋之际,睁眼一看。佛寺内,一灯如豆,灯花闪落。梦醒之后的词人。空对琉璃孤灯,又陷入了绵邈不尽的哀思之中。
  上述两首悼亡词,虽说都是借梦写哀。但梦境色彩各异,苏词是梦也凄凉情也凄凉,以哀写哀;纳兰词则是梦里温馨情悲切,以乐写哀。反差极大。都有细节描写,苏词只专注于关乎人物动作的细节;纳兰词则丰富了细节的内容,有人物情态、动作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苏词于哀思之中有仕途不顺的喟叹,情感复杂厚重;纳兰词则显得人生阅历尚浅,却又真纯自然,纤尘不染。总之。这两首词是同中有异,又能各臻其妙。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
期刊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
期刊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一篇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是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所以情趣和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都融合着哲
期刊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那么,“带”和“戴”两字到底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带”字的动词义解释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
期刊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
期刊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迟子建的笔下更多的是书写生活的缺憾和苦痛,这种种的不如意和生活的欢乐幸福一起构成了生活的本相,一切无从逃避。《逝川》的女主人公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操劳一世,孤独一生。《亲亲土豆》中秦山夫妇
期刊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
期刊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潆乱扑行人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