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230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二十多年中,我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很多教师却认为作文课难上,学生也觉得作文难写。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一到作文课就烦,笔头咬烂也写不了几行字。为了应付作业,学生们不是抄作文就是东拼西凑。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在此,笔者谈谈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从课文到作文
  
  语文课的设置是非常好的,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范例,教会学生从课文模仿写作,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儿童学习任何一种本领,掌握任何一种技能,形成任何能力,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教读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去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去突出主题的。如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学生们都被文章的描述感动了,然后我让他们延伸到自己的父亲的背影,让学生闭起眼睛回忆自己对父亲印象最深的背影。几分钟后,我再让学生们把刚才回忆的情景说一说,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帮我送伙食米到学校后出校门时的背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天早上外出打工时的背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田里犁地时的背影……”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的背影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有感情。接下来的作文是仿照《背影》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结果学生们很快就把作文交了上来,而且都写得很生动、形象。
  
  二、命题来自学生的生活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他们跟你聊天时却是滔滔不绝,道理何在呢?我认为是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好像让从没吃过橄榄的人去描述橄榄的滋味,让从未到过农村的人去描述干农活的体会一样,是勉为其难的。因此,教师应多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包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思维特点,感情活动等,并在作文课上为其创设一些写作情境。如上初一作文课,有时我会给学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然后突然中断,让学生发挥想象顺着思路续写下去;有时会放一些录音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想象其中的情景,然后把他们描绘出来;有时候还会聊一些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便有了想倾吐的欲望,作文写起来就容易了,学生也认为这样写作文手感很好,能够一挥而就。
  
  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我认为写作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因为,不论什么文章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表现客观事物,就要认真地观察事物。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在观察上下工夫,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周围的人们,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闪光的东西。在写作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鼻、口、耳、脑等感官,并常做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接触了实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
  其次,教会学生表达。有话不会说,这是学生最头疼的,也是作文空洞无物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如何把客观事实反映出来,把主观感受传达出来;就要教学生学会应用“看”、“听”、“感”、“想”、“做”等方式,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想到的,准确、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如一个学生写夏日的热:“太阳很热,晒得我热死了。”这样笼统地描写让人无法感受到热的程度以及当时的情形。我就指导学生把当时看到、感到、想到的人、事、物、情、景如何恰当地用上一些修辞方法,具体地表达出来,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经过这么点拨,学生写出了:“太阳像个大大的火炉,肆无忌惮地烤着整个大地,河边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地耷拉着,田沟里的水烫烫的,地上的泥土都像要烤焦了一样,我赤裸的手臂给烤得黑黑的,小背心湿透了,黏糊糊地贴在背上……”看!这不就具体、生动了吗?
  最后,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交了、改了、发了就算完成任务,那是达不到目的的,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得不到反复的训练,写作能力想要提高也就难乎其难了。只有反复的修改,学生才能在点点滴滴的写和改的训练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学生交上作文后,每篇都认真地看,把描写不恰当的,比喻不合适的,语法不对的都划出来,然后分别指导、点拨,再让学生重写,我再批改,一直到满意为止。
  
  四、学生的作文多写鼓励的评语
  
  凡是学生,交了作文都希望得到教师好的评价。有的教师喜欢给好作文评语:“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这些评语会给学生感觉千篇一律、无关痛痒;而对较差的作文评价则一无是处,冷冷冰冰。这些我认为都是不恰当的,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喜欢表扬,要求上进的心理给学生作文下恰当的评语,多给予肯定。只要学生用了一个好的词句,一处恰当的比喻,一点生动的描写,都应给予肯定或极力地去表扬,而对于存在的毛病则要委婉地提出来让其修改;如果学生经常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尝到的尽是写作带来的甜头,他们不但不会害怕写作,而且还一定会以写作为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新课标倡导“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建构有利于展露学生错误资源的问题式学习情境,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
随着电脑用户对电脑音频系统的重视,各种各样的音频系统都出现在电脑上,什么杜比、5.1音箱之类的N年前就有了。但是,市面上的最热销最流行的,其实还是款色各异的2.1多媒体音箱,毕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已经是各级学校在新课改后逐步深化的目标。所以,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这个新形势下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在一周中为数不多的几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快地提高,教师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有潜在的发展性,以达到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那种“举重若轻”的教学境界。  有效课堂要求很多,但最关键
河流专题是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一条河流的教学应从"概况""特征""人-河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要突出一条河流的特征,教会学生欣赏河流的美,同时还要让学生面对一条"活"的河流。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本文通过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重要意义的论述,说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加大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步伐。
“数形结合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常用的解题方法,很多代数中的问题通过数形结合将其转化成几何问题去解决往往更为直观、简便.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进行“数”与“形”的结合呢?这是数形结合法最关键的问题.下面将介绍几种较易与“形”结合的代数问题以及它们与“形”结合的方法.  一、函数问题  每个函数都对应着
语言必然涉及文化,外语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在反映外国文化。尤其在Go for it教材初三阅读课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所阅读文章的时代、文化背景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教师、学生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少教师往往只善于分析句子结构、语法,解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而忽视了激活、渗透给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致使学生能读而未读“透”,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