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犹太人,所有现代人的寓言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3321y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杰作《肖霞》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堕落,为正在消失的犹太古风唱的一曲挽歌。犹太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失落感是现代人在受到全球化文化冲击下普遍的心灵之痛。研究犹太文学与文化的现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及自身文化的理解,为创造出全新的华夏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犹太人;现代人;荒原;异化;毁灭;宿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145-4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文学大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笔下的《肖霞》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堕落,为正在消失的犹太古风唱的一曲挽歌。作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的《肖霞》是大师艺术颠峰时期1978年的作品。小说用现实主义及其它多种现代文学技巧,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艾伦为中心线索,刻画了现代背景中现代人醉生梦死的世界观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宿命。小说时而冰山露尖,时而虚笔写梦,时而浓彩点睛。虽然篇幅不长,却高度浓缩,视角广包,把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欧美中东的人文风采尽收笔端。书中的几个鲜活人物虽个性鲜明,但有着被异化了的现代人醉生梦死的通病。
  
  1. 艾伦——背叛圣训的迷失的现代人
  
  如果说《在父亲的法庭上》和《爱欲与流浪》是辛格的自传性小说的话,那么《肖霞》也不例外。首先主人公艾伦·格雷丁格的身世与作者的基本相符,同是犹太教士的儿子,同在波兰生活过,同为作家,结果都移居美国。其次,“共产主义者”多拉·斯多尔尼采的原形可能就是和辛格同居十年的第一个情人苒亚·沙比拉。她给他生过一个儿子,叫以色列·扎米尔。后来两人因政治分歧分手了。苒亚带着儿子到了苏联,后来又因苏联的政治清洗逃到土耳其,最后定居在巴勒斯坦。辛格则定居在了美国,投靠了他哥哥,伊斯雷尔·约瑟夫·辛格,另一个意地绪语作家。后者很可能是《肖霞》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哲学家,院士莫里斯·菲特尔佐的原形。
  最有趣的是主人公艾伦·格雷丁格。略有一点西方文化修养的就知道,艾伦此名大有来历。旧约流亡篇中犹太人的导师是摩西,而他的哥哥艾伦领着大伙走在返回以色列的路上。摩西去圣山请十诫石碑。去了40昼夜,犹太人等不及了,就在艾伦的同意下,请来金牛朝拜。摩西回来见他们背叛信仰,厌恶至极,砸了石碑,又去了40昼夜才重新请回圣碑。辛格给他的主人公取这个名,寓意颇深,也很有些自嘲的味儿。因为艾伦和作者有着相似的经历。从这个名字我们想到了歌德笔下那个欲壑难填的浮士德,想到了那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唐璜,更想到了从华慈华斯诗国中走出来的米希尔。小米希尔开始是个虔诚的孝顺儿,但他挡不住现代生活的诱惑,违背了和父亲的约定,迷失了自己。
  让我们看看主人公艾伦·格雷丁格的童年。他曾经是上帝多好的羔羊啊!小说的开头说到艾伦和肖霞幼年相邻而居,同为犹太家庭的孩子。为此别人都打骂艾伦。有时艾伦为了保护肖霞还要受到别人的讥笑和欺负。对此他无所谓,他经常到肖霞家里玩,在那里肖霞父母会热情地对待他。他和肖霞两小无猜,还在捉迷藏时就“私定了终身”。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和后面的故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我们从美梦中醒来。第一个诱惑艾伦的是一位魔鬼般的护士,她利用工作便利猥亵了他,夺走了他的童贞,“让他哭笑不得……,觉得从此在上帝面前失去了尊严(Singer, 1979: 17)”。这里我们咀嚼着小说里传递的信息,这和作者多次在许多书中的感叹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堕落了。”(Singer, 1966: 20-85)
  
  2. 荒原中的乌合之众
  
  如果把艾伦以后接触的世界称为荒原,一点也不过分。书中的人物仿佛从艾略特的诗《荒原》中走出来,走进了辛格所创造的既清晰又模糊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暴力、饥饿、欺诈和杀戮。他们唯钱是图、毫无生气、粗陋庸俗、肉欲横流,且乱伦如兽。这里的人,是完全“迷惘的一代”,他们看似精明,实则思维混乱、一片空白。
  哲学家、院士莫里斯·菲特尔佐的上帝就是快乐。书中的院士莫里斯·菲特尔佐也是一位作家,写有《精神上的激素》和《追求少女的人》等书。他既是一个迷人的偏执狂,又是一个粗陋的神秘主义者。他知识渊博,内心却充满了矛盾,而且嗜欲深深,尤其对各种女性的肉体从不厌倦。他三次离婚,有一次他以500美元将心上人卖掉。他的幽默感有些玩世不恭,闪烁着对上帝的嘲弄。他完全感染了现代人的精神价值,还鼓励艾伦不要吝啬甜言蜜语。从主人公艾伦对他的崇拜及和他同享女友这一例,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社会意识的堕落。
  辛格还塑造了一个粗鲁、贪婪而色迷迷的爆发户萨姆·德莱曼。这位70多岁的老头与女演员贝蒂·斯烙宁勾搭成奸。由于他是美国建筑界的百万富翁,竟使一个粗鲁庸俗的女演员身价百倍。艺术的价值等同于金钱与肉体的交换。后来那个贝蒂一边侍侯老头,一边和艾伦勾搭快乐,全无半点廉耻之心。
  在小说中纠缠着小作家的有一群女主人公。几位女士都是有丈夫或情人的。她们各展风骚,以尽朝露之欢。塞丽亚·契特夏那,三十多岁,爱好文学,易于激动。塞丽亚·契特夏那的老公海墨尔有点憨傻,而她和院士莫里斯·菲特尔有私情,她还眷恋着年青有才华的艾伦。她对青年作者说“我喜欢儒雅。”“但在床上不必要。”(Singer, 1979: 25)前面提到过的多拉·斯多尔尼采也不能说是完全单身,她有她的“同志”。她的政治观和小作家有天壤之别,却也和艾伦有着非常关系。用艾伦的话说:“我们的灵魂在打斗,可我们的肉体却很友好。”贝蒂·斯烙宁是一个老于世故的女人。她曾经是纽约舞台的失意演员,想在萨姆·德莱曼出资的艾伦写的剧中担任女主角,却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青年作家。贝蒂·斯烙宁更恬不知耻地让萨姆·德莱曼同意她同时和老板及作家两人保持性关系。可见辛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所谓现代文明中的有教养的一族完全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寻欢作乐的乌合之众。
  再看看他展示的20-30年代华沙的图景,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前夕的犹太村庄。这里有波兰犹太聚集区闹哄哄的街道生活,衬托着犹太匪徒和妓女。在这里犹太人、非犹太人混迹一处,互相矛盾猜忌。各种党派的知识分子在穷困潦倒的房子内策划着阴谋。作家们下棋品茶,无所事事。有才华的人得到认可却名誉扫地。还有的人则假冒文人,强作斯文。更有谈论上帝的存在、善与恶、灵魂与轮回者,貌似严肃,实未经心。后来的欧洲沦陷及犹太人的遭遇就更不用说了。艾伦从前的亲人好友几乎灭绝。塞丽亚病死了。肖霞卒死在逃难的路上。她的父母死在集中营。多拉·斯多尔尼采被人追杀而亡。连最老成世故的贝蒂·斯烙宁到了美国没多久也自杀了。难怪塞丽亚·海墨尔说:“这个世界是个屠宰场和妓院(Singer, 1979: 240)。”《肖霞》最后的场景转到了美国。艾伦和海墨尔挤上前往难民营的车。里面的人用各种不同的犹太语语言相互咒骂。女人大打出手,男人加入。一位妇女买了只活鸡,它挣脱束缚,在乘客头上乱飞。这就是辛格笔下的世界,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伦理,没有爱心,没有秩序的冷酷的暴力荒原。辛格在小说中这样评价我们的世界:“犹太神秘哲学家说得对:我们这个世界是所有创造出来的世界最坏的一个,这个撒旦统治的地方(Singer, 2004:10-200)。”这里圣经中的因果报应和罪与罚的主题在辛格的笔下好像得到了注解。这难道不正是书中男主人公艾伦之名的宗教内涵的延伸吗?辛格是在用他的小说图解古老的希伯伦寓言。
  
  3. 一道心灵的彩虹
  
  肖霞这个艺术人物完全是个虚构。为什么书中的艾伦要和这样一个自幼智力差,既不长心眼,也不长个子的犹太姑娘结婚呢?青年作家自己说“这是个谜。”其实这个艺术形象是作为主人翁艾伦的理想主义的衬托而存在的,她也是我们真正打开这本书的奥秘的钥匙。
  肖霞像孩子般天真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她开始出现在小说中的时候是一个九岁的姑娘。但她的举止却好像个六岁的孩子,人们认为她是一个“小傻瓜”。长大后她仍然以童稚的眼光看世界,并把一切信念都寄托在艾伦身上。正是这个肖霞让青年作家牵挂。他在最放荡的岁月里,也还时常梦见他的心上人肖霞。像这样的傻瓜还可以在《傻瓜吉姆佩尔》中遇见。那个吉姆佩尔是一个充满犹太圣徒精神的范例。他是一个孤儿、面包师。邻居迫使他与一个身怀有孕的妓女结婚,他答应了。新婚当夜,他就被拒之门外。20年后这个女人与别人生了六个孩子。吉姆佩尔热爱孩子们,也供养着这个女人。他泯灭了自己复仇的欲念,把家产分给六个孩子,自己到处漫游。傻瓜吉姆佩尔生于罪恶的土地,却升华到了圣洁的境界。这是无数犹太教徒都经历的向上的天路历程。他们用自己的无瑕童贞洗涤世间尘垢,以自己憨厚的爱温暖着扭曲的心。这一点大概和耶稣的遗训也差不多。记得一次耶稣在布道,有小孩闹着要见耶稣,被大人挡住说“小孩懂什么?”耶稣说:“……除非你们纯洁得像孩子,否则你们决不会进天堂。因此,谁要是像孩子一样谦卑,在天国将属于最高尚的。不要挡住他们,让他们靠近我,天国的门是为孩子开着的。(King James, undated: 13)”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艾伦的犹太情结。他虽然沉沦在现代社会的物欲之中,却厌恶自己和周围的人。天真无瑕的肖霞是他的灵魂的归宿。在纳粹即将打过来时,他面临生死选择:要么放弃与犹太姑娘肖霞结婚,去美国;要么留下来娶肖霞,那是死路一条。他坚决地选择了死!他的情妇贝蒂·斯烙宁急得跺脚。问他为什么肯为一个智力低下的女人去死?他回答说:“她是我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贝蒂·斯烙宁说:“天哪,你和我曾祖父一样,既是一个无上帝的淫棍,又是一个疯狂的传统犹太人(Singer, 1979: 231)!”艾伦结婚那天,他的女友奇迹般地都去了,她们祝福他。最后她们说“她们都该这样走运。”这一幕的确很有戏剧性。几个女人同时来参加婚礼,其实她们也都是有份的。这个众星供月的场面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肖霞这个天真烂漫的犹太小女孩被作者用表现主义式的浓笔重彩神化了。她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婚姻爱情的信念,更是那个古朴纯真,恬静悠扬的生活方式的化身。她的美丽因蘸着希伯伦宗教圣水显得更加妩媚动人(黄凌,1998:32-34)。书中的她是这个精神荒原的唯一寄托,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然而就是她也被希特勒的铁蹄碾碎了。她带走了艾伦的美好婚姻,带走了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她犹如一道瑰丽无比的心灵彩虹在现代文明的荒原划过,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引来的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叹息,对曾经有过的美好生活方式的依恋,对现代人文价值观的深刻反思。这种依恋和反思本身就是传统的或浪漫主义的犹太精神价值观的一种复归。因此,死去的肖霞留下了一种难以排解的震撼和遗憾。读者的良知和理性都会有所触动。
  即使到了二战结束,艾伦定居美国后,美国犹太难民营中的乌合之众的行为证明他们已被现代文明异化了,他们不但远离了自己的祖国,更遗忘了属于他们的那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在辛格看来道德沉沦的犹太人或现代人遭受的种种痛苦其实是咎由自取。这正是让辛格最痛心疾首的。难怪他要拿起笔,为犹太文化呐喊。
  马拉默德曾经说过:“人人都是犹太人,只是他们不知道。(李公昭,2000:216)”什么是犹太人?看看我们在文章开头讲到的失落宗教文化之根的艾伦及他身边的那些小说人物。他们没有了祖国,疏远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感受着被异化的心灵创痛。这种孤独感,失落感和异化感其实是现代人类的共同感受。当今的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冲击,各民族,各文明和文化正出现史无前例的碰撞和融合,人们不出家门,同样能面临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冲突。我们中国人就没有文化失落之痛?就没有被现代文明异化之痛?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他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佛教徒,无论他属何民族,他所属的文化正受到广义的现代文化的冲击或失去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类在经历着与犹太人同样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Singer, I. B. Shosha[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1979: 17, 25, 231, 240.
  Singer, I. B. In My Father’s Court[M]. Isäni seurakunta,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1966: 20-85.
  Singer, I. B. Collected stories[A]. In Stavansa, I(ed.). “Gimpel The Fool” to “The Letter Writer” [C].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2004: 10-200.
  King James’ Version. Matthew 8. The New Testament[M], Canada: World Bible publishers, undated: 13.
  黄凌. 在传统与现实的十字架下——辛格宗教题材小说初探[J]. 外国文学研究,1998(4):32-34.
  李公昭. 美国文学导论[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1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外语言学家提出的搭配构式分析和互为变化的共现词寨的概念及应用,并以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解释。搭配构式分析研究构式中互为变化的共现词素,它是对传统的单纯注重频率的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一种更新和重要的补充。该方法对于汉语构式的研究和搭配的习得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搭配构式分析;互为变化的共现词素;into-致使构式;搭配构式强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翻译研究的著作。本文对该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析,希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多地应用于我国的翻译研究中并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234—3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测试及受试者内设计的研究,从语篇类型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影响EFL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记叙文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要明显优于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这说明记叙文较其它两种文体更容易促成阅读者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结果对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语篇类型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求职应聘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尤其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用英语求职应聘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介绍训练学生这种能力的两个有效途径,商务英语课程中的项目教学和英语求职应聘大赛。  关键词:求职应聘能力;商务英语课程;求职应聘大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074-4    1. 引言    近年来,随
期刊
摘 要: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这一人物的悲剧集中体现了作者哈代的悲剧观,即人物的欲望会带来自身的毁灭。本文将有选择地对小说情节与人物描写进行细致分析,探索苔丝渴望萌生的原因和其带来的后果,以进一步解读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  关键词:苔丝;哈代;悲剧观;渴望;毁灭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228—2
期刊
摘 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借助ESP理论及相关课程设置理论、原则,就如何更合理、科学地设置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都纺织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
期刊
摘 要:随着课堂活动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性的日益加大,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活动的效度,而不造成虚假繁荣的课堂,将成为一个迫切而长期的课题。本文尝试结合学习策略和默会知识理论,寻找一种有效的、可复制的活动模式。同时,本文也强调,对于成功的课堂活动而言,隐性的课堂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学习策略;默会知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期刊
摘 要:信度和效度是语言测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因为它们是衡量语言测试质量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考试最近一次大规模改革已过去三年,但是国内对新题型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才刚起步。本文通过实验,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测试的外部信度较高而内部信度较改革前有下滑;内容效度较改革前没有提高而标准相关效度较高。  关键词:新大学英语
期刊
摘 要: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南方女作家。从小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她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在她的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她通过隐喻与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让读者从字面意义之外看到其最后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关键词:隐喻;象征;宗教;救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134-3    
期刊
摘 要:追求和逃亡是文艺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柏拉图和叶芝分别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虚幻的,一个真实的;一个物质的,一个精神的;一个短暂的,一个永恒的。在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描绘了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旅程,而这种旅程被赋予了双重含义。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其共性,揭示出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探求主题。  关键词:柏拉图;叶芝;拜占廷;探求;虚幻;永恒  [中图分类号]I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