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各方面的能力尚处于基础阶段。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少部分孩子不理解题意看到题目就直接用里面的数字加或者减,现在是一年级只学了加法和减法,所以还是很容易蒙对的,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见到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题目只是稍微变化一点点,他们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寻找题目中个有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能正确的解答。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多读题,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要教育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认真审题的习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的转变。做到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意思再列式解答。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有大括号和问号的解决问题。
遇到这样的看图列式,要让学生用3句话说出图画的意思,等学生都会说也理解了再列式,特别是减法的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例如,6-2=4,学生没有理解问号是我们要求的答案,但是他们都知道问号是2只,就是列式列不对。所以解决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列式,把图看懂,理解题目再列式解答。因此,审题要认真,不能敷衍了事。
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是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碰到让我们疑惑的数字,也就是对解决问题没用的信息,我把这样的信息称为多余条件。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并正确解答。我觉得要特别重视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例如: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教材中分3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第一步: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那么题目中的“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就是无关数据,可以不看,这样的条件是多余条件。剩下的已知数量关系是“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求还有几人没来,就用减法计算。列式:16-9=7(人)答:还有7人没来踢球。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更多的时候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列举一年级解决问题常见的题型。
(1)问题里面问一共有多少?例如,一(3)班男生有19人,女生有10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9+10=29(人)
(2)原来有多少?例如:图书角里借走了9本书,还剩8本,原来有多少本?列式:9+8=17(本)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例如: 列式:5+2=7(只)。
求总量的一般都是用加法计算。
(4)还剩多少?还有多少?例如:一共有13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几只?列式:13-5=8(只)
(5)问号放在大括号上面。例如: 列式:6-4=2(只)。
求部分的一般是用减法。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中只需要找到已知的数量,然后用大的数减小的就可以了。例如:小红有15元,小明有8元,小红比小明多多少钱?15-8=7(元)。再问“小明比小红少多少钱?”有个别学生就懵了,列成:15-7=8(元)或是 8-7=1(元),如果两个问题同时问学生很容易搞糊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个别学生有困难,还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
(7)如果题目中有“买来卖出去”“飞来飞走”“上车下车”“拿来拿走”这样的字眼,记住“拿来、上车、买来”就用加法,“拿走、下车、卖出去”就用减法。
(8)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如何提数学问题。例如:苹果12个,香蕉9个,雪梨8个,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让学生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可以这样提“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个、苹果比香蕉多几个?”不用强制学生怎么提,只要符合题目意思即可。
三、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粗心,马虎,经常会看錯题目,算错答案,漏题,把加法错算成减法或者减法当成加法算,所以老师要经常提醒孩子学会自己检查题目,写完后再认真检查。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认真,批改完题目,老师还没有评讲,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改正了,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多读题,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要教育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认真审题的习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的转变。做到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意思再列式解答。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有大括号和问号的解决问题。
遇到这样的看图列式,要让学生用3句话说出图画的意思,等学生都会说也理解了再列式,特别是减法的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例如,6-2=4,学生没有理解问号是我们要求的答案,但是他们都知道问号是2只,就是列式列不对。所以解决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列式,把图看懂,理解题目再列式解答。因此,审题要认真,不能敷衍了事。
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是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碰到让我们疑惑的数字,也就是对解决问题没用的信息,我把这样的信息称为多余条件。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并正确解答。我觉得要特别重视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例如: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教材中分3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第一步: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那么题目中的“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就是无关数据,可以不看,这样的条件是多余条件。剩下的已知数量关系是“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求还有几人没来,就用减法计算。列式:16-9=7(人)答:还有7人没来踢球。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更多的时候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列举一年级解决问题常见的题型。
(1)问题里面问一共有多少?例如,一(3)班男生有19人,女生有10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9+10=29(人)
(2)原来有多少?例如:图书角里借走了9本书,还剩8本,原来有多少本?列式:9+8=17(本)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例如: 列式:5+2=7(只)。
求总量的一般都是用加法计算。
(4)还剩多少?还有多少?例如:一共有13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几只?列式:13-5=8(只)
(5)问号放在大括号上面。例如: 列式:6-4=2(只)。
求部分的一般是用减法。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中只需要找到已知的数量,然后用大的数减小的就可以了。例如:小红有15元,小明有8元,小红比小明多多少钱?15-8=7(元)。再问“小明比小红少多少钱?”有个别学生就懵了,列成:15-7=8(元)或是 8-7=1(元),如果两个问题同时问学生很容易搞糊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个别学生有困难,还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
(7)如果题目中有“买来卖出去”“飞来飞走”“上车下车”“拿来拿走”这样的字眼,记住“拿来、上车、买来”就用加法,“拿走、下车、卖出去”就用减法。
(8)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如何提数学问题。例如:苹果12个,香蕉9个,雪梨8个,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让学生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可以这样提“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个、苹果比香蕉多几个?”不用强制学生怎么提,只要符合题目意思即可。
三、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粗心,马虎,经常会看錯题目,算错答案,漏题,把加法错算成减法或者减法当成加法算,所以老师要经常提醒孩子学会自己检查题目,写完后再认真检查。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认真,批改完题目,老师还没有评讲,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改正了,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检查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