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所包含的的内容纷繁复杂、细小琐碎,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做了很多无用功,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没有遵循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即非智力因素。那么什么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效果为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呢?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什么叫非智力因素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习惯、意志和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效果为什么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要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沈德立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燕国材教授也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在人们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非智力因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说,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浅谈一下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动机与语文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促使下产生的。教学心理学将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一系列心理动因称之为学习动机。动机越强,目标就越明确,学习的动力就越大。
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而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为终身学习所作准备。每次接手新生班级时,我都会告诉学生,语文不是单纯的教授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养成。同时还给学生树立一些光辉的学习榜样,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语文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这个推动力,学生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就有机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兴趣与语文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呢?首先是老师自身,如果语文老师说话风趣幽默或者上课时能用一些新颖的事例,就会使学生特别关注语文这一学科,也就乐意上语文课。其次就是课堂四十分钟的高效性,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动手能力。 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三)情感与语文学习
孔子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学生对学习就会有热烈情感,就能在学习上做到自强不息。
当我接手一批新生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坚持写日记,除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日记这一桥梁,与学生逐步建立深厚的情谊。我在写日记前会和他们说明,日记里面没有限制、没有秘密,可以畅所欲言。对于日记,我坚持每天批改,每则日记后面必有评语,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这一沟通桥梁的重视。学生慢慢地就能从日记中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坚持,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喜爱、佩服等情感,自然会喜欢老师、喜欢语文,从而努力学习语文,最终取得优秀的语文成绩。
(四)习惯与语文学习
英国著名教育专家洛克曾指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习惯往往是后天习得,是有意识的重复,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坚持。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每天做摘抄,是“积累佳词佳句佳段”的良好习惯,而这一习惯就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准备阶段。坚持做摘抄,是养成了“积累佳词佳句佳段”的良好习惯;有了摘抄所积累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再加上自身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再以此类推,养成了语文学科“积累”的良好习惯,就能迁移养成外语学科、政治学科、历史学科、数学学科等“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些“自然而然”的习惯,学习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自然就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五)意志与语文学习
马克思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谓的“不畏劳苦”,就是指坚强的意志力,也是事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我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然后让他们学着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将困难逐步分解,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困难,同时在每个困难的边上写清楚如何克服这些小困难,并且标注出解决困难大体需要的时间,在无形中让学生树立起解决困难的决心。当孩子们一步一步解决了那些小困难后,会越发有信心,同时也在磨练中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再以此引申,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后,学生再遇到困难时,就会努力战胜,坚持学习,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尽最大努力協调和平衡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注意调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什么叫非智力因素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习惯、意志和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效果为什么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要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沈德立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燕国材教授也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在人们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非智力因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说,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浅谈一下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动机与语文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促使下产生的。教学心理学将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一系列心理动因称之为学习动机。动机越强,目标就越明确,学习的动力就越大。
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而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为终身学习所作准备。每次接手新生班级时,我都会告诉学生,语文不是单纯的教授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养成。同时还给学生树立一些光辉的学习榜样,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语文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这个推动力,学生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就有机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兴趣与语文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呢?首先是老师自身,如果语文老师说话风趣幽默或者上课时能用一些新颖的事例,就会使学生特别关注语文这一学科,也就乐意上语文课。其次就是课堂四十分钟的高效性,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动手能力。 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三)情感与语文学习
孔子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学生对学习就会有热烈情感,就能在学习上做到自强不息。
当我接手一批新生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坚持写日记,除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日记这一桥梁,与学生逐步建立深厚的情谊。我在写日记前会和他们说明,日记里面没有限制、没有秘密,可以畅所欲言。对于日记,我坚持每天批改,每则日记后面必有评语,以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这一沟通桥梁的重视。学生慢慢地就能从日记中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坚持,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喜爱、佩服等情感,自然会喜欢老师、喜欢语文,从而努力学习语文,最终取得优秀的语文成绩。
(四)习惯与语文学习
英国著名教育专家洛克曾指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习惯往往是后天习得,是有意识的重复,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坚持。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每天做摘抄,是“积累佳词佳句佳段”的良好习惯,而这一习惯就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准备阶段。坚持做摘抄,是养成了“积累佳词佳句佳段”的良好习惯;有了摘抄所积累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再加上自身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再以此类推,养成了语文学科“积累”的良好习惯,就能迁移养成外语学科、政治学科、历史学科、数学学科等“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些“自然而然”的习惯,学习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自然就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五)意志与语文学习
马克思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谓的“不畏劳苦”,就是指坚强的意志力,也是事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我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然后让他们学着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将困难逐步分解,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困难,同时在每个困难的边上写清楚如何克服这些小困难,并且标注出解决困难大体需要的时间,在无形中让学生树立起解决困难的决心。当孩子们一步一步解决了那些小困难后,会越发有信心,同时也在磨练中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再以此引申,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后,学生再遇到困难时,就会努力战胜,坚持学习,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尽最大努力協调和平衡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注意调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