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码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无法想象,赣西北幕阜山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竟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义宁陈氏”,又称陈寅恪家族。陈寅恪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翻开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陈寅恪家族乃名倾天下的江州“义门陈”后裔,江州“义门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家庭文化景观。史载:江州“义门陈”自唐至宋,历时320年,聚族3900余口,并未分异,有田庄300余处,13世同堂,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共槽而食,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乃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他领导的湖南新政真正赋予戊戌变法以实际意义,充满生机的湖南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中国最富有生机的省份。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这位“受天下之谤,尤享天下之名”的著名维新人士,被“革职永不叙用”。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清末进士,曾授吏部主事,但他淡于名利,未尝一日为官,时有“维新四公子”之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息影庐山,作诗赋文,成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初诗坛泰斗。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鲁迅同为北京政府教育部同事,且交谊甚厚,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极受齐老推崇。他把画、诗词、书法、篆刻熔于一炉,四美相得益彰,为画坛所倾。可惜年仅48岁便英年早逝。
  《陈寅恪家世》一书,真实、立体,充满思辨而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
  作者立意高远,在此书创作的过程中,将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兴衰与中国百年历史沧桑紧密关联。在这种紧密的关联中挖掘出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精髓所在:陈寅恪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于他们有着中国人的正气与骨气,有着一脉相承的坚贞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加上各自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本书展示的画面何其悲壮: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入京会试时,遥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冲天大火,义愤填膺,击案痛哭。于是,他毅然放弃科场进取,投身军旅,以身许国。任湖南巡抚时,领导了轰轰烈烈旨在富国强兵的湖南新政。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虽未为官,但积极投身维新,前往湖南擘划新政。戊戌失败后,与父亲同遭罢黜。日军进攻上海闸北时,他身在庐山,心系战场,每日读所订《航空沪报》。一日深夜,他梦中大呼:“杀日本人!”全家老小为之震惊。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陈三立年已85岁高龄。在北平一片混乱,人心惶惶,四处逃散之际,陈三立忿然地说:“我决不逃难!”从此忧心如焚,一病不起。在重病时,一日他听见有人议论国事说:“我们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终难免要被日本人征服……”陈三立听后,愤然坐起,怒声斥责:“呸!中国人难道连狗彘都不如?岂肯贴然俯首,任人宰割?”此后,绝食五日,忧国而死!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一代画坛巨擘,他关心民众疾苦,所作《北京风俗图》34幅,写尽人间炎凉世态……
  陈寅恪学贯中西,享誉中外,但他不恋当洋教授的舒适与风光,毅然归来报效祖国……
  爱国是这个家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
  从文化的独特视角破译孕育陈氏文化型大家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本书的独创和可贵之处。
其他文献
我们读到了一套有创意的、制作精良的低幼丛书,这就是金波主编的“红奶牛牧场”。  童趣之美是“红奶牛牧场”的审美特征。低幼童话,应该成为小朋友未来人格理想建树的最好的启蒙读本。由于作家是从生活出发,在充分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来编织童话故事,所以,儿童情趣盎然,洋溢着诗意的快乐。在这座精神乐园里,在幽默欢笑和思索中来展开幻想的双翼,作家的美学理想得到了形象的传达。  其一,童趣之美是爱
期刊
有一位阅历沧桑,将生命付之于事业的出版人,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集文史哲理论学者对事物的深刻感悟、诗人的浪漫情怀、戏剧家的构思方式、理想主义的信念于一身,格外钟情用自己的心和笔为读者展开纵横览阅社会现实、关注敏感问题、探求文化内涵、寻觅人生真谛的书页。在繁忙的办刊、编书之余,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本书。  细读《一抹秋日的阳光——金铮散文随笔选》,你会感受到作者生命的那一抹秋日的阳光既明朗、绚丽,而又沉重
期刊
林清玄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曾有过两次“闭关修炼”的经历。  第一次是刚刚步出校门,虽已有几本书出版,但他还是被一种无所事事的空虚所困扰,不能解脱,于是便在木栅租一小木屋,是用堆积杂物的仓库改造成的两层阁楼,无浴厕,门窗简陋,四面透风,到处都是蛀虫和白蚁——那是林清玄住过的最烂的房子。  白天,从小木屋的窗子望出去,是一幅农家景象:一方大池塘,一个三合院,几间瓦房盖在山坡上。他或凭窗望远,或塘边
期刊
经过五年的努力,《新闻策划》这本书总算出版了。  新闻策划并不是一个什么全新的概念,只是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受众需要的增强和新闻媒体改革的深化,日益受到人们特别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罢了。  我是从1995年开始关注新闻策划这一课题的。五年来,陆续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中国新闻学院学报等十多家新闻研究的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新闻策划的文章,受到新闻界同行的肯定,有
期刊
《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  马启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由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对它的研究,也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逐步成为国际性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目前已形成多个研究地域和多种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不少研究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并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著,在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李卫
期刊
电视这个“独眼怪兽”进入家庭之后,文学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而且,随着“商品交换”入侵精神领域,性、金钱、“厚黑学”、流氓意识、无病呻吟等等玩意儿,纷纷抢占地盘,拥戴崇高、歌颂正义的传统主题倒如腼腆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地躲到文坛的一角去了。  啊,寂寞文坛,还有以之载道的精神之花在开放吗?有!放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长篇小说——《浴血青春》,就是其中的一朵。江苏省泗阳县张晴同志红颜从军,黑发任教,白首著
期刊
以前迟子建的小说大多写东北的乡村生活、城市人生,小说中有生活的琐碎与沉重,也有洋溢的诗情与浪漫,如《晨钟响彻黄昏》《向着白夜旅行》等。然而《伪满洲国》的创作对于迟子建来说是一个转变。从不知名的小村落到庞大的“伪满洲国”,从当代生活到已经逝去的历史,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到俯视东北大地上的芸芸众生,迟子建的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逆转。事实上十多年前迟子建在北京求学的期间就萌生了写“伪满洲国”的动机,
期刊
1945年8月16日,溥仪召开了伪满洲国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不单是溥仪逃到这里,伪满的政府也一起逃亡到这里。张景惠等以下各部大臣也都来了,开会的地方就在离溥仪临时行宫百十多米远,这里有一栋五六间连通的房子,可能是个仓库,现在成了会议室了,我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也不必凭想象来描写。当然了,参加这个会议的绝对少不了溥仪的“御用挂”——吉冈。日本一倒,伪满当然就“猢狲散”了,可是还得走走形式,溥仪在会议
期刊
20世纪中叶,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由于美苏将朝鲜南北强行分割为二,造成了朝鲜民族深沉的痛苦,从此南北间冲突迭起,终致于1950年夏爆发了内战。但内战伊始,美国杜鲁门政府出于国内外需要,在派兵直接介入的同时,又策动联合国进行干预。因此,朝鲜内战便骤然一变而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  中国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则是美国第七舰队悍然闯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麦克阿瑟又指挥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要吞
期刊
《父子角》是萧乾父子的通信集。萧乾先生著述等身,是名扬中外的记者、文学家、翻译家,他的儿子——画家萧桐是近年来活跃于美国艺坛上的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萧乾的信涉及到治学从艺、处身立世,以及感情生活的诸多方面。萧乾的信充溢着父爱,他对儿子之关心,微细到春卷如何做,有限的钱如何花,送给朋友的礼物如何分配……在孩子需要指点的当口,他往往三言两语便切中肯綮,像“在艺术上,要大胆;在生活上,要慎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