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湛隽永的儒道论辩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荷蓧丈人》在《论语》中是篇幅相对较完整的篇目,但仍属于大纲形式。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掩盖其内在光芒,子路和丈人之间的论辩尽显儒家和道家之间的思想分歧,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跃然纸上。
  关键词:大纲形式 儒家 道家 思想
  
  《荷蓧丈人》是《论语》中的著名章节。《论语》的章节往往三言两语,属于大纲形式;文句内容常常给人“无因而至,突如其来”,忽然而前、忽然而止的感觉。《荷蓧丈人》虽篇幅较完整,但仍具有上述特点,深文隐晦,不易理解。为了具体体会该文精悍短章的韵味,下面就此作些简要分析。
  一、子路与荷蓧丈人的对话——儒道之争
  荷蓧丈人是春秋战国之交乱世中的隐者,属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退到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先秦道家隐居遗世,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调和;另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适己任性,甘贫贱以肆其志。
  而且,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赫然一代宗匠。这样一个大人物与其弟子周游天下推行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极大,不仅鲁国及周边国家的君侯臣属、工农士商,而且远离鲁国交通极不便的边鄙仪封人及其东游途中所遇的辩日小儿等,莫不知其事。因此,荷蓧丈人当然是深知其人其事的。由于政见不合,当子路向他打听老师孔子的去向时,他鲜明地站在儒家对立面,反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态度,一场儒道间精湛奇特的论争就理所当然地开始了。
  二、荷蓧丈人的奇特论辩——“行不言之教”
  荷蓧丈人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极为警策的评价语,只是他论辩内容的一部分,更为重要、更为奇特的辩言的另一部分,应该是老人的一连串活动,而正是这些活动才真正地向其论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如果只停留于对丈人斥责孔子的那句评语的理解上,是无法把握这场论战的精髓的。通过仔细揣度,丈人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无言之言,它与结尾表明孔子观点的那段议论恰成针锋相对的论辩。理由如下:
  1、孔子是识破了这一层的,否则,他为什么不抓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诋毁性评语进行辩解呢?
  2、它真正体现了道家“行不言之教”的宗旨。
  3、古人“至理无言”、“事实胜于雄辩”的话,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请看我们对丈人的活动内容稍作诠释:
  (1)“植其杖而芸”的潜台词是:你们徒以口舌为能,四处游说,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有何作用?还是像我们一样自食其力吧!
  (2)“杀鸡为黍而食之”:“鸡黍”精美珍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上等待客之物。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实,七十者可以四食肉矣”,要七十岁才能吃到肉,足见其珍贵。鸡黍待客也足见其情率真。
  (3)“见其二子焉”则展示了合家团聚、享尽天伦,子女们“怡然敬父执”的长幼有序、待人以礼的安乐。
  荷蓧丈人就是这样表达了道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生活理想,也讽喻了孔子两次被鲁国驱逐、卫国不让停留、宋国遭伐树之辱、在宋边境受困和在陈蔡间被围一系列遭遇,提醒孔子应该洁身自好,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三、子路缜密严谨的反驳——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章的独运机杼还在于没有止于前半的记叙,而是巧妙地安排了尾声。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不仕无义”, 从君臣大义的高度立论,表明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态度。接着指出丈人“见其二子”是遵守“长幼之节”,当然不可废除,但“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即先阐明一般的长幼之间的关系,指责丈人明其小而不明其大,丈人一味地洁身自好弄乱了社会秩序。希望丈人不要消极避世,要多关心天下大事。这是从反面驳论来立自己的观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明确表明自己“出仕”的政治目的。至于“道之不行”,则是早就知道的,自己说出以堵对方的口,以退为进,表明了继续保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就这样,正反论证里又兼有层进论证,显示出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一面。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参考文献
  1、康有为《论语注》,第96页。
  2、赵庸谦《试说《荷蓧丈人》中的“植杖而芸”与“以杖荷蓧”》.《孔子研究》,2006.3。
  3、《论语》选读(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百科之首,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让我们悠久的千年文化体现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这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语文工作者的出发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弘扬民族文化、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探究创新教
期刊
毛泽东同志在致秦邦宪的信中曾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柳斌同志在谈到素质教育问题时也曾说:“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这些都教导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主要是要着眼于发展学生在天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
期刊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课改的重心在于美术的教学语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 兴趣 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    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
期刊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
期刊
刚下语文早读课,我就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我是班主任):“陈老师,您好,打扰您了,我是赵昕的妈妈,我发现我儿子早恋了,喜欢女孩子了,我咋处理这件事呀……”电话里传来赵昕妈妈着急的问话声。听得出,赵昕妈妈非常焦急和恼火。我让她先别着急,到学校来。  赵昕妈妈来了,我把赵昕也叫到办公室,让他告诉我他最近的烦恼。赵昕低下头说:“我很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每次见到她,内心就会很雀跃,总是想借故和她说说话,在我
期刊
诚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上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孩子们的成长不可无书!阅读可以为孩子们打开探究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奥秘的大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需要吮吸知识的甘露,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教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
期刊
数学语言是反映数学特点的学科语言,具有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达完整等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述才能够实现,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多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作为低年级段的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一年
期刊
摘 要:为了使学生的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复习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必须放在一定的高度,并想方设法抓好。在“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主干、全面复习”的基本要求基础上,还要从如何调整好学生心态和如何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两方面入手进行高考历史复习工作。  关键词:高考 复习 路径 体会    “高考”,这是个让人恐惧又向往的词语。恐惧,因为它太折磨人,折磨学生、老师、家长,为它吃不好睡不香,为它魂牵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强调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并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呼之即出。    一、理解——内化的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