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亭深竹里 密处也寻香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怡翔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并获奖,其笔下的写意花鸟墨色素雅、色彩迷离,弥散着中国画水墨之古韵,思构着自己内心的花鸟世界,其作品中的“花非花,竹非竹的墨痕时空意境”让人感悟颇多。刘文西先生对其作品评价说:“姜怡翔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清逸、亲切、意外之感。”杨晓阳先生也称赞说,“姜怡翔先生的画,施色以水墨加入,沉稳冲和各种色相都在不露痕迹中自然流露,让人倍觉淡雅超俗。”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会融入自我意识,甚至也会有瞬时的自我欣赏与自我陶醉,心中涌动的激情在水墨的驱动下肆意奔流,最后归复平静,由此我想到唐代元稹在《幽栖诗》中的描述,“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诗中认为人应在自然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绘画也应如此,绘画笔墨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因而您认为是否可以说笔墨的方式就是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描绘自然的心境就是对人生的彻悟与反思?
  对画家而言,若想将笔墨精神融入生活当中,使自己的作品出于自然而非虚空,对生活的体察入微至关重要。牡丹盛妍怒放时的华美让人叹为观止,而花苞初绽时的羞涩也会让人心悸不已,我对没有花朵婷婷绿叶的牡丹更是情有独钟。这时的牡丹有一种单纯、素雅、恬淡、抽象之美,它的叶子在光线照射下愈加鲜嫩粉润,再衬托上叶子周围的老枝,颜色错落有致,层次重叠分明,既有一种勃发向上的生命力,也会勾起你封尘已久的某种思绪。
  绘画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介入到物象中来,就像齐白石老人画的白菜、萝卜、花草,虾蟹和草虫,其实就是一种人格,而并非只是该物,那会儿创作的过程是否就是将自然物象转化成心象之物的过程?这是否也代表了一种中国人对现实物象的认识和转换方式?
  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渐就会明确清晰起来。开始时,通常只是观察到自然物象的局部变化及其丰富感,完成实物到表现上的转换。这一阶段往往只注意笔墨的淋漓感和墨色的丰富效果,当时看上去很好看,稍过时日就会意识到这个阶段的绘画只是在临摹客观物象,还没有超脱客观范畴。这个阶段的作品是大众化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形象直接、笔法统一、风格单纯、归纳粗陋、过于完整。上升到更高一层的认识,也就是“以心塑物”阶段,这一阶段更注重对物象的气质和品格进行观察体验,更多的是在主观方面去思考、去提炼,然后再回到美学实践上来,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悟到“此时无花胜有花”的意境。
  人们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生活中有许多恍惚不定的情绪,也有许多不断叠加的记忆碎片,而笔墨却是一种通透的心性,它以拥有的方式接纳光彩和阴影,有曲折有光鲜。把握与再现美的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各种辛酸恐怕只有画家才能体会,请您谈谈创作中的感受?
  任何一种美都需要用心去细细捕捉,只要用心,别人看似平常的景观,在你眼里就能发现它的美。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参加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期间,主办方邀请我们参观绍兴王羲之的兰亭公园。这个园子,以前来过,这次算是旧地重游,别人急于寻访膜拜兰亭典故之处,我却乐意另辟淡雅清幽之所。一个人信步游走,突觉一股清新醉人的荷香裹挟着淡淡的水汽扑面袭来,整个人为之一振,迫不及待寻着暗香找来,就在不远处,一池碧水跃入眼底,水面上星星点缀着初生荷叶,小小的,还呈现着曲状,宛如含羞带怯的小女孩;亮亮的,还满透着翠色,就像拼命呼吸着的新生婴儿。这些叶子没有花头,却呈现一种秩序美与新生命蠢蠢欲动的鲜活美。无论之前你游历过多少名山大川、遍寻过多少古道遗迹,那种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感觉瞬间会被眼前的静谧清雅所湮没。
  默默许久伫立,生怕惊扰这些鲜活的小生命;迟迟不忍离去,担心离去后美景不再……为了定格这种美,我试图用写实的手法把它画出来,起初用纯笔墨,效果远不及初衷。思量许久,不得头绪,于是索性用笔墨将画面涂了,始料不及的是,在破坏的过程中竟还原了当时的感觉。现在想想,最初求而不得是因为急于用客观的手法来还原原貌,实际上客观的表现又很难还原那时候的感受。而后放下包袱坦然面对,却自然而成。这也许是因为摆脱了形式的束缚,反而自然传达了内心感受。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画画也是如此,画画的人每一次临摹、写生、创作、再写生、再创作的过程都是自我挑战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中的每一次转折,都是战胜自我的过程,虽然充满痛苦和彷徨,但却有着蝉蜕般的成就感。
其他文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和伟大追求。党的十八大再次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复兴和经济复兴具有等量齐观的作用,缺一不可。作为文化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的出版业,在二零一四年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在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文化内需方面,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格局:树立世界眼光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而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据了解,清朝乾隆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历史学家,古建筑
期刊
在溶洞里跳芦笙舞,是一个贯穿我人生的永久回忆。20岁以前经历的那段时光始终保留在我的脑海中。  黔中一支自称“摩若”的苗族在春节举行盛大跳芦笙舞的聚会,由于这种活动在溶洞中举行,因而称之为“跳洞”。这支文化主体的苗族称“跳洞”为“数岜”。我是这支苗族的一分子,一个小得极不起眼的分子,尤其在“数岜”之时,那时还不会吹芦笙的我几乎在欢快的芦笙舞之外,投以羡慕的眼光。在溶洞里舞芦笙,是一个激情澎湃、令人
期刊
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青林村居民都会团聚一处衍袭耍板龙的习俗。青林板龙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唐代。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作为崇拜敬奉的民族图腾,至今中国人仍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先人们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要想年成好,必须要风调雨顺。因此,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人们耍龙祈祷神龙佑护,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把
期刊
2011年6月,“囊匣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9月,扈啸被评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囊匣制作技艺”传承人。  “囊匣制作技艺”,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带着对“囊匣制作技艺”的好奇,我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找到了“囊匣制作技艺”传承人扈啸。初识扈啸,我们对他的印象是:中等身材,个子不高,话语不多,干起活来特别认真。扈啸看到我们,连忙放下了手上
期刊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 “十二五”时期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彭阳县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领导,把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期刊
满族民间剪纸在东北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在满族民间社会生活中经久不衰,就在于这一艺术形式已融入满族民众的生活,演化为一种习俗。例如,在传统社会里,东北满族节日习俗中的“挂笺”便是独特的剪纸艺术;而窗花、棚花、炕围花等剪纸形式,更是满族民众装饰居家的生活艺术品,为众多满族妇女所擅长。在辽宁省沈阳市就有这样一位掌握满族剪纸艺术的老人,她叫初春枝,是辽沈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剪纸艺术
期刊
宋新成个性低调儒雅,对于艺术有着天然的悟性和睿智,在京求学期间,经多位名师的指点和教诲,受益匪浅。为探寻绘画的真谛,宋新成如痴如醉,勤学不倦,坚持每日一课,沉浸于天地自然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新成认为,老子倡导的“自然”思想,本是教人以“自然”为法则“为无为”,其哲学思想蕴涵着人类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反映出人类追求自然美的艺术精神
期刊
知识分子的定义和范畴  知识分子在欧美并不是受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代名词,ILLECTUAL(知识分子)应该是关注社会、人类命运,具备“人文精神”的一族。仅仅具备专业知识的,可以称专业头衔,却不属于知识分子范畴,例如律师、医生、作家、工程师等。  那么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什么基本的普遍的特质?也许有很多选项。但“理性精神”或曰“科学精神”是最基本的,是文化人格的核心。  从事文史哲的某些人一听“科学精
期刊
女画家古仪(励国仪)选择了宁波天一阁这个中国著名的藏书楼来举办的个人绘画作品展。天一阁是宁波名胜古迹,一个16世纪留存下来的老建筑,近几年,宁波市政府为更好保护文物,把就近的古建筑都拆移到一起,在天一阁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亭台楼阁,回廊花窗,在桂花树下摆上了一排排明式椅子,在青石板路上铺设了红红的地毯,画展的开幕式就这样开始了。  古仪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现任潘天寿基金会会长,日本国际水墨画协会理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