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大家名师的精神积淀。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的传承来维系的,可那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三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些篇目就行。但对初中生来说,理解内容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做好领路人,使其顺利的过文言文这一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以“读”激发兴趣。
   古典韵文,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片古典散文,有的简直就是语言的仓库,佳句丽词,经典名句,认真诵读,真是收益匪浅。可初中学生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有一类通假字,若预先不给学生指点,他们往往会读错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先正音,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还有一些生僻的姓氏、人名、地名 、以及官名,都需教师特别提出来。如“童区寄传”的“区”,不读“qū”,应读"ōu",“一石粮食”的“石”不读“shí”,应读“dàn”。另外,节奏的划分也很重要,如“其一犬坐于前”这一句应这样断“其一/犬坐于前”,可学生往往会这样读“其一犬/坐于前”。基于这些原因,教师的正音,划分节奏就更为重要了。 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准了字音,掌握了音节的停顿,就能顺顺利利的读下来了。,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文意了。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若条件允许的话,还可播放视频朗诵,让学生模仿朗诵,感悟古文的音韵之美。时不时地举行一些朗诵比赛,更能激发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二、以“译”积累知识。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可以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若理解了文章内容,那背诵也就很轻松了。但由于时间的久远,有好多古今异义字、词,以及句式的不同,使学生不能正确翻译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归类翻译的方法,让学生制作知识小卡片,在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以此得到“教”是为了“不教”。
   1、对原文的时间、地名、人名、物名、官名等,告知学生不需翻译,只要照原文抄下来即可。
   2、实词的解释,是翻译中的重点及难点。实词大致有这几类:
   ①把单章节变成双音节,如“必细察其纹理”,这一中的“细”字可译为“仔细”,“察”字可译为“观察”。②古今异义字,这需要学生牢记如“亡”字古义是“逃跑”,今义是“死亡”,“妻子”在古文中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③通假字,这是古文中见得较多的一类,我就让学生画一个表格,分“注音,通___字,意义”三栏来归类。
   3、对于“互文”这一特殊修辞手法,一定要讲清翻译的要点:上下句的意思要互相兼顾,不要隔离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此外,对词类的活用、特殊的句式、虚词的用法,我都一一讲解,最主要的是每学完一篇古文,都要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归类存档,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以得到温故而知新。
   三、以“用”增强自信。
   现在学生本来看书的时间就不多,那就更别说看古文了,仅凭课堂上讲的几篇古文,长时间的不用,那些古文知识更是融会不到大脑里。为此,我就多方想办法,给他们创设展示才能的小平台。
   学过几篇古文以后,我就不再逐字逐句地翻译,让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只提出不理解的。这样,好多句子不需老师讲解,学生就能译出来。在译的过程中,有一种喜悦感、成就感、自信感。对于“基训”上的课外古文,我要求必做,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更有一种成就感。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运用已有的知识,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解释最关键的字词,学生觉得自己太不简单了。别说学课内古文,就是读课外古文,也是信心百倍。有时,我冷不丁的出示一篇小古文,让学生读、译。学生没有惧怕,而是大胆地去学,敢于提出疑问,说出收获,真是其乐无穷。随着古文字词的积累,学生有信心去扣敲古老悠久的灿烂文化,有勇气去拜访那些先贤圣人,有能力去寻访名胜古迹。在古文中徜徉,学生尽情地吮吸着民族的精华,净化着自己的心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为扬帆远航做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就是走好这三步“读、译、用”。让学生在“读”中激发兴趣,感悟音韵之美;在“译“中积累知识,感知精深之美;在“用”中增强自信,体会知识之美。古人云:学无止境,今天,我要说:教更无穷尽。为了明天的“不教”,我还要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摘要:通過对J2EE架构技术的分析,使编程人员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出基于组件的J2EE解决方案,不再受任何产品和应用程序编程界面的限制。  关键词:J2EE 架构 组件 部署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2-0076-02
摘要:本文在现有的FIP文件传输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了P2P思想的文件传输、共享的网络结构实现此功能。切实减轻了主文件服务器的负载压力,结果表明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本地区高中课改实验学校中亲临课堂为第一手材料,对几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模式进行检索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在课改中提高教学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走进课堂观察;英语课;提高;教学艺术    2010年9月,甘肃庆阳市高中课改实验全面铺开。在这之前,我校(环县一中)曾多次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两年多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评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教学使教  师和学生在教英语和学英语的活动中增强了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融入进去,力求使一般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上升为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艺术性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进行艺术性教学,学生便能在轻松、愉快且专注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化呢? 
【摘 要】杜甫《登高》一诗,思想内容很大,饱含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和穷困潦倒的喟叹。诗中真情源于诗人对现实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传颂千古的悲秋绝唱。本文从“景为情而设”和“情因景而发”两方面来解读此诗。  【关键词】情景交融 悲秋 绝唱  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障碍恰恰是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课改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课外阅读量。教材中每学期介绍三部名著,另外还有其他的推荐阅读书目。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限制,连学费都要国家减免,哪还有钱来买这么多的中外名著;就是学校的图书室,又有几
摘要: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育化。教育的成功与否,除了要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多寡与强弱,还要看学生的情感是否健全。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信息技术教学、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因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感因素问题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停留在重视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教育的层面。学生对这门学科由充
科学正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当前新课程结构已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归为同一个学习领域:即科学。原因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这已受到许多专家学者一致的认同。体現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综合化,不能孤立学科,且在综合中体察细微之处的差别。在很多生物实验中需要运用物理、化学、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或原理,突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更好的巩固深化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
何为“人生导师”?“人生”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而“导师”是指为他人的学习、进修和工作等担当指引者的人。那么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就要肩负起中小学生的生存和生活的指引者的光荣而重要的使命,引领他们初步学会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生存的本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真的是责任“重于泰山”啊!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_T作规定》,其中第一章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
摘要:当前,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全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对传统的高中学科教学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作为这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力量,其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发展途径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成为一种大趋势,不论你能否接受,它都势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