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研组为教师成长助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h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加剧,学校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狭路相逢勇者胜,百舸争流何当先?打造优秀的教研组,并以此为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失为一条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最为有效的路径。下面,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浙江省H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实践,略谈几点心得。
  一、强化教研常规,树立良好风气
  (一)开放课堂,形成教学研究的立体网络
  教研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开放课堂,欢迎校内、校外的各科教师来听课指导,同时更应该主动深入到校内、校外其他教师的课堂,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通过课堂这个典型的媒介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
  为了提供更为有效的教研载体,教研组每学期都安排名师上示范(观摩)课,骨干教师开研讨(创新)课,新教师开汇报(展示)课,通过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教师代表开设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以及求真务实的观课、评课、议课,形成一个多方位诊断教学、获取经验、同生共长的立体教研网络。
  (二)中心发言,策划基于问题的专题讨论
  教研组每周都要举行一次教研活动。为了避免流于形式、草率粗浅,更为了充分珍惜这个宝贵的共同学习机会,教研组确立了中心发言的教研制度。每次中心发言,组长都会根据教学实际筛选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安排相关的教师就此搜集资料、展开思考,并形成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措施得当、操作性强的书面材料。例如,针对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教研组安排了几位教师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了《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的中心发言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认识、梳理了方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后来,在接纳组内教师合理建议的基础上,这篇发言材料被修改后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
  (三)集体备课,搭建智慧共享的研究平台
  除了每周1次的全组教研活动外,教研组还按学校的规定,认真地组织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进行每周1次的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指定专人轮流主持,先就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提供教学设计,再以此展开研讨,形成集体教案,其他老师再以此为母本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教案。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智慧共生,不仅有利于教学进度的统一,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鼓励自我学习,加速专业成长
  教研组鼓励教师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加强自我学习。
  (一)反思教学,解剖细微片断优化教学理念
  教研组提倡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最好能够整理成文,以此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历程,优化教学理念。近年来,教研组多名教师整理的教学反思参加市、区两级的相关评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语文建设》等报刊上。
  (二)撰写案例,探究典型个案提升教学水平
  案例研究是一种从欧美传入的先进教学方法,通过改造,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高效的教研形式。近年来,教研组也积极大胆地引入案例研究教研形式,鼓励全组教师广泛搜集典型案例,认真学习和研讨;同时,还提倡教师自己撰写案例,通过典型个案探究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提倡同伴互助,构建学习组织
  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教研组除了定期举行正式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外,还提倡并积极筹办教学沙龙、青年读书会等非正式的学习共同体,以便让教师尽快形成终身学习、同伴互学的理念,并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例如,为了督促教师及时阅读有关的专业报刊,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每月都会组织一次“推荐一篇好文章”的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从看过的专业报刊中选择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推荐给备课组长,再由三个备课组长各自比较筛选,确定一篇在教研活动中交流。为了让教师具有更为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开阔视野,教研组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精读两本图书(最好不同类, 一本为教育类,一本为文史哲类),并撰写读书笔记,进行全组评比交流;对其中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则鼓励作者精心修改,积极参加各类读书征文或向报刊投稿,如《胸怀诗意行方远》《用思想赢得尊严》分别被《师道》《福建教育》杂志刊登。为了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教研组会根据实际情况以“我的教学困惑”为主题组织沙龙活动,充分利用全体教师的智慧来破解难题、寻求对策。为了让教师的心得和智慧共享,教研组会以“我最满意的一招” 为主题开展不定期的经验分享活动,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四、推广课例研讨,开创教研特色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探索并实践了课例研讨这一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所谓课例研讨,即以发生在课堂的典型教育、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讨论。它立足教育现场,基于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问题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便于教师平等参与和多维交流,有助于研讨者视界的彼此唤醒和融合、智慧的相互激发和点燃,进而促使他们在对话中反思,在互助中提升,最终实现彼此的进步与共同成长。
  课例研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惯常使用且具有相当实效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 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许比较容易攻克。例如,新课程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帮助大家廓清“生成”的内涵、明晰“生成”的策略,我们曾以“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二) 选取典型的个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研讨
  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蕴含着一座天堂。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例如,教研组一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与运用”专题的复习时,受手机短信的启发,把短信写作引入课堂,形成了《巧用生活资源训练语言》的复习课例。研讨这一本课例,收益是多方面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把它移植于自己的课堂,还可以依凭它作为发散的原点,延伸出复习课的创新教法,甚至类推开去,演绎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话题。   (三)面对广大的群体,采取一课多人同教(同说)的方式进行研讨
  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和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当前恰逢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又正值基础教育广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扩张和小班化教育不断推广的时期,大量的新教师源源不断走上讲台,使得新教师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弊端,以便成为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同说)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这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路径。例如,为了多视角地观照古代说理散文教学,教研组让三位教师以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来教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课,并以此展开广泛、深入的“一课多教”的课例研讨活动。
  (四)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
  校本教研的重心是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但整体是局部之和,所以绝不能忽视对教师个体的培养。毕竟,只有个体实现了自身的优质成长,群体才能真正得以优化。通过摸索和实践,教研组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抑或是对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名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反思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中,执行者就可能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实现自我专业的成长。一人同课多轮的研讨模式既可以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也可以采取连横互助的方式,有相同利益需求或共同愿景的教师可以结成联盟,大家坦言诚谏、直说利弊,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同成共长。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教研组还可以组织或邀请学养较高、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参与其中,予以分析诊断、指导引领。应该说,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个别成长,也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例如,为了实现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也为了出色地完成市教研室安排的任务,教研组曾以一位只有三年教龄的新教师为个例,尝试过“一人同课多轮”的教学研讨。最终,通过在不同班级的反复试教和磨课,该教师在市教研大组教研活动上较为完美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同心同德搞建设,群策群力谋发展。通过组长和组内教师的几年努力,一个制度完备、运行规范、薪火相传、民主团结、关系融洽、教研意识强烈、学术气氛浓厚的优秀教研团队已初具雏形,并成功获得市级先进教研组称号。依托这一坚实的平台,教师们打破了原先的自足性,获得了开放品格,实现了专业素养的优质提升,并迅速地成长为一名更为合格、更为优秀的教师,有力地推动着学校迈上更高的台阶。■
其他文献
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从教育事业来看,基础教育所担负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都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书育人来实现。从一个人的成长看,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是中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最具有影响力的指导者。目前,全国中小学约有440万个教学班,约有450万个教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影响着2亿多中小学生,班主任工作直
期刊
2010年高考英语浙江卷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测试内容贴近学生、符合生活、紧跟时代,具有情景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测试目标定位在语言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上,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注重交际,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试卷特点  (一)注重导向,稳步推进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期刊
一、学校场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  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有很多词来定义,如文化回应(Culturally  responsive)、文化敏感性(cultrally sensitive)、文化扎根(Culture rooted)等等,它们都表达了共同的精神:尊重文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目前,我国大量
期刊
新课改在反思传统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同时还是课程的缔造者。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课程的解读将直接影响课改的推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的恰当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改能否取得预期成效。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的解读的过程。[1]根据理解取向的不同,教师课程理解可分为复原式课程理解与
期刊
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试题,但对优秀试题的评价标准,各人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优秀的科学试题应符合以下要求中的一项或几项:(1)立足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不超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内容紧扣学科主干知识;(2)注重应用性,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试题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
期刊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语文教学一味求新,忽略了“以读为本”。虽然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华丽”的课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如此现状
期刊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实践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老式的套题型教学,把学生陷入题海;二是新式的挤牙膏式的“启发”,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上述两种教学实质上都低估了学生的潜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
期刊
一、课例探讨    [课例1]  谜语引入。  活动1:感受空气(用手扇风,深呼吸)。  活动2: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分别对气球充氢气或空气进行比较,用杠杆演示空气有质量)。  活动3:演示覆杯实验和会发声的塑料瓶实验,视频播放可悲的易拉罐实验和瓶吞鸡蛋实验。  活动4:体验大气压存在并很大(视频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再模拟试验)。  活动5: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感受大气压(一次性注射器、皮碗、吸管、水
期刊
“善作不如善改”,“好文不厌百回改”,这些都启示我们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然而,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对所在学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的作文修改状况作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初一、初二各300份),收回58
期刊
翻开浙江教育出版社新出的何福田教授的新作《三适连环教育》,不禁为其流畅的文笔、通俗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所吸引。读惯了充满各种概念和术语的理论著作,突然间读到这样一本风格迥异的书,心中难免有一种好奇和疑虑。《三适连环教育》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禁为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创见的教育观点所折服。书中不时闪现的智慧之语,如同一颗颗晶莹洁白的珍珠,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