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千年的文化沉淀后依旧历久弥新。诗词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财富,其将汉字的优点和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近几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我国诗词格律作出了相关研究,较为典型的有王力所编制的《诗词格律》。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即中国诗词格律的简介及其基本特征分析。通过阐述自己对诗词格律的看法,帮助大家更有效地了解我国诗词格律。
关键词 诗词格律 语言特征 修辞手法 押韵
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学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诗词格律是诗词的精髓所在,是古代文学者在进行创作时必须遵守的文学规则。我国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词人有纳兰容若、三苏、柳咏、李清照等。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坛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诗词的发展。
一、中国诗词格律
顾名思义,诗词格律便是指诗词的创作规则和格式。这些格式主要表现于字、词、句。首先,字的规则在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元素之一,诗人在创作诗词中押韵的现象便称为用韵。除了在近现代的诗歌对用韵的要求不高之外,其他诗词文体对用韵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押韵是诗词的基本要求之一。诗词中的韵所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韵母相同的字便为同韵字。例如“挡”dang、“丧”sang、“航”hang、“芳”fang、“堂”tang、“旁”pang,其韵母都为ang,因此它们为同韵字。这些同韵字一般都放在句尾,又称“韵脚”。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mu),沉醉不知归路(lu)。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chu)。争渡,争渡(du),惊起一滩鸥鹭(lu)。”。通过押韵来保证声韵之间的和谐,使得诗词更加流畅。然后,平仄也在于字音。平是平声(拼音中的第一、二声),仄与之对应(拼音中的第三、四声)。以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平仄情况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最后,对仗是相对于词和句式作出的要求。对仗主要是指诗词中的对偶,需要保证句式的整齐和词语的对偶。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句诗都有八个字,使得结构相对整齐。另外,“昔”对“ 今”、“ 往” 对“ 来”、“ 杨柳” 对“ 雨雪”、“ 依依” 对“ 霏霏”,形成了用词的对仗。诗人在创作时,只有严格遵守诗词格律,才能有效地创作出格式正确且情感饱满的作品。
二、中国诗词格律的基本特征
(一)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和词人大量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上的需要,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体会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衬托和夸张等等。例如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其代表作《咏柳》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在首句中将树比喻为“碧玉”,使得整首诗歌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在次句中,诗人将垂下的万千柳条比喻成女子身上披拂的丝带,赋予柳树鲜活的生命力,让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给读者。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将春风比喻为剪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然的画面,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运用修辞手法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诗词赏析的关键点。
(二)诗词格律风格特点丰富。
我国诗词是文学者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诗词风格特色。常见的诗词语言风格特点包括以下几种:自然、委婉、边塞、悲慨、送别、忧国和咏史等等。其中自然主要是指诗词不加任何雕琢,呈现最自然的一面。李白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地说明了诗词的自然风格。委婉主要是指将情感暗藏在诗词中,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登高》,表面上描述的是诗人爬山的情景,但主要表达的却是诗人感慨岁月如梭,老病孤愁的惆怅之情。著名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具体情况来表达士兵思念家人,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李白在《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中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体现了古代诗词格律中的送别之情。这些都是诗词格律的常见风格特点,是我国诗歌文学的精髓所在。
(三)诗词种类较多。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体,是一种有声韵和意象的文学。古诗多为四言,《诗经》是古诗的典型代表。古诗主要源于民歌,因此在创作时对对仗和平仄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中唐时期出现乐府诗,其仍属于古诗文体的范畴,白居易为该文体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魏晋时期,出现了五言和七言。唐代之后,我国诗词有了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是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立的诗词文体,其对字数、句数、对仗、用韵和平仄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格律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全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全诗只有四句。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新兴文体,其又称“骚体”。这一文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富有想象和极具浪漫色彩,句式趋向散文,广泛运用“兮”字。“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新诗”,诗歌以自由的形式和口语化的语言为主,但其对格式整齐和用韵非常严格。总而言之,我国的诗词文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古诗、乐府诗、律诗、绝句、楚辞和新诗。这些都体现了我国诗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典故和意象运用广泛。
赏析我国诗词,会发现我国诗词中广泛地运用各种典故和意象,例如月亮、柳树、蝉、长亭、梅花、猿啼和东篱等等。其中月亮主要是诗人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典型的代表有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首诗通过引用意象——月,将思乡悲国之情发挥到极致。蝉主要用来赞美诗人自身或他人品行高洁,如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赞美了蝉的高洁品性,另外,“寒蝉”又有“凄凉”、“无奈”之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长亭是送别之所,主要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李叔同《送别》中便引入了“长亭”,通过描述在长亭外的分别场景,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梅花是用来表达高洁的品格,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创作诗词时,通过运用意象,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情感,更能吸引读者。
三、总结
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精粹,我国诗词创作对格律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字、词、句的使用上,要求达到字的押韵、词、句的平仄和对仗。其次,我国诗歌以文体可分为:古诗、乐府诗、律诗、绝句、楚辞和新诗。以题材风格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记行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和怀古诗等,每种文体的诗词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家。另外,我国诗词格律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現为: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诗词格律风格特点丰富、诗词文体种类繁多、典故和意象运用广泛。这里,我只是触及了诗词的一些皮毛,至于诗词深层次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守国.楚雨含情俱有托---论中国古代诗词的原型意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8,(03).
[2]李艳.论格律诗的发展前途[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0,(01).
[3]武晓蓉.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赵毅衡.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J].文艺理论研究,1983,(04). (编辑 李沁)
关键词 诗词格律 语言特征 修辞手法 押韵
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学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诗词格律是诗词的精髓所在,是古代文学者在进行创作时必须遵守的文学规则。我国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词人有纳兰容若、三苏、柳咏、李清照等。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坛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诗词的发展。
一、中国诗词格律
顾名思义,诗词格律便是指诗词的创作规则和格式。这些格式主要表现于字、词、句。首先,字的规则在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元素之一,诗人在创作诗词中押韵的现象便称为用韵。除了在近现代的诗歌对用韵的要求不高之外,其他诗词文体对用韵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押韵是诗词的基本要求之一。诗词中的韵所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韵母相同的字便为同韵字。例如“挡”dang、“丧”sang、“航”hang、“芳”fang、“堂”tang、“旁”pang,其韵母都为ang,因此它们为同韵字。这些同韵字一般都放在句尾,又称“韵脚”。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mu),沉醉不知归路(lu)。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chu)。争渡,争渡(du),惊起一滩鸥鹭(lu)。”。通过押韵来保证声韵之间的和谐,使得诗词更加流畅。然后,平仄也在于字音。平是平声(拼音中的第一、二声),仄与之对应(拼音中的第三、四声)。以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平仄情况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最后,对仗是相对于词和句式作出的要求。对仗主要是指诗词中的对偶,需要保证句式的整齐和词语的对偶。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句诗都有八个字,使得结构相对整齐。另外,“昔”对“ 今”、“ 往” 对“ 来”、“ 杨柳” 对“ 雨雪”、“ 依依” 对“ 霏霏”,形成了用词的对仗。诗人在创作时,只有严格遵守诗词格律,才能有效地创作出格式正确且情感饱满的作品。
二、中国诗词格律的基本特征
(一)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和词人大量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上的需要,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体会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衬托和夸张等等。例如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其代表作《咏柳》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在首句中将树比喻为“碧玉”,使得整首诗歌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在次句中,诗人将垂下的万千柳条比喻成女子身上披拂的丝带,赋予柳树鲜活的生命力,让其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给读者。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将春风比喻为剪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然的画面,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运用修辞手法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诗词赏析的关键点。
(二)诗词格律风格特点丰富。
我国诗词是文学者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诗词风格特色。常见的诗词语言风格特点包括以下几种:自然、委婉、边塞、悲慨、送别、忧国和咏史等等。其中自然主要是指诗词不加任何雕琢,呈现最自然的一面。李白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地说明了诗词的自然风格。委婉主要是指将情感暗藏在诗词中,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登高》,表面上描述的是诗人爬山的情景,但主要表达的却是诗人感慨岁月如梭,老病孤愁的惆怅之情。著名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具体情况来表达士兵思念家人,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李白在《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中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体现了古代诗词格律中的送别之情。这些都是诗词格律的常见风格特点,是我国诗歌文学的精髓所在。
(三)诗词种类较多。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体,是一种有声韵和意象的文学。古诗多为四言,《诗经》是古诗的典型代表。古诗主要源于民歌,因此在创作时对对仗和平仄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中唐时期出现乐府诗,其仍属于古诗文体的范畴,白居易为该文体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魏晋时期,出现了五言和七言。唐代之后,我国诗词有了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是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立的诗词文体,其对字数、句数、对仗、用韵和平仄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格律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全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全诗只有四句。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新兴文体,其又称“骚体”。这一文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富有想象和极具浪漫色彩,句式趋向散文,广泛运用“兮”字。“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新诗”,诗歌以自由的形式和口语化的语言为主,但其对格式整齐和用韵非常严格。总而言之,我国的诗词文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古诗、乐府诗、律诗、绝句、楚辞和新诗。这些都体现了我国诗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典故和意象运用广泛。
赏析我国诗词,会发现我国诗词中广泛地运用各种典故和意象,例如月亮、柳树、蝉、长亭、梅花、猿啼和东篱等等。其中月亮主要是诗人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典型的代表有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首诗通过引用意象——月,将思乡悲国之情发挥到极致。蝉主要用来赞美诗人自身或他人品行高洁,如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赞美了蝉的高洁品性,另外,“寒蝉”又有“凄凉”、“无奈”之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长亭是送别之所,主要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李叔同《送别》中便引入了“长亭”,通过描述在长亭外的分别场景,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梅花是用来表达高洁的品格,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创作诗词时,通过运用意象,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情感,更能吸引读者。
三、总结
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精粹,我国诗词创作对格律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字、词、句的使用上,要求达到字的押韵、词、句的平仄和对仗。其次,我国诗歌以文体可分为:古诗、乐府诗、律诗、绝句、楚辞和新诗。以题材风格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记行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和怀古诗等,每种文体的诗词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家。另外,我国诗词格律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現为: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诗词格律风格特点丰富、诗词文体种类繁多、典故和意象运用广泛。这里,我只是触及了诗词的一些皮毛,至于诗词深层次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守国.楚雨含情俱有托---论中国古代诗词的原型意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8,(03).
[2]李艳.论格律诗的发展前途[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0,(01).
[3]武晓蓉.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赵毅衡.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J].文艺理论研究,1983,(04). (编辑 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