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日籍老师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我的日籍齿科老师日野文雄约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其中直接交往不到两年,间接书信来往约20余年。回想起那些初识的时光,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是河南林州人,1930年出生,1946年参军后奉命学医,在太行军区医院担任看护员、护理。太原解放后,我随我军医务干部接管了太原的原阎锡山的三六医院,当时由晋绥、太行、太岳、三六医院等4家医院合并而成,最初全院仅有内科、外科和五官科三个科室,更名为山西省军区直属,医院,我被晋升为外科护士长。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医院分配一批来自东北的原日本关东军医院的留用医务工作者,共有21名,扩建了一些新的科室,更名为山西省军区分科医院。
  不久,医院组织上安排我改行,把我调到新增设的口腔科,跟随一名叫日野文雄的日籍齿科医生学习口腔科医术。从此,日野成了我该医学专业的启蒙老师。
  解放初期,太原的医院普遍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我们这所军队医院也是不例外。自从这批日籍医务人员到来以后,大大加强了本院的医疗骨干力量。领导上特别强调,让我们这些青年医务人员要虚心拜日籍医生为师,踏踏实实地学习和掌握医疗技术,为新中国人民军队服务。
  日子久了,我对口腔科的主治医生日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当时有30多岁,日本东京齿科大学毕业,还是在华进步组织——日本反战同盟成员之一。我当时主要是跟日野学习口腔牙疾的治疗和修复技术。在此期间,日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除白天繁忙工作外,晚上还经常加班加点,阅读技术书籍,制作牙雕模型。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我们科的中国同行也主动增加课时,遇有不懂的问题,虚心向日野请教,日野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直到我们听明白为止。
  跟随日野不到两年的学习和实践,我的口腔医术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可以独立工作了。然而,离别的日子也匆匆而至。1952年秋,接到上级指示,在华的日籍医护人员就要遣返回国了。日野和我们这些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同志临别时恋恋不舍,他赠送了我新买的一本《工作与学习》笔记本,在扉页上写道:
  魏纯久同志:
  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共同奋斗!
  1953年2月21日
  国际友人 日野文雄
  
  这个笔记本,我作为珍贵友谊的纪念品,至今珍藏着。
  期间,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准备回国的日籍医护人员在太原市人民医院集中,恰好军区分科医院来了一名牙疾病人,因病情较重,本院医生处置不了。无奈,我骑自行车到人民医院去请日野医生。记得当时已经深夜了,日野夫妇俩已经睡下了,日野闻讯后,忙起身穿好衣服,坐在我的自行车后边,来到军区分科医院,当即对病人进行了急救。
  自从1953年夏天,日籍医生遣返回国后,我就与日野中断了联系。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的政治气氛日渐浓厚,我不仅不敢有与日本友人联络的念头,甚至连曾经有过这段交往的经历也未敢再提,更不敢写进履历,深怕被戴上“里通外国”的帽子,招来横祸。然而,拜日野为师的不到两年的学习经历,却使我的人生历史改写,受益无穷,以至影响了我的一生。日野走后不久,我即被提拔为本院口腔科医生。1954年,因工作积极,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我转业至天津口腔医院进修,后又到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山西省人民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口腔修复科主任等职,成为省城太原著名的口腔科医学专家。1994年离休后,被医院返聘为该科技术顾问兼医师。
  1978年,进入知天命岁月的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应该寻找一下当年的日野先生,联络一下师生情谊。我通过省外事办等机构,几经周折,终于通过一个日本友人打听到日野先生的住址和近况。这才获悉,日野回国后,开了一家私人齿科诊所,为人治病行医。于是,我给日野先生去了第一封书信:在回顾了寻找日野先生的艰辛经过后,表达了自己的亲切问候和思念之情。我知道,日野先生在山西期间,很爱吃山西老区的红枣,而日本不产红枣。于是在寄信的同时,还给日野先生寄去了一包红枣。不久,我收到了日野寄来的第一封信:
  魏纯久先生:
  收到你的厚礼(枣子),谢谢,谢谢你的关心!
  我虽已高龄,但托你的福,身体还很健康,每天上午出诊。请放心。从野口彰治那里,得知太原近况和您的情况,我非常高兴。
  日本山西省友好协商会,正在进行“日本的樱花送给山西,我为将来友好树林”这件事,我也为寄赠集锦的募捐出了一点力。
  8月份,计划“日本山西樱花友谊团访问中国”,本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会面.但又很遗憾,我想对于现在的我,进行长途旅行是勉强的。我相信,凭魏先生的身体状况,来日本旅行是没有问题的,一定来日旅行,我欢迎你。
  祝你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再见!
  收到日野先生的来信不久,我回了一封更加情意深挚的信件。特摘录如下:
  日野文雄先生:
  40年前,我们是同志和朋友,尤其不能忘怀的,你是我初学口腔专业的启蒙老师,我刚转口腔科时什么也不懂,在您的精心帮助指导下,我才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今后漫长岁月从事(本)专业打下了基础。在以后长期工作中,联想起你的工作精神,毫无保留的进行技术传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相隔大海千山,但友谊的情感在心灵深处仍是非常深刻。
  很快,收到了日野先生的再次来信:
  魏纯久先生:
  长期思念的信已经拜读.40年前的情景犹如昨日主事,清楚地再现。当时,对我这个才疏学浅的人来说,受到大家众多的指导和帮助,真是非常惭愧。
  (近来)我为了能用中国语说话写信,开始利用收音机播放的中国语进行学习,但年纪大了,一点进步也没有。……
  前些时候日本天皇访问中国时,受到中国各界热烈欢迎,非常感谢!
  (记得)在归国的时候,妇产科秦桂花护士(你知道吗,医院政委的爱人,身体较胖)曾说:“自己的双亲和幼小的弟妹对日本人很憎恨,但在一起工作,互相增进了感情。在这个医院工作的日本人,和我们成为同志,是真正的国际友人。”
  我当时表示,回到日本后,我将以亲身经历,向日本人宣传谈论,还说过我们将为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努力,努力创造一个和平世界的话。顺信寄来(有关)资料。
  
  以后,我和日野之间不时进行书信来往,叙旧谈今,交流口腔专业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料。前几年,我的妻子去日本进修访问时,还委托她专门探访了日野先生,表达了诚挚的问候。
  2004年,我又一次收到了日野的来信。日野在来信中指出,自己已经84岁,身体还算不错,就是眼睛有点白内障,看东西不是很方便。他的齿科病院,主要院务由儿子文颜打理着。
  日野还提及我在信中提到自己心脏不好,要我多注意身体。
  他特别指出:自己与我通信的翻译工作,全是由一位中国留学生李晶帮助翻译的。如她回国,一定委托她来探望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和日野先生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缘,频繁的跨国鸿雁传书,留下一段中日医务工作者友谊的佳话。这是我人生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责编 水又)
其他文献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
期刊
2004年金色九月,一场秋雨过去,大地湿湿漉漉,散发出泥土芳香。今秋的好墒情,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和希望。  8月31日,我乘太原——北京的航班,飞向白云蓝天。带着人间的情,寻找上帝的爱,不到一个钟头,降落在首都机场。在山西驻京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穿过长安街,越过五棵松,踏上永定路,进了武警总医院,准备做肝脏移植手术。  这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说彻底一点,我将要过生死关。  我本是胆量不大的人,
期刊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记得父亲所在的店铺斜对面有一个日军的皇部(即营地)。这天中午吃了饭,我一人在铺子前玩,无意间抬头,看见皇部门前岗楼里的一个日兵正向我招手。因为我到这里已好些天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害怕,朝岗楼走去。  所谓岗楼也就一人多高,由木板搭建,里
期刊
现山西省政协机关大院,是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原“傅公祠”的基础上,经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和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几经改造修建而成的。目前,于1917年修建的“傅公祠”大院,仅留傅山祠堂小院(修建政协宾馆时被拆掉六分之一)和因临危经与省文物局商定,于1994年按原设计不变而加高加大重新修建的组碧楼(即现主席办公楼)两处遗址。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太原市近现代代表性
期刊
这是一张建国前的毕业证书,55岁了;这是一张硝烟迷漫的毕业证书,诞生在战争年代;这是一张珍贵的毕业证书,校长是贺龙元帅;这是一张西北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记录着父亲的人生履痕;这是一张出自革命熔炉的毕业证书,激励着我们前进。  毕业证书用繁体字印刷,顺序按从右到左的格式竖排,封面写着“《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大字。内页上方中央有一颗五角红星,中间有12个较大的红空心字“与工农兵结合,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