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小伙懒惰成性饿死家中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
  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还真没见过那么懒的孩子。”杨锁的堂哥杨德玉指着一片已经倒塌的房子说,这就是杨锁饿死之前住的地方,“他是我们堂兄弟8个当中长得最英俊、最聪明的,也是最懒的。”
  “年前下了几天大雪,我估摸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杨德玉说,当时,杨锁23岁。
  杨锁死后,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
  村里人说,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
  “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德玉说。
  “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我们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上小学时的任课老师说。
  “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村里人说。
  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
  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
  母亲去世后,杨锁便搬到堂哥杨德玉那里生活。杨德玉在镇上一个建筑队干活,就让杨锁跟着一起去干活。“他到了地方后,说太热了,说什么也不肯干,就自己跑回家了。”
  “村里人把他介绍到县城酒店去当服务员,他去了之后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最后被送回来了。”65岁的杨德安老人说。
  母亲去世没多久,杨锁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82岁的高正英老人说。
  “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村民们说。
  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为了取暖,杨锁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
  英俊、聪明的23岁小伙子活活饿死了,故事虽然是个极端,但很有代表性。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像养国宝一样抚养孩子。所有的父母请深思:饿死小伙子的,是父母过度娇惯?还是他自己的懒惰?
  (据《大河报》)
其他文献
神奇的中央特科,内部有个称为“打狗队(团)”的特殊组织,又称“红色恐怖队——红队”,打狗队自它成立的那一天起,惩处背叛党的叛徒为其重要任务,展开了惊险而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打狗行动”——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共产党人,一时间阴霾密布,暗无天日。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当时中共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在上海创建中央政治保卫机构——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特科的主要
期刊
被曹操挟持,又被曹丕强迫“禅让”的汉献帝刘协是一个有治国之能而无治国之力的可怜皇帝。   在新《三国》中,汉献帝一忍再忍,退无可退,最后他凿沉自己的船,皇后对他说:“这一次,你终于像个男人了!”与他一同葬身水底。其实,汉献帝是病死的,而他的皇后也没有殉葬,在他死后还活了许多年。   汉献帝的皇后有两位,第一位伏寿皇后,因为支持献帝谋杀曹操,被发现,曹操派人将她从宫中的夹壁里抓出来处死,同时毒死她生
期刊
“燕子李三”的由来  他行踪不定,每次作案后,为显示自己艺高胆大,还故意戏耍权贵,仿效传奇小说中诸如“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盗的做法,把一只用白纸叠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以表示“此事由爷做”,与外人无关。“燕子李三”的名头即由此而来。  燕子李三原名李景华,1894年生于河北涿县。幼时随叔父到沧州落户,艰苦度日。沧州习武之人众多,他也跟着学了点武艺。因其禀赋较好,身体轻快,渐渐地爬墙上树易
期刊
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东方》,向观众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39集电视剧《东方》第6集开始,有这样一组画面:毛泽东主席正式出访苏联,专列路过沈阳站时,张闻天、李富春等人到站台迎接。到了第17集,毛主席访苏结束,专列又回到沈阳。这时,毛主席高兴地会见了东北局的干部们,还视察了工厂、大学……正在热播的《东方》引起了许多沈阳观众的兴趣。这是因为,除了剧中毛主席访苏时的许多镜头是在沈阳拍摄的外,还有一
期刊
在古代,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凭”。比如唐朝,书生们经常将诗文等自己创作的成果,写在卷轴上,送给官场显贵、名士要人,借此表现自己的才华程度,以期获得青睐,希望能得到军师、师爷、谋士、账房之类的职位,挣点薪水养活一家老小。如果穷到家徒四壁的地步,家里等米下锅怎么办?文人们迫不得已,只好摆个地摊卖作品,管它后世值多少钱,先填饱眼皮底下的肚子再说——拿今天的眼光来看,相当于卖文凭。   有件趣事,讲的就是彼
期刊
吴敬梓(1701-1754)是清代著名作家,他所写的《儒林外传》被中外研究者誉为中国小说史上一部最具创新性的现实批判主义著作。那么吴敬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呢?   大家都知道明清是古代科举考试最盛行的时期,也是科举考试走向僵化没落的时期。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据说其家族几辈人都曾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吴敬梓这一代,却是时运不济,他本人自1720年初次参加科考中了秀才之后,就再无“功名”可言
期刊
“大脚、不妾、可离婚……”如果1900年,蔡元培没有写这张征婚启事,也许就没有中国美院教授孙劲松先生,他也不会昨天坐在章太炎纪念馆内,讲述曾外公的故事。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杭州名人纪念馆请来辛亥革命先贤蔡元培先生的曾外孙孙劲松,讲述他心目中的蔡元培。这是“名人后代讲名人”系列今年的第一讲,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五讲。   孙劲松是蔡元培长女蔡威廉的外孙,蔡元培第二任夫人黄世振一脉,称呼蔡元培“
期刊
在传统社会中,商人是一个矛盾的群体,一方面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另一面又有“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的古语。   很多关于古人的文学作品都对传统商人的操守大加赞誉,比如描述晋商的、徽商的等。这给人一种感觉,古代商人在道德操守上要远远高于现代商人。   实际情况如何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中国商人的道德操守确实要普遍高一些。原因很多,首先,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范围的人员流动不多,大
期刊
沈怡君容貌美丽、身材修长,她在某航空学院大专毕业后成功应聘为某航空公司的空姐,她接触到的男人大部分都是非富即贵。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沈怡君认识一泰国公司老总后辞职来到泰国,没想到她的这一选择却让自己走进了深渊——      虚荣空姐玩劈腿落陷阱  1980年出生的沈怡君是江苏南通人,容貌美丽、身材修长的她在某航空学院大专毕业后成功应聘为某航空公司的空姐。  空姐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和财富打交道的,沈怡君
期刊
众所皆知,刘伯温是个智者。他自幼好学,读书一目十行,被乡间誉为神童。他12岁考中秀才,14岁读《春秋》,他读两遍即能背诵,记忆力超群。由于刘伯温博览群书,又通晓天文、地理与兵法,23岁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体察民情,刚直不阿,不避豪强,被地方豪绅陷害。后任江浙儒副提举与浙东元帅府都事,也因其敢于直言,被迫辞官,时年47岁。  朱元璋带兵南下,其帐下硕儒朱升向朱元璋着重推荐了刘伯温、宋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