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可以包容天下万物,从世间的某一场景,或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或阅读前人的艺术摘记,有感于心,就都可以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起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唐人刘禹锡有诗描述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豪兴勃发,感染了读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是写秋天的景象,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词声情并茂,对秋景的描述也更贴近生活,“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词中的点晴之笔,描述风调雨顺、天遂人愿、稻谷丰收的年景:丰收后人们争相奔告、喜笑颜开、共庆丰年。读古人的诗词,内心必然受到艺术的感染,很自然就想用紫砂艺术来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丰收壶”(见图1)是为了表达秋天的丰收景象而设计创作的。壶的造型借鉴了清代“匋斋”款“传炉壶”。“匋斋”为清代显宦端方的号。清代末期任两江总督时,曾至宜兴订烧紫砂茗壶,以作自用及馈赠亲友。从此壶的制作风格看,当为制壶名家俞国良的作品,为俞的代表作。此“传炉壶”四方造型,方中寓圆,棱角浑朴有致,整件器型比例合度、浑朴端庄、神完气足,具君子风范。从“传炉壶”的形态想到了过去农村脱粒时使用的“掼桶”。 “掼桶”为木制,四方形,敝口收足,形如量米用的“木斗”。
  把“掼桶”形稍作调整,把敞开的口内收,与底部相对称,改四角的直线为弧线,使壶腹相应鼓起,改变后的形态与“传炉壶”十分相似,“丰收壶”就采用了这一造型。
  “丰收壶”的壶体与“匋斋”款“传炉壶”的壶体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传炉壶”的壶体似方似圆、方中带圆,四方是浑圆的。“丰收壶”的壶体用泥片镶接法成型,四周棱角分明,只是对棱角线作了“去方就圆”的处理,使轮廓线既清晰又柔和。在壶体上方的壶颈处,饰一条较宽的玉带线,壶盖宽出口沿约3mm,盖口的四条边线也不是直线,而是向外微曲的弧线,与口线、肩部玉带线的线型弧度相一致,有一种向外的张力,线型既美观又耐看。盖面下部饰一盖线,与颈线相呼应。在隆起的盖面上,用小竹刀修饰成四条角线,其下部与壶体的角线相呼应,其上部与壶盖的坡面相融合,若现若隐、耐人寻味。桥形钮宽如玉带,拱桥形孔高、宽适中。四方三弯嘴线型优雅,四方把姿态开张,气度不凡。
  “丰收壶”的精心之作还在于它的装饰,装饰简而形神出。装饰的部位限于钮、盖颈,手法有贴塑及陶刻。在壶钮及壶面上以一束稻禾从盖面向钮的上方伸展,并穿过钮孔作捆扎结。稻禾的下部另出一稻杆,以优雅的孤度向盖面横出,前端及两旁各饰一稻谷粒,以画龙点晴的手法凸显丰收的主题。钮上稻捆结形象生动,细部处理得清晰明快。在壶颈处用陶刻手法表现出由稻谷形组成的装饰图案,有如民间的刻纸,图形排列有序、首尾相接,转折过渡自然,布局满而不塞、密中见疏。“丰收壶”的装饰以“少而精、少而传神”的手法描绘了金秋的丰收景象。清人李方膺《梅花》诗中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两三枝”乃是艺术 的提炼,是诗人心中的图景。“丰收壶”的稻禾虽也只有“两三杆”,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丰收情怀。
  “丰收壶”采用精选优质红泥辅以金黄色段泥为砂调砂精制而成,颗粒粗细相间。调砂泥制壶对明针工夫的要求较高,工夫不负有心人,烧成后金黄色的颗粒遍布在橙红色的包浆下,熠熠闪光,入眼一片金黄,使人联想起铺满稻谷的晒谷场,这种意境也是对“丰收壶”主题的进一步诠释。
其他文献
中国宜兴紫砂壶,缘起茶文化,承续陶文化,是茶文化与陶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紫砂文化自北宋时期发端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经几度兴衰,今天已成为中国制陶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宜兴紫砂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美、工艺美冠绝于世,而其集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超凡魅力,以及得益于历代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宜兴紫砂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古人云:“小石冷泉留早
期刊
摘 要 喝茶、品壶、赏枫,中华几千年的人文雅事流传至今,蕴藏着独特的中国气质,如今我们追求自然、闲适,也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  关键词 紫砂;枫韵壶;意境  一把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融入世的经世致用与出世的潇洒淡泊于一身,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心、视若珍宝,慨叹“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艺术品受到不同素养人的赏识和喜爱。  紫砂壶艺术经
期刊
宜兴古称荆邑,其制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镇等地就曾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而使宜兴成为举世闻名的“陶都”,则源于其举世无双的紫砂泥料和紫砂陶制作技艺,用紫砂泥烧制成的诸如紫砂壶、紫砂花瓶、紫砂文玩等各类紫砂工艺品,无不流露着独特的陶艺气息,这其中又以紫砂壶最为常见,并为世人所称道。得益于国人的饮茶风气,紫砂壶因具有不夺茶香气、壶壁吸附茶气、使用日久有
期刊
紫砂壶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华夏瑰宝”,它是公认的“世间茶器之首”,以不施釉、纯天然、富变幻的艺术风格冠绝于世,成为世界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征的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至今的紫砂壶已是包罗万象,渗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积累和自然熏陶,否则,创作就成为无木之本,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同样如此。比如,从大自然的美好意象中挖掘有效的元素,进而赋予其艺术再创造的
期刊
人体艺术起源于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利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旨在表现人体本身的美,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中国传统美学把神韵气势、意境内涵作为评价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追求“性灵”的实现。在紫砂艺术异彩纷呈的今天,人体艺术自然被视为是紫砂创新的一个方向。  1 紫砂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以紫砂为载体来表现人体之美历史上不乏先例。历史上早就曾出现直接以人体造型入壶的壶型,流传至
期刊
宜兴紫砂壶技艺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历史悠远却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根源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去探究。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地处江南,山清水秀、鸟鸣鱼跃,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和闲适。任何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花一叶、艺人偶发的唏嘘感悟,但其基调必是受到了生活中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紫砂壶创作唯
期刊
摘 要 “六方金瓜壶”有着十分鲜明的传统紫砂壶艺特征,同时融入了抽象变化的金瓜形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寓意成熟人生的境界。  关键词 紫砂壶;六方金瓜;方器;花器  据现有文献史料记载,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中叶,它得益于传统饮茶之风,并且经由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兴盛,成为茶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紫砂壶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等于一体,它的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深入人心,并且远远超越了粗陶器皿的范畴,
期刊
紫砂艺术富有无穷妙趣,作为一种手工艺形式,它更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传递着壶与人交流、共鸣的情愫。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岁月发展历程中,紫砂壶又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文化的延续与表现形式,赋予紫砂艺术本身以无穷的文化魅力。对于壶艺创作而言,一把壶的文化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区别于一般粗陶壶器的根本所在,因此,恰到好处地设计、权衡、渗透文化内容也成为创作的必然途径,同时,形式上的构造与配合也将起到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
期刊
壶里有乾坤,香茗细入喉。紫砂壶的诞生与中国茶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正是中国人崇尚饮茶的习俗,才使得各种茶器得以发展和延续,使得紫砂壶能从中脱颖而出。茶与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用紫砂壶泡茶,更能够品味到茶的情感和甘润。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这其中更不乏许多爱茶文士的开拓和推广,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茶才被赋予丰富的作用、内涵和价值。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