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少校农民的创业之路
他曾经是一个军人,有着16年的从军历程,少校军衔;他曾经是一个农民,梦想要在老家东北建设另外一个“华西村”;他现在是一个商人,拥有一家资产过千万的餐饮连锁集团,店铺遍布全国各地;他又是一个名人,曾经获得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和军营中走出的时代骄子的光荣称号,受到过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但他并不是命运的宠儿,几经失败才找准成功的方向。坐在位于上海市恒丰路的办公室里,他告诉记者,将来自己或许会出本书,书名就叫做“傻人轶事”,“在外人看来,我做过很多破天荒的傻事,但正是这种‘傻劲儿’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他叫吴佳宾,他的餐饮集团便是上海滩有名的“老磨坊”。
少校转业当农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还没有实现转业军官自主择业的制度,观念相对保守的军官在转业时几乎毫无例外的由政府安排工作。1993年全军部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发生了一个特大新闻——一个少校军官自愿放弃城市工作,到下乡当了农民。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吴佳宾。
1993年,面临转业的吴佳宾做了一个外人想不到,也不能理解的选择——下乡务农。原来那个时期,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各种报道,以及现代化农庄的美好愿景让他热血沸腾,他十分期望自己也能够成为新“华西村”的主角。当部队宣布转业通知的时候,几经踌躇的吴佳宾最终没能抵挡过头脑中“东北华西村”的美好蓝图的诱惑。
吴佳宾拿着三千多元的转业费,来到佳木斯位于远郊的长虹村做起了村主任。一上任他就开始马不停蹄规划自己的“华西村”蓝图。几番考察后,他认准了村旁边一眼常年流淌不息的山泉,他的“华西村”梦想就从这眼山泉开始。
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他不仅把户口迁到了长虹村,还把自家在市里的房子抵押,拿出全部积蓄入股。有了他的示范带动,村民纷纷入股,很快筹到了50万元资本金。在他的带领下1995年底,经过两年的筹备,全市第一个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长虹矿泉饮品有限公司成立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吴佳宾就展现出与生俱来的从商天分。按照他的思路,产品以当地野生的黑加仑和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泉为基础,大力发展纯天然果汁饮料,假以时日,必定会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树立品牌;管理上,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聘请有经验有学识的人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原驻镇、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在当地市场有很多小企业,生产的饮料大多都是“三精一水”,即用糖精、香精、色素加上自来水勾兑出饮料,其特点是成本小,利润高。他们认为而吴佳宾的做法成本太高,见效太慢。同时,村民也认为千百年来我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厂,怎么能让别人管呢?对外来人才天然有种排斥。在这种现代的经营理念和保守的传统势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突,加上组建之初,可想而知,公司的运营肯定不会顺利,产品短时间内没能打开市场,后续资金一时也跟不上。为扭转危机吴佳宾远赴北京为公司找到一个很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当他满怀希望的回到村上时,这个他一手建起来的厂已经不姓吴了。原来就在吴佳宾不在的期间,失去耐心和信心的村干部在镇主要领导的支持下,背着他把企业卖了。就这样,吴佳宾轰轰烈烈的“华西村”梦想坍塌了,四年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800元闯荡上海滩
1997年的深秋,那年吴佳宾38岁,带着委屈和遗憾,他一个人默默离开了长虹村。回到家里妻子提出和他离婚,他默默无语,把家里唯一的资产——房子给了妻子,自己便悄然的踏上了南下的列车。1998年初,他到了上海,下车时身上仅剩800块钱。
刚来上海吴佳宾靠帮一家企业推广家庭厨房用品,积攒了两三万元钱。当时街头上麦当劳、肯德基那些洋快餐品牌一直让他羡慕不已。而当时用中国最传统的豆浆和油条也能做成连锁的永和豆浆更让他心潮澎湃。
一则电视新闻报道让吴佳宾找到了灵感。那段时间上海正在严查不法商贩,其中一个报道说有人用医院外科手术用过的石膏来点豆腐,很多上海人都因为这个不敢吃豆腐了。吴佳宾眼前一亮:现做现卖豆腐一定会有市场。
说干就干,吴佳宾开始找设备,一打听,只有韩国和日本有这种现做现卖豆腐的机器,而且价钱贵得惊人——要10几万。“我哪有那么多钱!”于是他自己做,凭借在韩国的朋友寄过来的机器照片和草图,他自己设计图纸、做模型,委托工厂制造。两个月后,第一台国产的自动化小型豆腐机出炉了。把它放在租赁的门市房里,安装调试停当,一切就绪就等开张。
就在这当口上吴佳宾又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暂停开业。他要重新设计门店形象,要把它装潢成像连锁店一样。结果搭上半个多月房租的代价,2000年12月,一个名字叫老磨坊的全国首家“豆腐坊”连锁店,在上海的一个菜市场开张了。看到小店门前人头攒动的场面,吴佳宾心终于放下了。
“老磨坊”在全国已经有了五百多家加盟店,还被上海市政府评为4050工程项目,“老磨坊”在上海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后来全国各地开了很多这样的连锁店,吴佳宾应该是鼻主。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那些跟风的豆腐坊连锁店,现在大多已经偃旗息鼓了,而这么多年来,吴佳宾的老磨坊依然是红红火火。
老磨坊最成功的一面是它让加盟商都赚了不少钱,但另一面是核心技术无法掌控,太容易仿冒,难于做强做大。而在吴佳宾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民族连锁品牌的蓝图,他开始把目光移向快餐业,终于“老磨坊”旗下又一个品牌“锅品面吧”诞生了!
不可山寨的锅品面吧
锅品面吧的第一家门市店诞生在上海市长安路这条小马路上。仅有70多平米,32个餐位,但门店却非常有个性。你一定想不到,就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面馆,每天都是爆满,门口经常排队。你也一定想不到,一个小面馆从筹划到开业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如果我只是想开一个小面馆,一个月的时间装修筹备就够了。但我想做的是一个连锁品牌,第一家店是个模板,从产品到管理你都得考虑清楚,保证它拿到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标准。同时你还要保证他不能被别人复制,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吃过锅品面吧的人,对它的面都赞不绝口:汤料好喝,面香劲道,卤料味道也好。这是吴佳宾颇为得意的地方,而这每道工序都有背后的故事。而从这些故事里,记者也感受到“老磨坊“蕴蓄的“真心待人、用心做事、虚心好学、开心成长”的文化理念。
汤料的发现是一个偶然。2004年吴佳宾和妻子到新加坡旅游,偶然发现路边一个排着长队的小面摊。“到底有多好吃?”出于好奇吴佳宾和妻子也排起了长队。第一口面下去,吴佳宾就觉得发现了宝贝,那种味道让人不忍释口。接下来几天,他每天都要去排队吃面,终于发现了面摊老板的秘密。于是他找到面摊老板,拿出身上仅有的1万块现金和全部的诚意,买下了汤料配方。那时吴佳宾就有了明晰的打算,回国后开面馆连锁。
汤料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于是吴佳宾带着几个助手一头扎进了一个小屋里,整天鼓捣面粉。他买来几十种上好面粉,专门用手工擀面条,但煮出来的面总是不对:要么不够爽滑,要么不够劲道。为了找到合适的面粉,他和助手们吃了不下百碗面,后来大家都得了“厌面症”,看到面就恶心。那几个月,吴佳宾整日被这个问题困扰而夜不能寐。这时,偶然又发生了。一次助手在和面时,失手打翻了面盆,几种面混合在一起。没想到,煮出来的面条却让吴佳宾大为惊喜,爽滑劲道又不失面自身的醇香。经过标准化处理,锅品面吧独有的面粉终于出炉。
卤料又称卤子、浇头等等,它决定面的风味。吴佳宾聘请了国内特级厨师精心调制,集中西、南北特色于一身,形成了独有的面谱系列。这之后,为了实现生产的统一化规范化,吴佳宾再次出山,亲手研发了一套擀、切、煮一体化的平台,只需要三分钟就能吃到面条。
一碗好面要有三个要素,即汤好、面好、卤料好。到这时应该说已经面面俱到了。但吴佳宾还不死心,他有一句话叫“面不惊人死不休”。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他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尝试:他要把每一碗面都用砂锅煨一下。结果是“面煨于汤中,汤浸于面内”,美味妙不可言,堪称面中极品。
至此,锅品面吧的核心竞争力“汤、面、卤料,煨面平台”全套亮相,且均拥有“独家”的光环。2006年初,锅品面吧长安店开业,顾客盈门,店门口排队的盛况超出吴佳宾当年在新加坡看到的情景,可谓是空前成功。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农业频道“乡约”纷纷报道了吴佳宾的事迹。来自全国的电话信函有上万条,要求加盟。眼看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所有员工都无不欢欣鼓舞。就在这时吴佳宾又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不搞单店加盟。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把这用心血打造出来的锅品面吧,放在那些山寨版的加盟项目行列中,他更不愿意看到锅品面吧成为昙花一现和过眼烟云,他决定做成一个精致化的大品牌,直到把它做成上市公司。
给面馆建中央厨房,目前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创举。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吴佳宾和他的团队们不仅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和物流配送体系,还开出了九家门店。形成了一个行业内独创的锅品面吧事业体系。
所谓锅品面吧的事业体系=区域管理总部+区域中央厨房+区域配送基地+N个门店+锅品文化。这个体系与单个门店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不是一般的加盟店,而是一个独立的事业空间。
2008年底,锅品面吧事业体系开始面向全国的238城市招募区域代理,目前,已在招募的城市中建成20多个中央厨房和40余家门店。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快餐连锁品牌正向我们走来!
文/姚森图/被访者提供
编辑/梁峥
他曾经是一个军人,有着16年的从军历程,少校军衔;他曾经是一个农民,梦想要在老家东北建设另外一个“华西村”;他现在是一个商人,拥有一家资产过千万的餐饮连锁集团,店铺遍布全国各地;他又是一个名人,曾经获得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和军营中走出的时代骄子的光荣称号,受到过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但他并不是命运的宠儿,几经失败才找准成功的方向。坐在位于上海市恒丰路的办公室里,他告诉记者,将来自己或许会出本书,书名就叫做“傻人轶事”,“在外人看来,我做过很多破天荒的傻事,但正是这种‘傻劲儿’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他叫吴佳宾,他的餐饮集团便是上海滩有名的“老磨坊”。
少校转业当农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还没有实现转业军官自主择业的制度,观念相对保守的军官在转业时几乎毫无例外的由政府安排工作。1993年全军部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发生了一个特大新闻——一个少校军官自愿放弃城市工作,到下乡当了农民。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吴佳宾。
1993年,面临转业的吴佳宾做了一个外人想不到,也不能理解的选择——下乡务农。原来那个时期,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各种报道,以及现代化农庄的美好愿景让他热血沸腾,他十分期望自己也能够成为新“华西村”的主角。当部队宣布转业通知的时候,几经踌躇的吴佳宾最终没能抵挡过头脑中“东北华西村”的美好蓝图的诱惑。
吴佳宾拿着三千多元的转业费,来到佳木斯位于远郊的长虹村做起了村主任。一上任他就开始马不停蹄规划自己的“华西村”蓝图。几番考察后,他认准了村旁边一眼常年流淌不息的山泉,他的“华西村”梦想就从这眼山泉开始。
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他不仅把户口迁到了长虹村,还把自家在市里的房子抵押,拿出全部积蓄入股。有了他的示范带动,村民纷纷入股,很快筹到了50万元资本金。在他的带领下1995年底,经过两年的筹备,全市第一个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长虹矿泉饮品有限公司成立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吴佳宾就展现出与生俱来的从商天分。按照他的思路,产品以当地野生的黑加仑和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泉为基础,大力发展纯天然果汁饮料,假以时日,必定会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树立品牌;管理上,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聘请有经验有学识的人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原驻镇、村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在当地市场有很多小企业,生产的饮料大多都是“三精一水”,即用糖精、香精、色素加上自来水勾兑出饮料,其特点是成本小,利润高。他们认为而吴佳宾的做法成本太高,见效太慢。同时,村民也认为千百年来我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厂,怎么能让别人管呢?对外来人才天然有种排斥。在这种现代的经营理念和保守的传统势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突,加上组建之初,可想而知,公司的运营肯定不会顺利,产品短时间内没能打开市场,后续资金一时也跟不上。为扭转危机吴佳宾远赴北京为公司找到一个很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当他满怀希望的回到村上时,这个他一手建起来的厂已经不姓吴了。原来就在吴佳宾不在的期间,失去耐心和信心的村干部在镇主要领导的支持下,背着他把企业卖了。就这样,吴佳宾轰轰烈烈的“华西村”梦想坍塌了,四年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800元闯荡上海滩
1997年的深秋,那年吴佳宾38岁,带着委屈和遗憾,他一个人默默离开了长虹村。回到家里妻子提出和他离婚,他默默无语,把家里唯一的资产——房子给了妻子,自己便悄然的踏上了南下的列车。1998年初,他到了上海,下车时身上仅剩800块钱。
刚来上海吴佳宾靠帮一家企业推广家庭厨房用品,积攒了两三万元钱。当时街头上麦当劳、肯德基那些洋快餐品牌一直让他羡慕不已。而当时用中国最传统的豆浆和油条也能做成连锁的永和豆浆更让他心潮澎湃。
一则电视新闻报道让吴佳宾找到了灵感。那段时间上海正在严查不法商贩,其中一个报道说有人用医院外科手术用过的石膏来点豆腐,很多上海人都因为这个不敢吃豆腐了。吴佳宾眼前一亮:现做现卖豆腐一定会有市场。
说干就干,吴佳宾开始找设备,一打听,只有韩国和日本有这种现做现卖豆腐的机器,而且价钱贵得惊人——要10几万。“我哪有那么多钱!”于是他自己做,凭借在韩国的朋友寄过来的机器照片和草图,他自己设计图纸、做模型,委托工厂制造。两个月后,第一台国产的自动化小型豆腐机出炉了。把它放在租赁的门市房里,安装调试停当,一切就绪就等开张。
就在这当口上吴佳宾又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暂停开业。他要重新设计门店形象,要把它装潢成像连锁店一样。结果搭上半个多月房租的代价,2000年12月,一个名字叫老磨坊的全国首家“豆腐坊”连锁店,在上海的一个菜市场开张了。看到小店门前人头攒动的场面,吴佳宾心终于放下了。
“老磨坊”在全国已经有了五百多家加盟店,还被上海市政府评为4050工程项目,“老磨坊”在上海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后来全国各地开了很多这样的连锁店,吴佳宾应该是鼻主。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那些跟风的豆腐坊连锁店,现在大多已经偃旗息鼓了,而这么多年来,吴佳宾的老磨坊依然是红红火火。
老磨坊最成功的一面是它让加盟商都赚了不少钱,但另一面是核心技术无法掌控,太容易仿冒,难于做强做大。而在吴佳宾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民族连锁品牌的蓝图,他开始把目光移向快餐业,终于“老磨坊”旗下又一个品牌“锅品面吧”诞生了!
不可山寨的锅品面吧
锅品面吧的第一家门市店诞生在上海市长安路这条小马路上。仅有70多平米,32个餐位,但门店却非常有个性。你一定想不到,就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面馆,每天都是爆满,门口经常排队。你也一定想不到,一个小面馆从筹划到开业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如果我只是想开一个小面馆,一个月的时间装修筹备就够了。但我想做的是一个连锁品牌,第一家店是个模板,从产品到管理你都得考虑清楚,保证它拿到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标准。同时你还要保证他不能被别人复制,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吃过锅品面吧的人,对它的面都赞不绝口:汤料好喝,面香劲道,卤料味道也好。这是吴佳宾颇为得意的地方,而这每道工序都有背后的故事。而从这些故事里,记者也感受到“老磨坊“蕴蓄的“真心待人、用心做事、虚心好学、开心成长”的文化理念。
汤料的发现是一个偶然。2004年吴佳宾和妻子到新加坡旅游,偶然发现路边一个排着长队的小面摊。“到底有多好吃?”出于好奇吴佳宾和妻子也排起了长队。第一口面下去,吴佳宾就觉得发现了宝贝,那种味道让人不忍释口。接下来几天,他每天都要去排队吃面,终于发现了面摊老板的秘密。于是他找到面摊老板,拿出身上仅有的1万块现金和全部的诚意,买下了汤料配方。那时吴佳宾就有了明晰的打算,回国后开面馆连锁。
汤料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于是吴佳宾带着几个助手一头扎进了一个小屋里,整天鼓捣面粉。他买来几十种上好面粉,专门用手工擀面条,但煮出来的面总是不对:要么不够爽滑,要么不够劲道。为了找到合适的面粉,他和助手们吃了不下百碗面,后来大家都得了“厌面症”,看到面就恶心。那几个月,吴佳宾整日被这个问题困扰而夜不能寐。这时,偶然又发生了。一次助手在和面时,失手打翻了面盆,几种面混合在一起。没想到,煮出来的面条却让吴佳宾大为惊喜,爽滑劲道又不失面自身的醇香。经过标准化处理,锅品面吧独有的面粉终于出炉。
卤料又称卤子、浇头等等,它决定面的风味。吴佳宾聘请了国内特级厨师精心调制,集中西、南北特色于一身,形成了独有的面谱系列。这之后,为了实现生产的统一化规范化,吴佳宾再次出山,亲手研发了一套擀、切、煮一体化的平台,只需要三分钟就能吃到面条。
一碗好面要有三个要素,即汤好、面好、卤料好。到这时应该说已经面面俱到了。但吴佳宾还不死心,他有一句话叫“面不惊人死不休”。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他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尝试:他要把每一碗面都用砂锅煨一下。结果是“面煨于汤中,汤浸于面内”,美味妙不可言,堪称面中极品。
至此,锅品面吧的核心竞争力“汤、面、卤料,煨面平台”全套亮相,且均拥有“独家”的光环。2006年初,锅品面吧长安店开业,顾客盈门,店门口排队的盛况超出吴佳宾当年在新加坡看到的情景,可谓是空前成功。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军事频道“和平年代”、农业频道“乡约”纷纷报道了吴佳宾的事迹。来自全国的电话信函有上万条,要求加盟。眼看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所有员工都无不欢欣鼓舞。就在这时吴佳宾又作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不搞单店加盟。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把这用心血打造出来的锅品面吧,放在那些山寨版的加盟项目行列中,他更不愿意看到锅品面吧成为昙花一现和过眼烟云,他决定做成一个精致化的大品牌,直到把它做成上市公司。
给面馆建中央厨房,目前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创举。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吴佳宾和他的团队们不仅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和物流配送体系,还开出了九家门店。形成了一个行业内独创的锅品面吧事业体系。
所谓锅品面吧的事业体系=区域管理总部+区域中央厨房+区域配送基地+N个门店+锅品文化。这个体系与单个门店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不是一般的加盟店,而是一个独立的事业空间。
2008年底,锅品面吧事业体系开始面向全国的238城市招募区域代理,目前,已在招募的城市中建成20多个中央厨房和40余家门店。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快餐连锁品牌正向我们走来!
文/姚森图/被访者提供
编辑/梁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