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程少堂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2B)上的《“文人语文”放谈》一文,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心中感慨颇多。
几乎在每一个语文人的心中,特别是每一个初登教坛的语文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辉煌的“文人语文”梦。语文,天生丽质。她不仅有唐诗宋词的璀璨绚丽,更有诸子百家的理性睿智;不仅有人生况味的深刻把玩,更有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不仅有世界顶尖大师的如椽大笔,更有文坛新秀的初试锋芒……阅读《诗经》选文,你会感受和体验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雅意境;阅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你会感受和体验到周邦彦那挥之不去、缠绵缱绻的浓重乡愁;阅读“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会感受和体验到李清照的百转柔肠,满怀忧伤……“美丽呀,美丽呀”,曾是回荡在许多人心中的优美旋律。
可是,时移事迁,岁月流转,我们的语文课堂实际上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据观察,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存在着诸如以下的状况:
一、考什么讲什么
如果说以前的那种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讲解模式不足取的话,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已经扬弃了这种模式,代之以对课文的恣意肢解,任意诠释,“断章”也能“取义”,“微言”总有“大义”。老师就像一个能工巧匠,把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拆成零散部件,供学生细细把玩,希望学生在把玩中掌握技巧,获得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获取高分。
二、会什么讲什么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学识素养淡薄,语文知识陈旧老化。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时常出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讲课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像擅长修辞的老师脑子里盘桓得最多的必然是修辞,课上“触处自引申”,每课必讲,每课必大讲特讲,重复信息多,新鲜刺激少。讲者津津乐道,听者索然无味。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厚此必然薄彼。于是,另外一些也应该掌握的知識,因为这部分被不恰当地“强化”而相应地被冲淡了,势必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有什么讲什么
几乎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教参”(《教师教学用书》)。“教参”在教师日常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给我们积累资料,给我们提供思路,向我们传授方法。可以说,没有了“教参”,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便看不到前方的花团锦簇,听不到外界的百鸟和鸣,瞎了,聋了,站在讲台上只有发木的份了。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教参”是灯塔,是航标,一点也不过分。于是,四平八稳的“教参”在磨平教师思想棱角的同时,把活跃张扬的学生思维也装进了同一模式。这使得《智取生辰纲》成为《水浒传》一书的窥豹之“斑”;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使得学生的思维雷同,创造力萎缩;使得本该清新可人、仪态万方的语文课堂变得面目狰狞,惹人厌弃。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积弊甚深的原因有种种。以一个语文教师最单纯的目光、最朴素的认识来看,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境地的重要举措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解决语文课上讲什么的问题
程少堂老师的“文人语文”理论给我们许多启示。语文课应该讲“大语文”,抱住教材不放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以培养学生解题技巧为目的的语文课必然是毫无美感可言的。在课堂上,教师牵引着学生,走进墨韵书香之中,欣赏苏东坡,接触钱钟书,靠拢余秋雨,走向曹雪芹……那些抒写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的格高境阔的文章,既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这样的语文课,是任何纯语文教学的语文课都难以企及的。
(二)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文人语文”比“匠人语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我们的不少教师人文精神稀薄缺乏,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对当代优秀作品知之甚少,没有教参不敢上课,作文课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不了下水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读书自是首要的问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补充新知识,是对一个“文人语文”教师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还要富有激情,永葆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
几乎在每一个语文人的心中,特别是每一个初登教坛的语文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辉煌的“文人语文”梦。语文,天生丽质。她不仅有唐诗宋词的璀璨绚丽,更有诸子百家的理性睿智;不仅有人生况味的深刻把玩,更有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不仅有世界顶尖大师的如椽大笔,更有文坛新秀的初试锋芒……阅读《诗经》选文,你会感受和体验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雅意境;阅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你会感受和体验到周邦彦那挥之不去、缠绵缱绻的浓重乡愁;阅读“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会感受和体验到李清照的百转柔肠,满怀忧伤……“美丽呀,美丽呀”,曾是回荡在许多人心中的优美旋律。
可是,时移事迁,岁月流转,我们的语文课堂实际上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据观察,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存在着诸如以下的状况:
一、考什么讲什么
如果说以前的那种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讲解模式不足取的话,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已经扬弃了这种模式,代之以对课文的恣意肢解,任意诠释,“断章”也能“取义”,“微言”总有“大义”。老师就像一个能工巧匠,把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拆成零散部件,供学生细细把玩,希望学生在把玩中掌握技巧,获得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获取高分。
二、会什么讲什么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学识素养淡薄,语文知识陈旧老化。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时常出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讲课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像擅长修辞的老师脑子里盘桓得最多的必然是修辞,课上“触处自引申”,每课必讲,每课必大讲特讲,重复信息多,新鲜刺激少。讲者津津乐道,听者索然无味。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厚此必然薄彼。于是,另外一些也应该掌握的知識,因为这部分被不恰当地“强化”而相应地被冲淡了,势必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有什么讲什么
几乎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教参”(《教师教学用书》)。“教参”在教师日常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给我们积累资料,给我们提供思路,向我们传授方法。可以说,没有了“教参”,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便看不到前方的花团锦簇,听不到外界的百鸟和鸣,瞎了,聋了,站在讲台上只有发木的份了。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教参”是灯塔,是航标,一点也不过分。于是,四平八稳的“教参”在磨平教师思想棱角的同时,把活跃张扬的学生思维也装进了同一模式。这使得《智取生辰纲》成为《水浒传》一书的窥豹之“斑”;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使得学生的思维雷同,创造力萎缩;使得本该清新可人、仪态万方的语文课堂变得面目狰狞,惹人厌弃。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积弊甚深的原因有种种。以一个语文教师最单纯的目光、最朴素的认识来看,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境地的重要举措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解决语文课上讲什么的问题
程少堂老师的“文人语文”理论给我们许多启示。语文课应该讲“大语文”,抱住教材不放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以培养学生解题技巧为目的的语文课必然是毫无美感可言的。在课堂上,教师牵引着学生,走进墨韵书香之中,欣赏苏东坡,接触钱钟书,靠拢余秋雨,走向曹雪芹……那些抒写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的格高境阔的文章,既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这样的语文课,是任何纯语文教学的语文课都难以企及的。
(二)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文人语文”比“匠人语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我们的不少教师人文精神稀薄缺乏,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对当代优秀作品知之甚少,没有教参不敢上课,作文课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不了下水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读书自是首要的问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补充新知识,是对一个“文人语文”教师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还要富有激情,永葆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