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首展“同筑中国梦 百年跨越史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摄影展览馆——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摄影展览馆占地2000余平方米、位于北京市马甸商圈设计之都大厦B1层。展览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当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华通讯社、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摄影展览中心、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同筑中国梦 百年跨越史——中国摄影与科技”大型影像展作为开馆首展拉开帷幕。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周树春,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新华,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儿,以及邵华泽等社会各界嘉宾出席开幕活动。
  开幕式由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主持。
  赵实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她代表中国文联向中国摄影展览馆的开馆和主题展的推出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在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形势下,中国摄影展览馆的开馆和独具特色的首展,是中国摄协大力创新服务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摄影艺术的普及推广和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一个属于摄影艺术工作者自己的专业展览馆,是几代中国摄影人的梦想,也是中国摄协在第八次全国摄代会后,推动中国摄影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项目。这样一个设施良好、条件优越的摄影展览馆,必将会成为为广大摄影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展示艺术才华和提供交流服务的重要场所,也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摄影艺术和提升审美水平的公共平台。她希望中国摄协和摄影展览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策划、科学运营,整合资源、多方合作,不断提升展品质量和展陈水平,不断推出更多精品佳作和优秀人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摄影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她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广大摄影工作者聚焦“中国梦”的创作主题,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抒发中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用高品质的摄影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开幕式当天,还有许多摄影界人士、摄影爱好者赶到展馆现,场纷纷表达了激动的心情和对展览馆的高度评价,并且对中国摄影展览馆在摄影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中国摄影史料的梳理、摄影教育的提升等方面的推动充满的期许。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老摄影家陈勃说:“中国摄影展览馆的开馆,实现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一个梦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铎称这个展览馆这是一个“能够普及摄影,让更多的人喜欢摄影”的地方。摄影家石志民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中国的摄影作品从此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展示空间,对未来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摄影资料整理、收集、展示等,都非常有帮助。”北京三里屯小学的老师带领了数十名学生小记者来见证中国摄影展览馆的开馆,让小学生们得到摄影的熏陶, 并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北京小学生学习摄影的一个实践基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把中国摄影展览馆称为“中国摄影展览的最高殿堂”,她希望她的学生们“要以未来能在次展览作品作为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在嘉宾和媒体的见证下,活动主办方为中国摄影展览馆和中国摄协摄影策展委员会举行了热烈而简朴的揭牌仪式,为策展委员会的委员代表颁发了聘书。
  “同筑中国梦 百年跨越史——中国摄影与科技”大型摄影展,通过图片结合实物的方式,配合大量经典摄影历史文献全景式展示了百年中国梦的现代进程。展览共分为“摄影术”、“中国照相机”、“摄影文献选”和“新华典藏与中国典藏”四部分。“摄影术”单元展出的作品中体现了摄影术发展的历程: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盐,从金属板工艺到各式各样的特殊感光材料(钯铂金工艺、重铬酸盐等);“中国照相机”单元展示了一批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相机工业兴起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国产品牌和型号的相机:如“上海”、“七一”、“晨光”、“幸福”、“紫金山”、“南京”、 “华山”、“西湖”、“天池”、 “红旗”、“东风”、“珠江”等 ;“摄影文献选”单元的展品包括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国人拍摄、撰写、编辑、出版的各种摄影技术、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新华典藏与中国典藏”展出了新华社和中国摄协整理的中国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的代表作,目前这些典藏作品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摄影研究、收藏和文化交流的镇界之宝。此外,现代影像科技的立体相机和3D打印设备也在展场中亮相,观众可以现场体验立体照片新奇感受和3D影像打印技术的神奇。徜徉在展厅中,观众仿佛走进了时间的隧道:穿越百年的老照片、记录影像发展历史的文献、摄影工业的留存、民族记忆的影像典藏……摄影及她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无不闪烁着科技的智慧与艺术的灵光。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摄影展览馆,其首展展品中也包括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木质外拍相机、中国批量化生产的第一款机械相机,中国第一部摄影技术理论手稿……同时,一批最早记录中国社会风俗的影像作品、展示各种摄影工艺技艺的原作、“新华典藏”和“中国典藏”作品,以及作为中国摄协文物级藏品的白求恩、沙飞、毛泽民用过的相机也都是第一次集中对公众展出。
其他文献
谈及类型学摄影,必谈贝歇夫妇(贝恩德·贝歇,1931-2007;希拉·贝歇,1934-;均为德国人)。196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开始崛起,左翼思潮在欧洲风行一时,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摄影再次需要以某种策略在自己与意识形态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站位。贝歇夫妇的选择是刻意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无论当时是权宜之计还是有意为之,都展示出一种深藏不露的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他们从形式出发,通过类型学的影像采集和影
期刊
今年春天,参加一个摄影活动,报到时,在门口有人喊我,循声望去,一眼便认出是黄成江。至少有20年没和他见面,他却样貌依旧,规矩的分头,规矩的穿着,规矩的微笑。  寒暄之后他送我一册新出版的摄影集《黄成江“树”系列》,匆忙翻过令我吃惊不小,满本都只有一个主题,全是树。形式、手法也颇显现代,至少和他曾经那些人们熟悉的作品相去甚远。心中暗喜,一位艺术家的“变”总是令人高兴的事。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黄
期刊
最早相对完整地见到王争平的作品,是2011年在内蒙古某地的一个摄影联谊会。当时王争平作为异地的特邀嘉宾,一大早驱车几百公里赶过来,下午联谊会的间隙在大屏幕上放了他的《心情草原》,几百张的一个系列演示过后,会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冷场,几乎没人发言。可以感觉得到,当地的影友分明对这样的照片不太了解,甚至不感兴趣,因为之前放的都是各种的大草原的美丽影像,突然刮起这样一股黑白的“白毛风”,完全不同的摄影语境让
期刊
从一开始,美国摄影师乔克·斯滕格斯(Jock Sturges)的作品,就在回避着传统人体摄影的一些即成规范,他也不拘泥于黑白彩色的界限,已出版的数本摄影集中,既有黑白照片,又有彩色摄影,而他多年来的摄影实践,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探讨和处理美与真相之间的关系。  要想谈论斯滕格斯的人体摄影,不能不回到何为美这个古老的话题上。美,首先是一个抽象的定义,很难确定。何为美的讨论,也一直受着历史和文化的
期刊
强调“每一位艺术家,都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并非要将艺术家束缚在民族、地域的狭隘空间里,将艺术压抑为匍匐于地、萎靡不振的藤萝茎蔓。恰恰相反,当艺术向个体特殊性和具体范畴回归时,它那面向未来、卓然成长、见树成林的姿态会更加鲜明。  这种姿态,与当代艺术终结现代艺术的姿态一致。如同德国艺术史学者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所说:“无论我们情不情愿,我们都是在面对西方艺术普世价值的消解,历史
期刊
问:您如何看待从新闻摄影师到水下摄影师的转变?  答:从工作开始基本就是和新闻摄影打交道,已经习惯了相机在手的感觉,现在从事编辑工作,每天的工作是看着世界各地摄影师传回的影像,并从中筛选。作为一个摄影师,让我完全放下相机很难,所以我只能在业余时间找点跟摄影相关的事情来做,但新闻摄影仍是我的本职工作。  问:影棚建设是如何实施的?  答:想要建立水下影棚也是朋友“鼓动”的,考虑到是自用房屋,可以省去
期刊
摄影评论家李楠的新作《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下称《影响》)出版,嘱我为此书写篇评论,我很惶恐。尽管十几年来对大陆的摄影文化时有接触,作为来自台湾的评论者,我总觉得自己理解得远不够深入和周全,如何能议论一份认真优异的摄影访谈与评论书写。禁不起作者的热诚敦促,我只好勉力为之,在阅读之中边学边论,以稍微反馈李楠对中国当代摄影文化所做的这项贡献。  《影响》集结了李楠对21位多已成名甚至相当重要
期刊
殷洪波,历史教师,他也是第七届“体验无止境——戈尔特斯TM户外梦想实现”活动户外徒步组组冠军“徒步阴平古道探寻三国蜀汉灭亡之迷”团队领队。殷洪波每次上课讲到三国魏将邓艾从阴平偷渡伐蜀时,学生总不满意,所以他带领队员重走这条“九死一生入川路”,并将把一切栩栩如生地讲给学生听。  目前可以查到的徒步阴平古道的路线都没有走完全程,他们忽略了刘家坪,而这段山路之险并不亚于摩天岭。刘家坪位于文县与摩天岭之间
期刊
杰弗瑞·米尔斯坦(Jeffrey Milstein)是美国一位成功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但现在他以摄影出名。  小时候,米尔斯坦就着迷于制作和试飞各种航模,这种对飞行的热爱,使他在17岁时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后来又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米尔斯坦对飞行器的设计、对称和平衡之美深有体会,与一般拍摄飞行器的摄影师不同,他要展示的不是人类高科技控制之下的那种速度与激情,而是飞行器本身那种对称、色彩、安静、平衡与优
期刊
适马DP3 Merrill也像适马其他数码相机一样,采用了特殊三层结构的Foveon X3影像传感器,成像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数码相机。另外,作为第三种适马DP便携式相机,它采用了不同于DP1和DP2相机的50mm中焦镜头。  下期TIPA测评相机:奥林巴斯E-P5。  适马DP3 Merrill影像质量评价  锐度  这是用适马DP3 Merrill相机拍摄ISO 12233 分辨率测试标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