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先声”彭翼仲1864—1921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世
  彭翼仲,原籍苏州,在北京长大。名诒孙,取“燕翼诒谋”之义,字翼仲。世居葑门砖桥,是当地数百年的名门望族。祖父彭蕴章曾做过清咸丰朝武英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领班。他曾下过七次考场,做过通判一类的小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他生活无着,被迫流落在社会底层,“卖过白面,自己赶车拉过水,扛过面口袋,还在果子巷摆过挂货摊子”,因而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同情他们的疾苦,并因此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就不能再安于其累代相沿的仕宦生活,故尔放弃仕途。八国联军撤退后,他开始致力于办报,先后创办过《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其中《京话日报》是三家报纸当中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为什么要办《京话日报》
  1904年8月16日,《京话日报》在北京创刊,是一份以市民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时事性政治报刊。每日出铅印一小张,售价三文。彭翼仲创办《京话日报》的目的有二:一是“开发民智”,以报纸为手段,扩大人民的见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建立一个能够为中国人说话的舆论阵地。当时的北京各报多数为外国人所掌握,他对此深感不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争回这说话的权柄”。《京话日报》的发行数量一度超过一万份,成为当时北京销路最大、影响最广、声誉最隆的一份报纸。
  办报之初 举步维艰
  彭翼仲的祖父有八个儿子,他父亲居第七,到他这孙辈上人更多,几乎没有分到什么遗产。父亲幼患耳疾,一生只有个官衔,实际并没有做过官。家中没有太多的积蓄。办报资本是将他堂弟彭谷孙售出房产的一项存款挪用而来。由于经费不足,《启蒙画报》开办不到半年已开始赔钱。因彭谷孙有急需,设法筹还后独立支撑,备尝艰苦,无奈之下,出售永光寺街房产、典质衣物,勉强支撑。后来办《京话日报》,是年仍有赔累。除夕时,各家债主前来追债,家中值钱的物件仅有父亲留下的一块钻石表,本打算以此作为抵押向吴幼舲借钱,但此物又不在自己手里,不得已写信给吴幼舲凭空借贷。他一面遣人送信,一面作殉报的准备。倘若吴不答应,决计一死。当晚,他用裁纸刀刻下八个字:子子孙孙,莫忘今夕。
  世风日下 阻力重重
  办报的艰难,不止在经济上,社会上的阻力也很大。有些老年人戒其子弟不要看;甚至有人付过订报费,送去报纸而被家中老人拒收。报纸定价虽不高,但谁家都不想增多一项开支。《京话日报》在当时对社会起着很大推动作用,其作用正从其作风而来。报上无论是新闻、演说,其笔锋上总带着感情,语气上总有抑扬,例如:“……可哭,……更可哭”。而且其字体特别用了大号铅字,格外触目。再则,除了排印时把某几个字突用大号字体之外,有时文字旁加圈加点,甚至连圈密点,以表示其重要,希望读者特予注意。这是一般报纸所少见的。
  “作完全国民的报”
  《京话日报》自创刊起,就标榜自己是中国人办的报,特地在报头上端印上“华商”两个字,并且声明:“机器、铅字、纸张、油墨,样样咱们不会做,都得到外洋去买”,但“作报的心是中国的!”又一再声明:“我们这《京话日报》是一个胆大妄言,不知忌讳,毫无依傍,一定要作完全国民的报;本报不怕得罪人,知道的就要照直说;凡衙门八旗的弊病,明说暗说,毫不容情;应该争论的,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为了实践以上的这些诺言,它对某些王公、贵族、军阀、官僚们恃强凌弱、草菅人命、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种种丑闻和暴行,作了不少揭露性的评论和报道,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
  支持者与反对者
  《京话日报》的支持者不在少数,有的人开设“阅报室”,买来报纸供众阅览,并备茶水座位,不取分文;有的人在街道旁边设立“贴报牌”,让行路人随意停立阅看;还有的设立“讲报处”,为的是有好多不识字的人,不能看报就可以来听。有一位自号“醉郭”的老人,原来在街头说书卖唱,后来专讲《京话日报》。而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有一位刘瀛东先生独力出资设立贴报牌三十处,分布于内外城各通衢要道,屡屡被人砸毁,最多一次损毁达25处之多。《京话日报》出版两周年时,报纸已得畅销,彭翼仲在纪念演说文末说,“但愿从今以后骂报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中国可就算进步了”。
  热心读者 来稿不断
  《京话日报》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和读者始终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经常接到读者的来稿。这些稿件既为报社通报了情况,也为报社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和评论之类的稿件,成为报纸的部分稿源。从已发表的读者来稿看,积极供稿的,除了识文断字的职员、蒙师、书办、学生外,还有识字不多的小业主、小商贩、小店员、手工业工人、家奴、差役、士兵、家庭妇女、优伶,甚至一部分堕落风尘的妓女。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报纸和社会中下层群众有多么密切的联系。对于这些来稿,《京话日报》的处理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它设有“来稿题名”专栏,每天公布准备刊用的稿件题目,以免投稿者悬念。直到后来来稿渐多,不能备载,又把不准备用的稿件题目和作者姓名在报末公布,“免负诸君热心”。《京话日报》逐渐成了人民的喉舌——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报纸查封 落难发配
  由于大量揭露时弊,触痛了某些权贵,《京话日报》终于在1906年9月28日和它的姐妹报纸《中华报》一道,被北京警察当局查封,彭亦被逮捕。其实在巡警部命令外警厅逮捕彭先生时,内部就有人把这消息传给他,其曰:“平日自命何如?事急而托庇外人,华商之名扫地尽矣!余决不往。”于是置若罔闻,饱啖痛饮,归报馆坐以待捕。第二日黎明入城至道胜银行清理账目,又至各债户处问明欠款数目,中午前回到报馆。足以显现出彭翼仲的气概、节操与定力。
  1907年4月12日,当彭翼仲被押送离开北京前往新疆戍所,“由大佛寺起程,市民去送者数千人,赠送程仪者无算。”那位外号“醉郭”的义务讲报人,竟自愿陪同彭一道去新疆。这也是中国报刊史上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动人场景。
  1921年,享年58岁的彭翼仲病逝。辛亥革命先驱张耀曾为他撰写了这样的挽联:不悔孤寡,不畏强御;平民之友,社会之师。
其他文献
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既是一个父权丧失的时代,又是父子关系重建的年代。从辛亥年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变迁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过程,最初是父权的丧失,继而是“五四”一代尝试对父子关系进行完全的革新。而后,在大时代的动荡之中,父子关系在全面政治化的空气中被异化,年轻人在政治的高压下对上一代进行彻底否定,直至1980年代的重建。  而今,面对亲情与教养的历史性断裂,鲁迅在1919年追问的那个问题
期刊
2002年的一天,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明显水渍。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那堵被称作哭墙的墙,竟然真的哭了起来!  尽管圣殿山的管理官员解释说,那些水滴可能是从装设的一条水管流出的,但一位专家指出,若是正常滴水,应该
期刊
与军队大院一样,机关大院文化也是北京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随后各个机关大院也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了新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了大院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各机关大院中,计委大院很有代表性,从大院陆续走出过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位部长、副部长。当时,计委的红塔礼堂位列北京四大礼堂之首(其他三个是地质、物资、
期刊
史学家应该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不与现实生活牵强附会,  把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由此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才能为现实的关怀提供一种历史的资源。  夜读历史,读到这样一段话:  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关怀,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这是历史学家虞云国在讨论“历史与现实
期刊
“薇”简介  康同薇是大名鼎鼎的维新领袖康有为不同太太生出的多个子女中的头一个女孩,也是康家不断创造“中国第一”的姐妹花中最出众的一朵(另一朵是她的妹妹康同璧)。康有为的得意门生麦仲华娶了老师的这位才女(康有为的几个女儿基本都嫁给了他的学生)。  编辑  根据康有为的自传《我史》记载,1892年,年仅15岁的康同薇,就已经根据《二十四史》编辑整理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
期刊
人物  民国时的江浙财阀陈光甫。  陈光甫(1881年12月17日-1976年7月1日),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陈光甫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上海商业银行的创办人,知名银行家、企业家。他经营的上海银行首创一元起存,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储蓄银行。  他是我国金融史上的一位奇人,也被不少论者列为“民国百人”之一。他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
期刊
卢克纳尔伯爵1881年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他是德国著名贵族卢克纳尔家族的长子,尼古拉斯·冯·卢克纳尔元帅的曾孙。他们家族世代盛产骁勇善战的骑兵将领,卢克纳尔却是一位传奇的海军将领。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继续龟缩在基地不敢出来。忍受不了这种状态的卢克纳尔少校,当面向威廉二世提出:“陛下,给我一条帆船让我出海一战吧,我会把英国佬打得灵魂出窍!”  假如这是在中世纪,这样敢于挑战强敌的军官固然有些
期刊
1919年10月,是鲁迅寓居绍兴会馆补树书屋的最后一个月。1916年6月搬进这里后的三年,是鲁迅一生中最寂寞的一段时间,他写道“我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居然暗暗地消去了……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顶上……”。  然而在1919年10月,鲁迅却不再专注于古碑古文,而是写下洋洋六千
期刊
一问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  一答  @朱丹青:  魏征、吕布。  @Mr-蔡聪:  刘备,先是找大老板做靠山,老板破产找另一个,最后带着从各个老板那里得来的资金自主创业,成功!  @草上的游鱼:  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任海川renhaiChuan:
期刊
1 羡门子高  最早见诸史书姓名的三位“大师”宋毋忌、正伯侨和羡门子高自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可以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直登仙界。——据一些迂怪荒诞不下这些人的书中记载,这三位大师还真都成了神仙,《老子戒经》说宋毋忌成了“月中仙人”,但张华的《博物志》则说他是“火之怪”,看你喜欢哪个了;正伯侨据民国一代史家奇才马非百考证乃是出家当了和尚。羡门子高的名气最大,传说大师是在山东海边的那座不足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