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国的内外史观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史观重建始终伴随中国的兴衰沉浮。而今天中国史观重建面临的新局面,是其不再只是建立“想象的共同体”,不再是简单的从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而是如何因应一个“现实的共同体”。中国史观的重塑,不再只是意识形态或学院派的议题,相反,它所需要把握的,是一个正在同时经历深刻内部变迁和深度外部扩展的中国。不论是革命史观、儒家史观抑或自由主义史观,都需要面临如何在内和外两个维度重塑新的政治空间,同时又需要在古与今的历史坐标之下为其提供一种指向未来的意义诠释。
  现代中国的变迁,往往是通过思想领域发动,经由意识形态动员,从而形成理论引导实践、观念改变现实的历史逻辑。而当代中国却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物质与实体的演化不再轻易服从思想和观念的规训,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不再服从于文化观念的抽象召唤,这与中国人过去的历史经验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概而言之,在传统中国,经史传统的“历史意识”承担着凝聚儒家精英共识的功能;近代以降的战争与革命,史观则扮演着社会动员和辨别敌我的角色。而在198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时代的过渡史观,则承载了“告别革命”、弥合伤痕、诱导选择性记忆与历史遗忘的使命。无一例外,历史观在过去所扮演的是从整体上引领中国迈向一个理想社会的魔力形象,它假定可以通过思想深处的观念来决定性地影响历史走势,假定可以借助一种自我的否定来建立新的历史认同。
  所以,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叙事,无论是体现为救亡史观、启蒙史观还是改革史观,都是以危机史观的形态呈现的。它需要不断依据变动的外在力量来被动适应外部的挑战,时刻准备着调整自己的历史认知,并且坚信可以通过精神上的紧张来克服物质上的松懈。但是现在,这种熟悉的历史节奏开始消失了,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被动防御、疲于应付的拳击手,而是被抛到了一个新的没有确定侵略者的空旷而又拥挤的世界之中。防御拳击手的竞赛模式不再适用,而现在所需要的是一个如何以巨大体量在全球森林中探险和拓殖的认知与行动模式 。在对外的意义上,中国当前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拓展史观。
  而相应于过去的统一内部史观,中国当下则尤其需要一种新的包容内部史观。因为伴随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内部分化,无论是阶级话语、民族主义、边疆意识、环保主义、女权价值,都开始呼唤一种可以容纳自身合理价值的历史诉求。从更为纵深的历史视野来观察,中国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实际也正得益于一种包容性的社会历史架构,无论是外包型经济、互联网社会还是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是建立在具有高度阶层流动性和产业沟通性的历史基础之上。上海的金融企业家、义乌批发市场的贸易商人、温州个体户、贵州农民工、北京公务员 、成都动漫码农 、坦桑尼亚中国农场主……如果不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历史架构作为支撑,如果不是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会身份体系,这些社会阶层的共存和流动将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在内部包容史观和外部拓展史观的综观意义下,告别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意识,提供一种超越一元化论述的史观框架,重建具有高度弹性和活力、富于叙事伸缩性的历史架构,将是推动中国以一种新的历史姿态进入新世界的关键前提。
其他文献
在纷繁变动的台湾选举大戏的背后,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联结构已经出现。这个关联结构的规模如此之庞大,以至于非拉长时段、拓宽视野无法观察其整体。2016年初的台湾大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测点,从这个据点往前看,往左右看,近十年来,在亚太及两岸政经潮流的冲击下,台湾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分化不断刺激着选举政治的脉动,不仅促成了两次政党轮替,而且催生出一个政治周期。一个如摩天轮般沉沉周转的复杂政
期刊
杨万江推荐:在经历蒋庆发起的“政治儒学”转向后,最近十多年来,寻求基于儒家传统的宪政秩序,并建立“宪政儒学”的基本论述,一直是大陆新儒学研究的热点:蒋庆基于公羊学传统“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之义理,提出了一套儒家宪政的方案;秋风受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影响,试图通过对华夏治理秩序史的叙事来建立中国传统与宪政之间基本关系。但是,蒋庆论说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在义理上显得单薄和空疏,其宪政方案在儒门内外均
期刊
围绕《查理周刊》事件,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的冲击再次引发关注。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中亚泛伊斯兰运动、东南亚国家佛教激进化、南美五旬节运动等等。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地缘摩擦,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冷战较量,而多数冲突背后,似乎都有宗教力量全球复兴的魅影。正如刘义所言,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化正在成为一个同义词。  近代社会的宗
期刊
何怀宏推荐:“洞穴奇案”是一个虚构的“人吃人”的案件,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类似的真实案件,比如19世纪在一艘救生艇上发生的“杜德利案件”。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稍稍改变条件虚构了这个在洞穴中发生的悲剧,旨在聚焦五种主要的法学观点将会对之做出怎样的判决。近半个世纪之后,萨伯又根据新发展的法学观点,增加了九份法官的判决。然而,有罪还是无罪的判决基本还是相持不下。作为一本书,《洞穴奇案》重要的不是列举各种案
期刊
中国企业在非洲是否本土化,是否以雇佣当地劳工为主,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的国际性的话题。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客媒体,常常宣称中国公司在非洲喜欢用自己人,不实行本土化,原因不是中国公司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拒绝本土化更有利可图,或者两者兼有。在2014年美国和非洲的峰会上,美国政客口径非常一致,总统奥巴马提醒非洲领导人, “要确保,如果中国再修桥建路的话,第一,他们要雇佣非洲工人”。副总统拜登则说:“
期刊
英国脱欧、南海问题的舆论热点尚未消退,突然发生的法国尼斯恐怖袭击事件和土耳其政变又持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中,中国已经很难作为独善其身的看客,甚至直接成为冲突的参与主体。伴随着网络上每每出现的“中国恐将成为最大输家”的调侃,反映的恰恰是中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并且成为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主体这一基本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本身也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格局与政治情势在发
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中,日本一直扮演着缺席者的角色,似乎仅仅是消极的国际事务参与者。然而21世纪以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频频,已经远远超越了消极主体的行为范畴,即便是西方学者也开始呼吁改变对日本的国际政治角色的认知。近期,华威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发表题为《日本“怨恨的现实主义”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制衡》的论文,指出当今日本的国际政治活动已经大幅偏
期刊
吴强推荐:长久以来,人们都以为《动物庄园》和《1984》都是以苏联为原型所构想出来的极权主义图集。也因此,方家们怀疑左派记者身份的奥威尔一定经历着怎样的思想巨变才向右转的,更不用说共产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们更青睐把奥威尔和他的作品看作为冷战服务的文化战争的一部分。这种误读,包括我自己长久以来的想当然,却由化名艾玛·拉金的一位女记者,通过在奥威尔的第二故乡——缅甸的实地探访,破解了。  随着拉金在缅甸
期刊
陆建德推荐:奈保尔在1992年到纽约作了一次演讲,题目就是《我们的普世文明》。演讲词收入《作家与世界》,是该书的后记。我以为原来的书名很好,改动似属不必。推荐这本书,是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阅读兴趣的局限。对所谓的“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时势,我们是不甚了了的。奈保尔这本书(序言和后记不算)收有二十篇文章(阿根廷那篇长达百页),分“印度”、“非洲与大流散”和“美洲记事”三个板块,创作于1962年至1
期刊
自1960年以来,土耳其共和国已经有过三次政变,另有两次准政变。这些政变都遵循一个基本模式:在常规政治陷入危机或僵局时,军队出手捍卫凯末尔革命所确立的世俗主义国家体制。然而,2016年7月15日的未遂政变却偏离了以往的模式——它不再是伊斯兰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较量,而是伊斯兰主义阵营内部的一场冲突。正因如此,军队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起行动的,政变不是通过指挥系统计划和实施的。这与其他一些意外因素叠加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