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丝之路”:甘棠港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连江县五代时期开辟的“甘棠港”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朝成为闽省海上丝绸之路起碇点,不仅发挥着中外经济贸易通道的历史作用,还促进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一
  闽王王审知为了向中原政权顺利进贡,于后梁开平三年(909)改海路,“自登莱朝贡于梁”(《新五代史·闽世家》)。
  登莱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市和莱州市。福州到登莱的海路,即福州——温州——台州——明州——登莱的海上远航路线,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朝贡路线。王审知在确保进贡海路畅通的同时,扩展海外贸易,将其收入用以支撑闽地政权。王审知鼓励海商经营东海航线,与日本、琉球、高丽、新罗及南洋诸岛国等通商,并通过朝贡这种特殊的贸易方式,把海外进口的奢侈品销往中原,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王审知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精明强干的刘山甫为节度判官,负责开辟福州外埠出海交通贸易航道,使过往商船直接到达当时八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州城下。航道开辟工程始于唐光化元年(898),到天祐元年(904)才完成,历时6年之久。这条航道被唐昭宗赐号“甘棠港”,江海通泮,繁荣了当时的福建经济。
  《康熙字典》引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字书,指出“港乃‘水中行舟道’”,而非固定的码头、道头之类。“甘棠港”实际上是一条航道。不少学者考证认为,“甘棠港”即今闽江入海口(闽江与东海接壤处)的外海——连江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航道。
  黄岐半岛航道、西连敖江航道、南通闽江口琯头港航道,与福州港相连,自古以来是外海交通的重要航道。古代由福州港外航北上浙江或日本、朝鲜等国的船舶,大多要经过黄岐半岛水域。宋代连江境内浦口、魁岐等地盛产陶瓷,由敖江口经黄岐半岛航道,运往古琉球国(时为中国属国,今日本冲绳县)等地。黄岐半岛的定海湾,就是著名的历史古港和番舶地之一。元代定海设有巡检司。湾内水域宽阔,湾口向南,潮差小,避风浪,锚地好。其四母屿锚地水深10—20米,外国巨轮多在此候潮进入福州港。定海附近的沙滩长约500米,距岸400米,水深3米,半潮以上可供中型船只抢滩作业,有不少渔船、商船云集于此。明代琉球与福州贸易频繁,琉球向明朝进贡请求册封,明礼部派册封使前往琉球,都在福州举行迎送仪式。舟船往返亦多经黄岐半岛水道。马祖列岛则是航路上的指标,船只进出福州和连江在马祖列岛等候潮水。清末陈寿彭编译的《中国沿海险要图志》中写道:“定海与马祖停泊甚稳,以避烈风候潮而后入江。”
  明万历十四年(1613)刊印的《福建运司志》,有定海港、北茭奇达港、壶江港、连江港等图版。从这些图版中可以知道:舟船往返亦多经黄岐半岛航道,这就是“甘棠港”遗址。
  黄岐半岛航道周围大陆性岛礁发育,地形较复杂。《重纂福建通志》载:“黄岐岸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往来,多触覆。”古代缺乏导航设施,因而有不少商船在此触礁沉没。这跟唐天祐三年(906)敕建王审知生祠时由侍郎于兢所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说的“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相符合。永泰《张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张睦(曾为王审知外贸官员)事迹时写道:“先是郡之黄崎港,有巨石最恶,为舟楫害,番船患之,贸易罕至,国用日蹙,及公莅政,多方设法去之,忽一夕巨雷击为港,人皆为闽王与公德政所至,号曰甘棠港。”这是民间谱牒佐证资料。
  二
  黄岐半岛航道历代船运往返频繁,沉入海底的遗物非常丰富,在定海湾至黄岐湾约120平方公里的海底水域均有发现,遗物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实属罕见。
  定海沉船遗址,位于筱埕镇定海村东南1公里海底。仅定海渔民在海上扒壳作业中就发现9处沉船点。1981年初,定海渔民在近海扒壳时就打捞大批古代沉船遗物,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博物馆等先后从渔民那里征集到1500多件。在这些沉船点中打捞到的船片及古代陶瓷器、石器、锡器、铜器和铁器等珍贵文物就有数千件,其中以宋、元时期的陶瓷器皿为最多,瓷器多为连江浦口窑、闽侯南屿窑产品。此外,还有宋代铲形石砚、石洗、铝合金高脚壶,元代铜权、瓷碗,明永乐福州屯铸造的铁权、郑成功时期的铜铳等。众多文物中不乏珍品。如:元铜权正面阳刻“至元三年造”,时为公元1343年,也是南宋度宗咸淳二年。可见,在元朝统一南方之前,福建与北方就已经有了商贸往来。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曾多次亲临现场考察研究,对这一海区的海底考古工作作了很高评价。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学者曾先后于1990年和1995年,联合对“白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海底调查与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国家水下考古研究室协同省、市水下考古队,再次对定海湾水下进行全程考古发掘和调查。从1号遗址又收集到一批宋元时期的黑釉盏和几块凝结物,以及压舱石、石磨、绳索等一些船上用品。
  长沙沉船遗址,位于黄岐镇长沙村西南约1200米海域,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0年,长沙村渔民在打捞贝壳时挖掘到木船残板、碗、壶、钵、铁权等文物1000多件,经鉴定为东晋、元、明等时代沉船遗物。
  蛤沙沉船遗址,位于筱埕镇蛤沙村东南约3000—3500米的海域。1984年8月,蛤沙村渔民在这个海域打捞贝壳,先后从贝壳层中捞出许多黑釉划花碗、盏、罐等文物和一门长1.2米铁炮残品,经鉴定系宋、元、清代沉船遗物。
  东洛岛沉船遗址,位于苔菉镇东洛岛附近的海域。2005年9月,连江、宁德两地边防官兵查扣渔民在此海域私捞的古代瓷器3000多件,经专家鉴定为元代青釉瓷碗。目前已确定东洛岛海域有古代沉船,沉船上装载大量古瓷。
  历史时期的遗物,经考古专家鉴定,出土的陶瓷片年代从唐末五代至宋元明清时期都有,出自福州的怀安、洪塘,泉州的曾竹山和闽清以及闽北等地,也有部分属于越窑系列。贝壳经碳十四测定,得到的数据为:1270±40 B.P.,经树轮校正后为:1042—1231 B.P.;另一塊木炭的碳十四年代数据为:870 40 B.P.,经树轮校正后为:1042—1255 B.P.。这样的数据与专家的推断相去不远。
其他文献
  目的:对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研究AK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和误诊病例相鉴别,以提高该病的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
会议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对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MC)及皮损周边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CTL)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CTL,从白癜风患者正
这是一个仅有千户的闽江边村落,却有10处文保单位(其中国保、省保单位4处)、72处军事与戍台遗址、40座明清卫国将军墓与戍台将士墓,还被列入中国世界“海丝”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文物传承唐代以来村庄的历史文化,讲述明清反侵略战争史,记载福州对外贸易的轨迹,叙说福建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见证马江上的变幻风云。厚重历史文化的承载,使村庄处处散发着古香古韵。这个村子就是蕴含“安镇闽疆”之意的闽安镇。  闽安
期刊
一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的楹联高悬在兴化府府署上,和县巷两端的“文献名邦”坊、“壶兰雄邑”坊交相辉映。古谯楼的钟鼓声伴着“大宗伯”“大司马”“春宫嘉客”“燮理元臣”牌,在余晖中讲述着莆田的荣光。  宋朝许穆在《舆地纪胜》里,说莆田“地不大于曹滕,俗已近乎邹鲁”。莆田自唐及清,兴文教,重科举,故而科举仕宦,佳话连篇。累代有进士2482人,状元21人,宰辅17名,二十四史入传者近百人。其中在全
期刊
  目的 介绍Burow’s楔形推进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Burow’s楔形推进皮瓣修复面部肿瘤术后缺损,并使辅助切口顺应面部分区自然轮廓线或皮
妈祖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白日升天。这两个日子成为妈祖最重要的纪念日。  妈祖是福建诞生的一个走向世界的神灵。  湄洲屿——海神的诞生地  在文甲码头,遥遥望见湄州屿山顶矗立的妈祖石雕身影,像一座灯塔。地理上,湄洲屿位于莆田市最南端的大海中,距海岸1.8海里,面积14.3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成为妈祖石雕像高度14.35米的依据。白天,每小时都有一对渡轮同时往返,
期刊
  目的 观察临床上皮损表现为红斑鳞屑的蕈样肉芽肿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特征。方法 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观察6例患者各3处皮
会议
我对杨边村的印象,最早是在读初中时留下的。  那天是寒假,我和班上几位同学受邀到吴景德同学家玩。景德家住宁化县石壁镇(原称禾口公社)杨边村,离县城20多公里。记得当时景德住在低矮简陋的土坯房里,整个村庄很荒凉,土黄色一片。那天,我们到榨油作坊参观了村民传统工艺压榨茶籽油,看了景德父亲沙炒湿籽花生,还去了村庄的后龙山。景德说,天气好的时候,后龙山的天空上会有彩云出现,如锦缎一般华美。因当日是阴天,自
期刊
  目的 了解节段型白癜风的临床病情发展特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于我科门诊就诊的180例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起病方式及不同起病方式的病情发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