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十多年前的1984年,我的人生有一个小挫折。也许是境由心生,我注意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
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虽都落实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身体垮了,学业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养老,等待物质生命的结束。有的人却神奇般地事业复起,演戏、写书、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体也好了,精神变物质。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停止读书,反而趁机补充了知识,补充了生活。
我又联想到“文革”中很多学者都是靠读书挺了过来,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我当时有感写了一首小诗以自勉:“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读书、积累、思索。”我的一位干部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读书,他说读书可以疗伤,后来也很有学术成就。毛泽东在病床上一直读书,直到距去世70多个小时的时候还在阅读。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而对不须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为狭义的阅读。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这有点像计算器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不再费力心算。电视上播放德国的一个街头测问,多数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这作为生活实用可以,但作为人的思维训练,生命进化,却是一大缺陷。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读书,几个好朋友相约,大家都不看电视。他到晚年还自己剪贴报纸。文字有一种神奇的诱导人思考、丰富人精神的功能。我注意观察,很多干部家里没有书架,好像既然有了饭碗就不用再读书,这是一种精神缺失。一次跟某地机关干部交流读书体会,我说阅读是为了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要把这种精神生命延伸到下一代去。就算你自己实在不爱看书,为了后代,也希望你能在家里装出一个爱读书的样子。散场时,有人边走边说:“今天回家后,不读书也要装装样子了。”一说到为了后代,这个道理一下就明白了。
(梁衡/文,摘自《人民日报》)
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虽都落实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身体垮了,学业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养老,等待物质生命的结束。有的人却神奇般地事业复起,演戏、写书、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体也好了,精神变物质。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停止读书,反而趁机补充了知识,补充了生活。
我又联想到“文革”中很多学者都是靠读书挺了过来,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我当时有感写了一首小诗以自勉:“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读书、积累、思索。”我的一位干部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读书,他说读书可以疗伤,后来也很有学术成就。毛泽东在病床上一直读书,直到距去世70多个小时的时候还在阅读。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而对不须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为狭义的阅读。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这有点像计算器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不再费力心算。电视上播放德国的一个街头测问,多数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这作为生活实用可以,但作为人的思维训练,生命进化,却是一大缺陷。
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读书,几个好朋友相约,大家都不看电视。他到晚年还自己剪贴报纸。文字有一种神奇的诱导人思考、丰富人精神的功能。我注意观察,很多干部家里没有书架,好像既然有了饭碗就不用再读书,这是一种精神缺失。一次跟某地机关干部交流读书体会,我说阅读是为了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要把这种精神生命延伸到下一代去。就算你自己实在不爱看书,为了后代,也希望你能在家里装出一个爱读书的样子。散场时,有人边走边说:“今天回家后,不读书也要装装样子了。”一说到为了后代,这个道理一下就明白了。
(梁衡/文,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