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综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对小学的改造研究概述
  (一)中国大陆研究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造是巩固中共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改造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改造逐步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从建国至今,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阶段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文献整理汇编阶段。
  自1953年起,教育部每年将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的各项重要教育法规编印成“教育文献法令汇编”,为此后中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如《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等。这一时期出版的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章——《批判我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研究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为研究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建国初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教育文献法令等的资料。
  阶段二 改革开放后至2009年:资料整理与基础研究并进,学术性研究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教育文献资料得到进一步整理,出版了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教育论述等资料汇编。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围绕着教育教学改革、中共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进行基础研究,以宏观研究为主,开始出现微观研究。
  重要的文献汇编有《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49一1966)上、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75》和《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等。这一时期整理出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育论述较多,如《周恩来教育文选》《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邓小平论教育》《刘少奇论教育》等。这些文献是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
  著作类成果中,长时间段的教育通史著作,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了解建国初期小学教育发展的轨迹。但是,建国初期的教育仅是各专题研究的历史起点,而非重点,且仅能展示中国教育的共性,不能突出地方特色。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等教育年鉴,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等,为何东昌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积累。这套丛书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是本时期著作类成果的典范。关于建国初期的专门研究中,《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将接管和改造旧学校作为旧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的内容展开了简要论述。《改造》从中共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方面论述了建国初期教师思想改造。
  论文仍以宏观研究为主,开始出现微观研究。《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十七年教育”的主要特征。《建国初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法规建设、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减轻学生负担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建国初期教学方法的改革。《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建国初期西南区的政权接管》仅提及了少数民族文教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变革》主要论述了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变革的依据和概况,并对其作了简要评介。
  这一时期,著作成果多于论文成果,且教育通史著作居多,并未对建国初期学校改造的诸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阶段三 2010年至今:学术研究逐步深入。
  本时期以专题研究为主。著作类成果质量较高,但并无建国初期小学教育的专门研究。《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的三维向度,系统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脉络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围绕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作用等核心问题的认识,总结了中共在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的成功经验与深刻教训。
  本时期论文最多,尤以硕博学位论文为主,个案研究特点突出。《建国初期桐城县基础教育改造述评(1949-1952年)》对桐城县教育的接管、组织管理改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变革、教师队伍改造和改造中所出现的问题等六个方面做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对学校的接管与改造》分别论述北平解放后对公私立学校的接管、整顿和改造,以及收回了受外国津贴学校的教育主权。《1949—1956年河南省小学教育研究》对1949-1956年间河南省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师资与学生情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经费与校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建国初期苏北地区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说微》对苏北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改造的背景、新老区师资改造不同实践和方法和思想改造的影响展开了研究。《“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分别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思想改造、升入学、教学等五个方面做了研究。《政治性与规制化:1949-1966年中小学教科书研究》将建国后至文革前的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建设分为四大阶段,分别论述了各阶段教科书的特点。《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研究》和《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等都关注到了建国初期苏联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和《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都将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作为学制改革的一部分来论述。
  本阶段的研究多将小学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来研究,不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色,这是教育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港澳台及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宏观上采取年鉴学派的方法进行长时间段研究建国初期重庆小学改造,缺乏专门研究。
  关于毛澤东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美】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其《毛泽东和教育:他的思想与教学》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更强调教育的政治目的,这一教育思想来源于毛泽东在苏区和延安时期。【澳】学者罗纳德·普赖斯在《中国现代教育》一书中着重论述了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的教育实践。   关于苏联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许多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都认为,苏联教育对中国50年代的教育有着重大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学者石鸣虎和伊莱·塞弗曼在《朝向一个新的世界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献史,1949-1976》一书中认为,1953-1957的中国教育受到苏联的深刻影响。罗纳德·普赖斯在《是聚合还是翻版:中国和苏联》一文中认为,苏联是影响50年代中国教育基本规则与内容的主要国家,但并不认为中国只是“照搬”苏联教育。
  关于新中国的教育政治化研究。《朝向一个新的世界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献史,1949-1976》指出,1949-1952年是中国教育的重组时期,其主要目标与政策体现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包括改造课程与教学方法在内的改革旧教育制度,是为了讓普及教育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露丝·甘伯(Ruth Gamberg)著的《红与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从“红与专”这个问题出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半工半读的非正规的教育制度。西奥多·陈世恩在《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学术模式和革命模式》一书中,将中国1949年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概括为在学术模式和革命模式之间的摆动。而这一观念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改造的主要研究内容
  纵观国内外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改造与小学改造研究
  有学者将小学改造纳入“学校改造”这一宏观视野来考察,这也决定了不能体现小学改造的特殊性。有的学者将小学改造放在“基础教育改造”的视域内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二者均为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比较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是建国初期关于小学改造研究的典范。有学者认为,解放初期的学校改革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教育改造成新民主主义新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有学者认为,全面移植苏联模式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教师思想改造研究
  教师思想改造是学校改造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宏观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共知识分子政策和知识分子改造。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改造”的过程,是知识分子群体与外部环境双向互动的过程。关于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研究,多见之于宏观上的教师思想改造研究或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研究。有学者认为,苏北地区中小学老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基本上达到了整合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存在的纷杂多元思想,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服务的效果。有学者认为,1949-1952年的中国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政策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三)教学工作改革研究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因而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关于教法,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的教学改革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弯路,但仍然在统一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配合课程教材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关于课程与教材,不同学者分别从政治、数学、历史、音乐、地理等课程与教材变革来论述建国初期小学教学工作改造。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的论述、中小学的课程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其变革既有继承、改造,又有借鉴和创新。不同学者都注意到了建国初期苏联教育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有学者认为,1949年至1956年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著作教材引进我国数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其特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主要为教学服务;引进的程度较为初步;引进的途径多样化。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我们开展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也辩证地指出了学习借用苏联教育经验存在的弊端,并从双方分析了原因。
  关于学制,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多见于地方教育史和教育志中,而学术论文多将建国初期小学学制改革作为小学学制改革的一部分来研究,未见专门研究。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学制改革深受政治的影响和干预,学制改革的政治性突出。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的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初步确立了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体系,为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小学改造的其他研究
  多位学者将学校改造或教育改造作为城市接管的一部分来论述,但并未直接论述小学接管与改造,主要涉及江西、桂林、贵阳、武汉、重庆等地。关于苏联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苏联是影响50年代中国教育基本规则与内容的主要国家,但中国并非“照搬”苏联教育。关于改造的目的,有学者认为,1949-1952年的旧教育制度改革,是为了让普及教育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
  三、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校改造的研究,国内较早。学术性研究基本同步,且国外在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方面对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国内的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优于国外。国内外研究各有千秋,成果较多,但学者今后仍需在研究方法、内容和视角等方面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
  (一)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不足
  国内外学者关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国史专题研究的较新主题,我们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
  理论基础单一,教育学理论占主要地位。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教师思想改造和教学工作改革。史料发掘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文献或未公开档案,活档案的挖掘更少。研究视野狭窄,在地域上局限在北京、河南、陕西、贵州、江苏地区。
  (二)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的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的研究。
  第一,开展跨学科研究。闭门造车是学术研究的绊脚石。与小学教育相关的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应重视交流和学习,各取所长,为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
  第二,扩展研究内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改造的特点、小学改造的问题等,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深入挖掘建国初期小学教育的文献资料。首先,紧急挖掘活资料。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相关口述或回忆性文字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次,保护和整理出版相关文献资料,也将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开阔研究视野。建国初期,沈阳、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不尽相同,新老解放区间、城乡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个性,造成了小学教育的差异。所以,建国初期各大城市、新老解放区和城乡的小学改造研究及其比较研究,是今后建国初期小学改造研究的主要视野。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活动时基本上都是有组织、有规则、有分工的共同活动和合作游戏,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协商和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出现矛盾,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
期刊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的条件优越,父母的溺爱,知恩图报已离他们太遥远。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大自然的赐予等,都觉得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从没有想到回报。从而产生的种种不良的现象,让人堪忧,这迫切需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懂得回报社会的接班人
期刊
一、杜甫与儒家思想的关联  1.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以人本精神为核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尽管后来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程度,在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儒家学说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自然地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带上
期刊
一、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它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习得知识。“寓教于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卫生的健康。 首先,游戏是幼儿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分享阅读就是小孩子们最理想的语言学习方式,分享阅读具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材料以及开放的教育体系
期刊
近年来,学校舞蹈教育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舞蹈的教学主要方式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和领练,且由于舞种多、学生舞蹈基础或身体感知能力薄弱,动作记忆成为舞蹈学习的重要障碍。笔者尝试将心理学的联想记忆法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将舞蹈动作转化为具象的事物或串联成故事,探索出能让学生更好记忆的方法——动作联想记忆法。这种方法简单准确,可突出学生动作质感和美感、发挥其想象力和培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期刊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面临着大班教学,一个班五六十人,有的甚至七八十人。在这样庞大的班级中,要想组织好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英语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新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则更令他们伤透了脑筋。在英语教学中,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确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它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動
期刊
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文字,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个小学生的识字量越多,阅读能力就越强,阅读能力越强,视野就越宽广,思维能力也越强。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作了一些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学生生活的环境,激发识字欲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
期刊
听力在听、说、读、写,语言四大块中排在首位,是大脑简单的接受,从本质上说,听力是最容易感知语言和应用语言的方式。同样,英语听力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反观我们的英语听力教学与学生的听力能力,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高效、高质课堂的发展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这些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一、追根溯源,查找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学习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