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教育诗中的智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因创作近千首教育诗,也被人们称为大众诗人。先生的诗是他个体生命的外化,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诚表达。先生深信教育是国家大计,从教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智慧。重温先生的教育诗,对“小先生”有热忱的期望,对“大先生”有深切的期许,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限的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 教育诗;教师;小先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09-0047-02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曾告诫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不学诗,无以言”,说明儒家有诗教的传统,同时诗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语言表达与社会活动。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夫子育人的投入与执着。近古稀之年回鲁国整理六书,兼以教学,执教近四十年,爱生忠诲,可见夫子对教育的坚守与认真。可惜,孔子“述而不作”。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作颇丰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赤诚之心,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德行兼备的人才,堪称教育人的典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培养德行兼备的人才?先生眼中的教师和学生具备什么特质?可以到他的教育诗中去寻找答案。
  一、陶行知的教育诗
  陶行知先生无比珍爱自己的诗歌:“行知师,爱他自己的诗稿,甚于爱自己的生活教育论文,甚于爱他自己的生命。”逝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整理自己的诗稿。先生认为,诗歌是诗人真实生命的自然流露,是心中炽热情感的外化表达,是胸中高洁志向的真实坦露。作诗的人,要把生命放在诗里。有真情,有感发,有美善的诗,才鲜活、动人,且潜移默化地感化与教化读诗之人。如果说古典诗歌是阳春白雪,那先生的诗就是下里巴人。他自己也说“只要人民能接受,听得进耳,背得上口,都是好的。”相信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的教育诗里,有诗人的真情与热爱、有教育家的智慧与情怀。
  正如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遇到两个学生为一小事对骂,便写了一首《骂人》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受先生启发,一名聪明大胆的学生也作了一首《打人》诗:“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先生生动的“诗教”,学生机智的模仿与化用,流传至今,给今天的教育人无限思考。
  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呢?学生本以为会听到啰唆的批评,大段的说教,结果几句朗朗上口的诗就道出了“文明礼貌,彼此尊重”的道理,可见教育儿童还是用儿童化的语言为上,用浅显易懂的诗歌教化或感化儿童,节奏明快、简短清晰且蕴含智慧。从此,该校学生之间很少出现骂人、打人的事了。可见,“诗教”效果显著。诗如何内化为先生的一种精神食粮?诗教如何成为先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呢?先生首先要爱诗,更要爱育人的事业。
  二、教育乃一大事业
  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这首诗中,就表达人当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决心与勇气。“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当教育人有了立德树人这份坚定,有了做一大事的使命,便有了不怕困难、不怕奉献、不怕艰苦、不怕孤独的勇气与决心,便有了学高为师、积极进取与不断学习的榜样引领力量,更有了言传身教、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的典型示范精神。
  先生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处处提倡“生活即教育”;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育如此重要!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学习上进的过程中,如何培养扎根生活的“三好学生”呢?如何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使学生健康向上,不断成长呢?在小学,面对一个个活泼天真的儿童,需要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关注儿童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更需要开动脑筋,创造儿童易于接受的诗歌、故事或者育人内容,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学习中的大大小小事,皆可入诗,皆可创作,皆可润心,皆可化人。
  当先生们带头对大千世界足够敏锐,对草木鸟兽都能关心,对松竹山花都有感觉,那还会忽视生活中,教育中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儿童吗?当先生眼中有儿童,儿童感受到先生的爱与关怀,同样也会学着先生的样子,解放眼耳鼻舌身意,拥抱多彩生活,那真的生活的教育才会得以发生。当脱离儿童生活,偏离儿童体验,远离儿童语言的说教少一点,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诗文多一点时,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会大大提高,育人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才能水乳交融,育人的过程性与生活性才得以真实呈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才能够稳步落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扎扎实实锤炼儿童的品德与个性、培养儿童的性格与习惯,真真切切为儿童谋发展、求进步。
  三、人人争做小先生
  什么是“小先生”?陶行知先生这样说:“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这里的“小先生”,不是“长者为师”,不是“尊者为师”,而是以知识掌握的先后和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先生就写诗歌颂三岁半的“张先生”《送三岁半的张阿沪》:“我是小娃,床上滚冬瓜,妈妈教我,我教妈妈的妈妈。”这样一位还在懵懵懂懂年纪的孩子,这样一个乐于学习,活泼有趣的孩子,在“滚冬瓜”的游戏年华,学了东西马上去教身边的外婆,可见小先生的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先生表扬“张先生”的同时,更希望榜样的力量可以召唤更多的“小先生”。   小先生不仅可以影响身边的年长者,还可以教化周围的同龄人。用学生的力量影响同龄人,影响班集体,影响家庭,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对学生价值的肯定,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激发。小先生确实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同龄人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加上平时同学之间交往频繁,相互了解比较多,容易有共同语言,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帮助与指点。在这种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中,小先生们学会关心同伴、学会与同伴相处、融入班集体,从而培养小先生们的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展示个体才华和集体生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先生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运用小先生,不仅可以提高小先生个体的素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更能提高小先生所在家庭的素质。从而培养一批批人人喜欢、社会需要、乐于助人、好学上进、颇有影响力的“小先生”们,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师肩上责任重
  小先生身后站着“大先生”,教师要培养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小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人,想必一定有“爱满天下”,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的教师榜样。教师教孩子们《努力》做个积极向上的人:“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努力向上进,先把脚步儿站稳,再把方向儿认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的近。千万不要回过头来,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战胜困难全靠要自信。努力,努力,创造个好命运,自己的力量要尽。”教师鼓励、关爱、尊重并相信学生,用诗教导学生稳步发展自己,传递积极向上的重要性,传达认准目标的紧要性,传授自信自立的必要性。
  教师责任重大,教师们如何把青春留住,培养更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学生呢?陶行知先生的《长青不老歌》说“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偶萌烦恼,念梅百遍。不急不息,法天行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服务最乐,手不释卷。思想青春,何可不变。愿師少年,立在前线。”先生眼中的教师是效法天地、自强不息的君子,有博爱之心、和颜悦色、平易近人、不厌学、不厌教,乐于服务儿童、常与青年在一起等等特点。可见,先生对教师是有期待的,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教师想要一世到老葆有一颗年轻的心,呈现饱满的精神状态,就需要时常和青年人往来。先生喜欢与青年人通信,尤其喜欢和小孩子通信。完全不像今天,成人普遍漠视儿童,忽视儿童的表达,轻视儿童的心声,藐视儿童的价值,无视儿童的需要。这也启示今天的教师,眼里有儿童,心里有敬意,手下有分寸,把儿童当成和大人一样人格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形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教学相长的友好师生关系,从而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基。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还有许许多多,比如耳熟能详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用简短的诗句勉励儿童打破依赖性,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先生的教育诗不能一一尽说。其教育诗中承载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这样一种大教育观,需要大教育家,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去实践。先生的诗里,处处见热诚,见真心。这样一位全心全意做教育,满心欢喜为儿童,重知行合一的多面手,不只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励桃子桃孙们,用“大先生”的精神,担当起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用心育人,为爱写诗。用儿童的话语教儿童做人,用儿童的心声促儿童发展,为儿童的健康向上定目标,为儿童的幸福人生打基础,扎扎实实在生活教育中塑造德行一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26.
  [2]刘党桦.由陶行知先生的“诗教”说开去[J].辽宁教育,2016,(6):54.
  [3]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0.
  作者简介:
  黄婷,女,湖南常德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在读,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小学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关注所述形象与实际形象是否相符,而是从他者形象反射到形象制造者本身。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发掘作者隐含的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汤亭亭的身份认同也从对中国的疏远和迫于无奈的依赖,转向对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勇士》;中国形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人交流、理清思维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在作者从教二十九年的经历中,探讨思索了很多关于上好阅读课的方法,涉及的一些技能例如:如何提出有助于甚于理解文章的文题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问题,这些都围绕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来进行。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老师给予的指导程度是不同的;同样,针对不同学力的同学,老师辅导的方式也会变化。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记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无论是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有所建树。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及其主题。一百多年后,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读者。  【关键词】 海明威;主题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金尚宪作为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在其燕行诗中以异域人的眼光,书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山川景色等,体现了朝鲜文人深厚的儒学修养和精湛的诗文技巧,也反映了中朝两国之间紧密的文化交流关系。  【关键词】 金尚宪;中国使行;朝天录;燕行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5-02  金尚宪(157
期刊
【摘要】 郝大通是宋金时期全真道教重要人物,精擅道教术数学与易学,著有《太古集》等作品。《太古集自序》作为总序,集中概括了郝大通易学的理念、方法论和内容: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上,以道家《老子》道论统摄易学观念,承继汉唐易学方法,融汇象数、义理易学,建构了绵密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易学体系。  【关键词】 太古集;易老互证;汉唐易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孟浩然诗歌中反映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交往诗有177首,占其留存诗歌的半数以上。通过对孟浩然交往诗的解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文章以孟浩然交往诗为主要探讨对象,运用传播学“5W”理论从孟浩然交往诗的传者、内容、方式、受者、效果五个方面去探索其一生的交往情况以及诗中蕴含的感情。  【关键词】 孟浩然;交往诗;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花丝工艺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花丝与镶嵌”。花丝工艺起源于我国唐代,其世代相传,工艺水平高超。文章从工艺简化与形的简化、新的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两个方面,探讨了花丝工艺在现代珠宝设计中的应用。而且文章还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现代珠宝设计人才培养并行,即:培养既能通古,又能博今的现代珠宝设计人才。  【关键词】 花丝工艺;技法;现代首饰  【中图分类号】J506
期刊
【摘要】 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为学者们提供了多个研究视角,他们分别从反乌托邦主义、反极权主义、宗教视角等方面去探讨《动物庄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然而,这部小说实则也含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义和仁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中的社会生态视角来解读《动物庄园》中的生态思想,阐释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由对抗走向和谐的必然过程。  【关键词】 对抗;和谐;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高职学生在进行学习和进修的过程中,高职语文科目对其有着人文熏陶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且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具有的特点,如工具性、实用性以及审美性等,可以大大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以及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培养学科,并没有得到办学单位的足够的重视,并且出现了减少开设语文课程的现象,更有甚者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