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译介学的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本文从译介学创造性叛逆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莎士比亚诗歌的汉译本中的汉译处理,审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译本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译介学;创造性叛逆;莎士比亚诗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一、译介学与文学翻译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现在的研究则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文学翻译又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势必涉及两种语言的表现艺术。所以,从比较文学中译介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翻译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二、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给接受者带来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入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实际上也就要求译作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已经取得了相同的意义,文学翻译也已显而易见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文学翻译里,无论是译作胜过原作,还是译作不如原作,这些现象都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所决定的。此外,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下面就以莎士比亚诗歌的两个汉译本为例来分析创造性叛逆是如何在诗歌翻译中体现的,又是如何影响译入语国家文化的。
  三、莎士比亚诗歌(奚永吉:2006)的汉译比较
  例一: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 Hamlet, Act Ⅲ, SceneⅠ)
  王佐良译文:
  生在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什么更高贵?是在心理承受
  恶劣命运的矢石镖枪,
  还是拿起武器面对难题的大海,
  用斗争去消灭它们?
  何其莘译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要默默忍受强暴的命运的矢石,
  还是拔剑与这人世的苦难相争,
  经过斗争清除苦难;
  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更高贵一些?
  列出两个译本,并非要比较孰好孰坏,相反两个译本都各有妙处。译文一对“To be, or not to be”解为“生或死”。译文二将其解为“生存还是毁灭”。两个译文都是站在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去翻译诗歌,译文一较口语化,而译文二更加庄严,但两者都是对莎士比亚诗歌的创造性的翻译,更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莎士比亚的诗歌之所以能在我国学术界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被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所传承,这与译者的创造性的翻译是分不开的。
  例二:
  See how she learns her cheek upon her hand!
  O that I were a glove upon that hand,
  That I might touch that cheek!
  (Romeo and Juliet, Act Ⅱ, Scene Ⅱ )
  孙大雨译文:
  看啊,她怎样将脸颊偎依在手上!
  啊,我但愿我正是她手上那只手套,好亲她那脸颊!
  方平译文:
  瞧,她用手托住她的脸蛋儿,
  但愿我是他手上的一只手套,
  也好亲一亲她的脸!
  以上两位翻译家均为崇尚诗译者之作。译者对诗作都有各自的理解,译文必然在神韵、意义上有所区别。例如,“See how she learns her cheek upon her hand!”译文一将此翻译为“看啊,她怎样将脸颊偎依在手上”译文翻译的活灵活现,充满生机,作者通过创造性思维,给原作赋予了活力和生机,使其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更能被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所接受。再如“That I might touch that cheek!”,方平将此句翻译为“也好亲一亲她的脸!”。我们都知道“touch”是“触碰,接触”的意思,在译文中方平将其翻译为“亲一亲”,译者用拟人化的动词,使译文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译文一还是译文二都是译者对原诗的创造性叛逆,而这种叛逆使得译文更具生命力。
  四、结语
  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作,或者说是一种再创作,所不同的是译者的再创作是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译介学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那种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正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杰作得到了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传播和接受。创造性叛逆是翻译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跨语言、跨文化传播和接受中一个规律的揭示,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奚永吉.《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天振.《译介学》(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方平(译):《莎士比亚:百家文学之旅》[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1.
  [5]王佐良.《英国诗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6]孙大雨(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白妮》有着令人惊奇的情节设计和原汁原味的冀中地方语言特色。小说人物颇具传奇的命运遭际与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厚重历史混杂在一起,既展现了一个传奇女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靠个人奋斗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乡土世界逐渐走向式微的时代变革图景。  关键词:新乡土世界;白妮;挽歌;传奇  作者简介:宋锦文(1994.1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本
日前,《高等教育内情》刊登了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最新发布的“大学教师对待技术的态度调查”。MOOC热潮或许降温,但关于在线课程的高等教育角色仍存争议。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在线教育,他们继续担心高纪录的学生参与量会给学生带来质量低于课堂面授的学习经历。  2014年的8月和9月,盖洛普调查了2,799名大学教师和288名专业技术管理者。研究结果显示:① 事实上,所有的大学教师和
摘 要:萧飒的成名是伴随着台湾女性文学崛起而开始的,这一时期是女性话语大放光芒的阶段。然而萧飒的小说却擅以男性第一人称来叙述,为男性“代言”;且在女性私语化的倡导背景下,却倾向于对广阔社会的书写,似乎与倡导的潮流拉开距离。本文意在探讨萧飒区别于其他作家和当时潮流的特点所在,揭示出萧飒之所以为萧飒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萧飒;特点;价值  作者简介:刘钊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现当代研
32.丁甲屯  张中宇、乔永江、田成龙三个人到了丁甲屯。  看到那里的棉田一片丰收景象。张中宇亲自下田察看每平方米的棉桃数量,和种棉的老把式们一起估算产量。总的看,虽然比内地重点产棉地区产量低一些,但是如果能针对土壤和自然状况培养出适合新疆自然环境的良种,改进棉田的管理科学种田,提高产量的空间是很大的。  张中宇决定:向兵团党委请战,在天山农牧师开展大面积的种棉实验。  王震司令员和陶峙岳副司令员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的爱情小说,作者通过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完美地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形象。本文通过离析与统一的方法,辩证地分析了《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段,属于双向塑造的范畴,希望能使读者更加通透地读懂这部小说。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对立;双向;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一、
基金项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基金项目(QNXM-201508)。  摘 要: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旅游城市,传统的纳西族的生活与文化都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就是纳西族人的语言使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丽江大研镇纳西族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以期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语言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纳西族;不同场合;语言使用  作者简介:杨春艳(1987-),女,白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和语境中,“转型”尤其是“战略转型”在许多领域都成了热词。就教育领域而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继续教育,都很有些人在谈论战略转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也被解读为我国教育进入战略转型关键时期的标志。似乎已经形成共识的是,继续教育,包括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要想在实现《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中发挥应有作用,并且在未来教育发展进程中得
据说,所谓“话语”早已成为中国学者使用最多的术语之一,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数年前,便有研究者注意到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者话语言说问题,说倘若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透视教育改革,将会发现教育改革充满着话语冲突,当下主要表现为“政治”与“学术”的话语博弈,“逐利”与“育人”的话语失衡,以及理论言说与实践表达的话语异质。远程教育显然同样充满这些话语冲突,而且由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及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各方
摘 要:凡是看过《金瓶梅》的人们,对潘金莲的印象都很深。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自私且有手段的人物,是红颜祸水,是为了追求床笫之欢而勾引、谋杀的荡妇。这些全都因为她建构在黑暗社会现实上的关于爱和自由的美好追求,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相容,所以她的每一次努力尝试都在把她推向崩溃与毁灭的深渊。  关键词:《金瓶梅》;潘金莲;社会现实;畸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天雨花》和《再生缘》是文人弹词创作的顶峰之作,左仪贞和孟丽君成为弹词史上的杰出女性人物形象。孟丽君更多被人所称道的是其自由自主意识,左仪贞则相对保守着旧时代对女子的规范。然而,文学形象的生命是鲜活的,二人的身上都有着对传统的遵循和超越。  关键词:女性形象;传统意识;超前意识  作者简介:杜群智(1991-),女,汉族,山西文水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唐宋方向。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