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聋校语文教育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如何构建聋校新型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打破当前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处在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学生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应试教育,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的“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
教学改革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聋校高年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时要求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纵观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國五代领导人的语文能力都很高, 这实际上是革命的斗争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才智。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學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盛行“文章阅读教学法”: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因而出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语文这种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18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聋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聋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聋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水调歌头》第二课时,根据聋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总共16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聋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聋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打破当前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处在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学生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应试教育,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的“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
教学改革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聋校高年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时要求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纵观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國五代领导人的语文能力都很高, 这实际上是革命的斗争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才智。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學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盛行“文章阅读教学法”: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因而出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语文这种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18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聋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聋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聋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水调歌头》第二课时,根据聋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总共16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聋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聋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