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的一名日军小兵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记得父亲所在的店铺斜对面有一个日军的皇部(即营地)。这天中午吃了饭,我一人在铺子前玩,无意间抬头,看见皇部门前岗楼里的一个日兵正向我招手。因为我到这里已好些天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害怕,朝岗楼走去。
  所谓岗楼也就一人多高,由木板搭建,里面仅容一人。那个日本兵个子刚高过他手提的步枪,上衣下摆快挨着膝盖,长着一幅娃娃脸,一看就知道比我大不了几岁。那日本兵四下看看,然后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糖块,站在岗楼口向我打手势道:“你的,过来,给你。”看到我不敢要,就迅速跑出来塞进我的手中,又退回了岗楼。那时,我没见过冰糖,回了家让父亲看了后,才敢吃。之后,他站岗时一见到我,便招呼我。他给我冰糖,我便不再拒绝,高兴地接收了。
  我们渐渐熟悉了。有一天,他给了我一张纸币,比划着告诉我:“你的,买饼子,米西米西。”我一听,很乐意为他帮忙。此后,但凡他站岗,都让我给他买饼子。
  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他很怕让人看见,确认四周无人时,他才敢叫我。他接过我给他买的饼子,就匆忙揣进裤兜,趁无人时悄悄掐一点放在嘴里。见有人来,他一摆手,或轻声叫一下,我便赶紧远离他。那时我又瘦又小,没人会注意到我。
  时间长了,我也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那年不到15岁。在他上小学时,老师就向学生灌输侵华思想。比如上课时,老师拿出些苹果、梨等水果,只准每位同学吃一小口,然后问:“好吃不好吃?”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好吃。”老师便告诉他们:这些好吃的都是中国的,大海那边就是中国。要想吃,就得到中国去。并告诉学生们,中国还有煤、铜、铁等资源,日本占领了中国,吃的用的就都不发愁了。初中一毕业,他们整个班的同学全部转为军人。
  他告诉我,在部队开赴中国时,他的父母、姐姐一直追到海边,看着他上了船。轮船上下哭成一片。每每提到他的父母、姐姐,他都想哭,说话声音哽咽着。
  轮船先到天津,很快他被分配到山西省灵石县。他们喜欢吃大米,但灵石无大米,他还经常吃不饱。现在想来,可能是由于灵石位于山沟,驻军很少,四周山上到处有八路军、游击队,粮食供给不足,日军只能定量吃饭的缘故。
  他很害怕打仗。一见有八路被抓,或是有日军犯了错,遭到殴打,他就十分害怕。他经常告诉我,他最怕上前线打仗,上了前线,可能就回不了日本,见不到他的爸妈和姐姐。他的几个同学就死在了战场上。他还告诉我,他没有杀人,也没有欺侮过老百姓。
  他说,他在军营里不敢乱说乱动,生怕出错挨打,只有见了我,他才高兴。一有机会,他便主动与我偷偷地玩。他曾在军营里给我找来铁丝和橡皮,做成了弹弓打树上的鸟。每当我们在一起时,他会很开心,很快活。
  有时,我问他:“这儿好,还是你家好?”他很干脆道:“我家好。”想想也是,一个十几岁的娃娃,远离父母,整天钻在小山沟沟里,吃喝受制不说,经常还提心吊胆,说不定哪天脑袋要掉,能说这儿好吗?
  后来我回了家,又过了几个月,大约是秋天,我再次到灵石见了他。他精神显然比原来好多了。他悄悄告诉我,战争要结束了,他们可能要回家了,就要见到爸爸、妈妈和姐姐了。说到这里,他显得格外的高兴。他说他天天都梦见回家,很希望命令早一天下来。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他回家,我倒早早回了太原。也不知道我们那个日本小兵朋友最后是不是平安回家与他的亲人团聚了。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今年应该还不到75岁,他应该对他少年时的中国之行刻骨铭心,也应该为自己没有在中国欠下血债而庆幸。我衷心地希望他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并希望他能为中日世代友好做点事情。
其他文献
李秉璧,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军遭遇战中,他被日军的子弹射中,子弹从他的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在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的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
期刊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
期刊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
期刊
2004年金色九月,一场秋雨过去,大地湿湿漉漉,散发出泥土芳香。今秋的好墒情,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和希望。  8月31日,我乘太原——北京的航班,飞向白云蓝天。带着人间的情,寻找上帝的爱,不到一个钟头,降落在首都机场。在山西驻京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穿过长安街,越过五棵松,踏上永定路,进了武警总医院,准备做肝脏移植手术。  这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说彻底一点,我将要过生死关。  我本是胆量不大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