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写的三种境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dog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人物,莫过于画眼睛。《祝福》截取祥林嫂生活的几个断片再现其悲剧一生,虽对祥林嫂肖像着墨不多,可形神逼肖,个性突出,显然得力于画眼睛的艺术。小说十多处写到主人公眼睛,每次着笔都很干净,用白描,极富张力。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人物的眼睛也在变化,从死了第一个男人后“顺着眼”的顺从,到死了第二个男人和阿毛后“直着眼”的抗争,最后是“眼睛窈陷下去”的绝望,以及死前“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眼神的演变生动勾勒出人物的命运轨迹。分析小说中画眼睛的艺术,肖像描绘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写肖像的外部特征,二是写肖像的内部特征,即神态,三是间接写肖像。
  肖像的外部特征即肖像的视角特征,描写外貌特征是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
  人物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面部或动作表情逼真地传达出来,最富表情的自然是眼睛。读完《祝福》,祥林嫂的眼睛到底长什么模样,读者没有具体印象。全文只有眼睛“窈陷下去”及眼圈变黑等极少描写,可见其外部特征,显然也是为突显人物的内心绝望和痛苦。
  作者总是把眼神描写置于动态的情节发展中,在对话等特定语境,眼神烘托出极复杂微妙的心理。祥林嫂的悲惨际遇在灵魂掀起怎样的波澜,通过她的眼睛窥见得很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轮”反映眼珠的迟钝,而“间或”生动反映痛苦得麻木的表情。作者对祥林嫂眼睛主要用神态描写,不仅生动展现命运给她怎样残酷的打击,其顽强愚昧的性格也因此鲜活地逼于读者眼前。
  写神态虽常见,却并非肖像描写的最高境界,最富于魅力的是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指不直接写肖像外部或内部特征,也不用他人侧面烘托,而是用抽象的语言说明,却能引起读者丰富逼真的想象。
  画祥林嫂的眼睛有两个特别的字眼:一是“顺着眼”的“顺”,二是“直着眼”的“直”。“顺着眼”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眼神。“顺”是抽象的字眼,模糊的表达。“顺”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教材注释为“垂下”,“顺着眼”即垂下眼,但字典里“顺”的义项没有“垂下”或“低下”的含义。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远不只“垂下”的含义,“垂下”只是把“顺”的表情特征解释出来,而且是根据语境推测的一种含义。分析语境,“顺”至少还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从小说整体分析,祥林嫂的性格有本能反抗的一面,但顺从安分是其本质特征,“顺”是顺从性格的直观外显,从“顺着”的眼神获得性格的逼真印象。二是从情节分析,祥林嫂刚死了丈夫,而且膝下无子,她又死守“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意味着终身守寡,“顺”是悲戚灰暗的生动表情,家庭无望,未来无望,孤苦伶仃,都浓缩在“顺”字里。一个“顺”字,把祥林嫂丰富的内心冲突逼真地刻画了出来。
  第二次到魯镇后,祥林嫂向人述说死了的儿子——阿毛的故事时,作者用“直着眼”写她讲故事时的表情。这个“直”也是间接写眼睛,从“直”的字面意思看,似不可理解,视线不是“直”的,难道还有“曲”的么?可从情节分析,“直”的情境内涵很丰富,至少有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死了儿子悲痛绝望的表情,仿佛让读者看到她述说时那不转移的视线,而她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眼前的听者,完全沉浸于悲痛中,是“直愣”“呆愣”的麻木表情,表现放弃人生万念俱灰的绝望。二是人们不再理睬她时,她仍“直着眼”讲,“直”既是深刻痛苦,又是倔强的表情,纵然没有人再听她的故事,她也要讲给自己听,似乎表达着对炎凉人情的不屈抗争。
  由此看来,间接写肖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神态不作定型的描写,而是用模糊抽象的说明;二是模糊的语言并非给读者模糊的印象,而是引起读者丰富逼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如睹其人的效果。作者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手法写肖像,而是因为在特定冲突中,人物情感复杂微妙,表情难以把握,不得不用抽象的含蓄笔法,可并不影响艺术效果,反而为读者创设自由想象的天地,表情不仅生动而且内涵丰富。
  在学生作文实践中,只要指导得法,间接写肖像并非不可能。首先,必须把人物置于尖锐冲突,使人物表情十分复杂,甚至很矛盾,难以直接写表情。然后,创设具体情境,调动学生想象,琢磨人物表情,间接写肖像。模仿鲁迅的写法,用动词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复杂的表情。比如,写蛮横者理屈词穷时强词夺理,用“横着眼”。“横”字的表情内涵就很丰富,既是蛮横性格的生动外现,又给人逼真丰富的想象,从视角看是斜着眼,从表情看既有强横又愤怒等意味。由此拓展,傲慢者“别”着眼,谦虚者“埋”着眼,无聊者“空”着眼,堕落者“虚”着眼,顽强者“定”着眼,等等。此外,我也指导学生学习写眼睛的手法,即揭示眼神的内涵,用“他的眼睛仿佛在说……”的格式,令人想象眼睛丰富的表情。比如,听朋友解释误会,他注视朋友,仿佛在说“用得着解释吗”,令人联想到眼睛的坦荡、释然等丰富表情。更亲切的情景:孩子违纪被老师叫去,恐惧地觑老师,陡然镇定,发现老师脉脉瞧着自己,仿佛在说,“你用不着害怕,我只是为你遗憾而已”。令人想象到老师眼神里亲切和蔼略带严肃充满希望和爱等表情。
  自然也可创设情境间接写面部表情。比如,写无赖借了人家的钱,人家找他索还,他倒显出“债权人的模样”。这“债权人的模样”就引起逼真丰富的想象,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更有意思的情境:孩子严重违纪,面对老师的震怒,左冲右突却没有逃路,正要习惯地冲向逆反的方向,可瞧见老师的脸色不仅没有发作,反而深深震撼;老师的表情仿佛在说,“我是怎样为你痛心啊!”就这么简单的说明,让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生气、疼爱等丰富复杂的表情,又含着执着的期望和鞭策等,甚至有富于智慧的表演。
  对于间接的肖像描写,如果阅读能培养想象力,仿写就更能激发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2014语文高考新课标卷Ⅰ选入著名左翼作家叶紫的《古渡头》作为小说阅读的考查材料,其中有一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题是: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专家给的答案是:  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这答案当然不错,但只提供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种思路。其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居于一篇文章之首,是文章传递重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话题或材料的内涵丝丝入扣的好题,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话题作文:第二阶段(2006-2012):“材料 命题”作文篇三阶段(2013-2017)新材料作文。纵观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的形式,我们发现其具有话题聚焦、自然引路和辩证拓展的三个特点。  一、话题聚焦,把控立意范围  江苏卷作文命题形式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一直保留着特有的命题风格——聚焦话题。即便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的出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这一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标也被称“核心素养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提法实际上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语
“复盘式评课”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提出的一种评课方法,就是以“复盘”的方式,回顾、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在复盘过程中,评课者和授课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回顾、思考、研讨,从而理清备课与教学的路径,找准教学的支点与规律,提升评课者与授课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能力。  复盘式评课的步骤是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  课堂
一、“时”的概念  时事评论,就是针对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市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理性地发表个人看法,褒贬赞否,针砭时弊。由于时评具有新鲜性、真实性、针对性、思辨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够缓解写作“无源之水,无病呻吟”的选材问题,因此把时评引入学生作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当下的高中生都是“00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独立个性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青年教师的能力如何提升,大方之家多有论及。其中,课堂自是极好的练兵场,培训学习亦不乏为一种好方式。  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到高三则埋头做题,题目主要源自复习书上配套练习、名校来的模考卷等。某些教师做题瞄一眼文字,瞟一眼答案。至于命题人命题的角度、依据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认真些的教师可能会查字词、古诗文的出处,抄答案时修正个别欠妥之处。  如此做题,即便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拥趸众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终归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形散神聚的代表之作,本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比较典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昌市语文教育部门在我校试点开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同课异构活动,圈定了这篇较为冷僻的古文,这对执教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大胆地颠覆传统,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最终从课文的3、2、1自然段倒逆着进行讲授。  一、以抒情切入(文本第三自然段)  以声情并茂的故事讲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填鸭式的教学,也不是学生被动模仿的学习过程。随着近几年各学科对思维导图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也通过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且引导学生能有效地使用目前所积累的素材。  下面,就我在以“法治”“传统文化
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收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花了大量时间做着素材积累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立足于高中生的写作实际,没有行之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尝试便只能是浅尝辄止。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如果不能合理并行、有效接轨,作文实践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