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心灵呐喊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常见的方法是分析作品表现的主题。在解读《幽径悲剧》时,有的观点指出,文章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还有些观点从古藤的悲剧出发,从中发现了时代的悲剧、价值的悲剧;还有其他一些观点,比如,礼赞生命力,讴歌真善美等。这些宏大主题发人省醒,让作品有了厚度。
  陶醉于作品表现的宏大主题,看上去字正腔圆、滴水不漏,但往往忽略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宏大的主题,不是从天而降,尤其是在学生的阅历与文本存在一定的距离时,我们更应该为学生阅读提供一种支持。
  季羡林在论述散文时,这样写道:“我觉得,一个作者,情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快……这样写出的散文,能够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能够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在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后,我觉得,作者的个人情感因素不可搁置一旁,据此为径,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认同上找到“入口”。
  一、孤独的自述
  文章写道:“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一下子把我们从热闹中解脱出来,遗世独立。”作者接着写道:“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一步步揭开幽径的面纱,仿佛要让我们体会到幽径之趣。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作者陶醉于古藤所营造的美好景致之中,在他看来是“最留恋难忘”“最有特色”的,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珍爱。但这些还不够,作者甚至对此有了近乎感激的心情。
  理解作者这种近乎感激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他早年的一篇文章《马缨花》中得到启示: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作者不但居住环境幽僻,心情也是寂寞的。他写道:“我是不是有寂寞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一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无法消解、无所逃遁的寂寞吞噬着我,此时的藤萝和我心灵上有了某种契合,是我抵挡荆棘人生的神灵,从此孤独的人生有了亮色。”到了藤萝成为仅剩的“鲁殿灵光”时,作者当然倍感珍贵,倍加珍惜。
  当古藤被砍以后成了“吊死鬼”、成了“孤儿”,作者真是悲哀之极,虽“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但仍然听到古藤“细如蚊蝇”的哭泣声。在这里,作者绝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身在其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悲剧。作者毫不避讳地说道:“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感物伤怀、悲悯万物,对于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言,本来就符合他们的情感逻辑,也是他们人生的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整个燕园目睹此树的只有作者一人,只有他一人在为这棵古树悲伤哀叹。日常生活中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实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已经牢牢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作者反复渲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痛苦”,更加深了孤独寂寞之感,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感色彩。
  二、心灵的呐喊
  文章最后写道:”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在《牛棚杂忆》中作者也写道:“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牛棚杂忆》的整理完成于1992年6月3日,《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9月13日,这两者之间的牵绊,恐怕是难以撇清的。”
  所有这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作者的身上时,作者没有逃避,也没有放弃。这里所谓的十字架,不仅象征了一种珍视生命悲天悯人的信仰,更象征了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也表明了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勇气。
  所以说,文本解读就是要使文本所揭示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探讨,学生认识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对作品的宏大主题有了真切的感受。
  回顾季羡林一生,无限风光的背后也看到了一颗孤独的心灵。作为时代最醒目的学术符号,季羡林在学术上却是何等孤独。他所走的幽径,很少有人走,他所研究的文化,在“实用至上”的世态面前,更加“无用”而形影相吊,无人相伴。他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潜心学术,曾经一再拒绝“大师”称号。幽径悲剧,道出了大师对古藤命运不幸的伤感,也让我们听到了大师发自心灵的呐喊。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大附中东部分校(225001)
其他文献
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还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提高文章感染力呢?  一、文本引路,渗透写作指导  叶圣陶曾指出:“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看成是两回事,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因此,利用好教材,以教材中的文本引路,在阅读教学中“无痕”渗透写作指导,是指导学生写作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期刊
如何能让学生增加一些真情实感式的体验,给他们内心带来冲击,教会他们学会捕捉一些诸如内心体验、生活场景中的细节,并能学会用自己的笔将之表达出来,是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也做过多种尝试,下面就以亲情类作文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真实的体验  笔者以亲情类的写作为例,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选取的素材多数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经历的事,但写
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的开门钥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与大家分享四个“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贯彻这四个“灵”,明显感觉课堂生动了一些,学生的眼睛明亮了一些,学案的完成好了一些。以下,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所得。  一、灵敏的学情把握  “灵动”课堂的缔造者是教师,生成者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蜕变”,从“教师
期刊
3.感受艺术中的美  这种美是艺术家依据美学观点及理论,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和谐、匀称、周密、灵活是艺术美的结构特点。以《背影》为例,文章内容表达父子之爱,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在文坛久负盛名,原因在于其结构精巧,非一般的文章可比。文章中四次出现“背影”,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作用,开篇点明背影,不但起到了点题作用,而且为下文做好了铺垫。第二次对于背影的描写则传达出父子情深。第三次
期刊
养、教育智读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多了,读活了,思维拓展、言语睿智、谈吐优雅、气质高尚,课堂教学得心应手、收放自如、风趣生动。读书令课堂上的我神采飞扬。年年岁岁都是女人读书的芳龄。我坚信:读书的女人即使发如霜雪,仍美丽依然,魅力十足。爱读书的人到哪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何发挥个人职业优势,发挥读书辐射的教育功能,令我的学生因读书而生命丰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篇目的篇幅较长,人物众多,主题深刻,创作手法典型,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一般要安排2~3个学时,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由于莫泊桑的这篇短篇小说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复杂多变性和小说主题的尖锐的讽刺性,常规的教学建议是要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师把教学时间压缩到1课时,那么对语文基础中上的学生来说,只要预习充分,导学合理,还是可以完成学习任
期刊
子处得来了,顽皮了……”“你想向前去,但是腿却朝后拉。”这些就是托尔斯泰的造句练习。一个著名的作家仍然不忘造句练习,可见造句基本功的训练是多么重要。片段模仿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范文中模仿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度、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模仿经典范文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谴词造句技巧,进行写作训练,能促使学生“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如同书法家经常临帖
期刊
《幼时记趣》(苏教版7年级上册)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选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童趣。在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文章是“记趣”, 如何巧妙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把“趣”味教出来呢?  一、 在文字中寻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曾说:“焐热汉字,其实是在焐热我们文化的根。”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那些表意丰富、富于韵味、充满美感的文字则应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目标。  
期刊
《西游记》这部脍炙人口的神魔小说是苏教版初中教材学生的必读书目。2016年,我加入苏州市“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课型研究”课题组,任务之一是上一节公开课,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七1班执教《 西游记》72~83回阅读推进课。  《西游记》72~83回讲述了4个完整故事:盘丝洞、黄花观打蜘蛛精、蜈蚣精(72~73回),狮驼国降三魔(74~77回),比丘国救婴儿(78~79回),无底洞收老鼠精(80~83回
期刊
课堂提问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成效,也会影响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建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调动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问题引导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  一、循序渐进,科学提问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提问能够极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