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li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耷,号八大山人,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常借助绘画来抒发亡国之痛,传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他的绘画极具个性,画风奇简冷逸,绘画技艺上达到了写意花鸟画当时的空前水平。朱耷的写意花鸟画吸取了陈淳、徐渭的精髓,并擅长夸大花卉鱼虫的形态特点,画中往往只布局一只鸟、一条鱼或一朵花,构图简洁冷逸,笔墨淋漓,长于借物抒情的绘画语言,画面充满韵味。
  关键词:朱耷;写意花鸟画;艺术特色;影响
  朱耷,号八大山人,清初四僧之一。与石涛、髡残、弘仁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常借助绘画来抒发亡国之痛,传达内心强烈的情感。朱耷的绘画极具个性,画风奇简冷逸,在当时达到了写意花鸟画的空前高度。在朱耷的花鸟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翻白眼的小动物以及傲然挺立的荷花等极具性格的形象,如《鱼鸭图》中一群翻白眼的小鸭子,《石菊鹌鹑》中翻白眼的鹌鹑,《松鹿图》中白眼向天的鹿,甚至《竹石鸳鸯》中的鸳鸯也在翻着白眼,而这幅《竹石鸳鸯》的竞拍价格竟高达1.187亿元。朱耷笔下为何有这么多翻着白眼的怪鸟怪鱼呢?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朱耷花鸟画风格的成因
  朱耷是明朝皇室后代,为朱元璋的直系子孙。他天资聪颖,从小熟读诗文,研习书画,“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1]。明朝有规定,皇室宗亲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便放弃爵位,考取了秀才。正当他踌躇满志,立志为明朝效力时,他的命运却发生了巨大转折。
  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带兵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明朝的灭亡代表着朱耷政治理想的破灭以及明朝宗室身份的消亡,这在当时对他而言是一种阻碍。此时作为明朝皇室宗亲的朱耷,自然被当成靶子,他的亲人也都遭到了清兵屠杀。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迫害,朱耷隐姓埋名,装聋作哑,并且改名换姓,遁入空门。关于朱耷为何改名为“八大山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佛教《八大人觉经》中提及八种觉悟,朱耷以此理论来寻求解脱;也有说法是“八大山人”的书写极似哭之笑之,表明朱耷哭笑不得之意;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解释是朱耷的名字,去掉朱字的“牛”和耷字的“耳”,便组合成了“八大”二字。为何要去掉牛耳呢?“牛耳”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是“执掌权政的人”,把“牛耳”拿走,就是把政权拿走,意指明王朝被清王朝夺走的江山与政权。
  王孙贵族瞬间变成亡命之徒,朱耷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在时局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与苦闷,只能藏于胸中,故而朱耷装痴扮傻,时哑时疯。平民百姓可轻易求取朱耷的画作,而达官贵族却难得一幅。朱耷的满腔愤懑之情只能借绘画作品来抒发,于是其笔下就有了上述白眼向天的小动物以及傲然挺立的荷花等极具性格的形象。
  二、朱耷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朱耷的绘画主题涉及山水画、花鸟画,主要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并独具特色。
  (一)构图简洁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提到“经营位置”,即构图。构图在中国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画家皆钻研构图,并且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北宋画家范宽,其擅长全景式构图,代表画作为《溪山行旅图》;南宋时期马远、夏圭则改变了全景式的构图方式,采用一角或半边式构图,善于以小见大,故人称“马一角、夏半边”。朱耷的写意花鸟画构图较之更为简洁,出色之处在于以少胜多。
  如朱耷的《孤禽图》,画面中只表现了一只鸟,周围则是大片的空白。画中的鸟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抬起来悬在空中,脖子呈蜷缩状,背部拱起,翻着白眼,仿佛受尽了委屈,却又表现出倔强的神态。再如《游鱼》这幅作品,画面中只有一条孤零零的鱼,翻着白眼,没有水、石头或者水草等物象,也没有任何陪衬,但通过背鳍及鱼身的摆动之势,又可发现它在游动,给人一种孤独、悲切之感。《眠鸭图》中也仅描绘了一只正在睡觉的鸭,它缩成一团,作闭目养神之状,有孤傲、与世无争之态。画面四周为空,让人不由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孤寂之感。画面右上角有画家的题款和刻印,整幅作品书、画、印巧妙结合,构图凝练而完整。
  朱耷花鸟画构图简洁凝练,四周大量留白,画面营造了一种空灵之美。观者可在画中体会到孤寂、悲情之感,感受到朱耷倔强的性格、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孤寂压抑的心境。
  (二)借物抒情的绘画语言
  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使朱耷只能将满腔悲愤倾注于笔端,借绘画来抒发胸中的愤懑与孤寂,故其笔下的物象皆融合了画家的强烈情感,其作品有着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表达特征。
  荷花,象征着高洁、清廉,自古以来都是画家喜爱的表现题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扬。朱耷的笔下有许多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他笔下的莲花具有夸张而简洁的造型,荷花的杆被营造得十分修长,荷叶顺着叶杆延伸到画面的上半部分,荷塘被安排在画面下方,两者一上一下,距离被画家有意拉长,相距甚远,似乎不愿让荷花沾染到污浊之气。在叶杆底部,画家在其周边绘有高低分散的短茎,仿佛是一种新与旧的交替,画家借助荷花传达出国破家亡、朝代更迭的哀思,表达了自己的无助。
  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是美丽典雅的象征,同时也是画家们喜爱的题材之一。如吕纪、任伯年、陈之佛、喻继高等画家笔下皆有表现孔雀题材的佳作,而朱耷笔下的孔雀则充满讽刺意味。他的作品《孔雀竹石图》中,描绘了两只栖息于石头上的孔雀,它们惊恐地看着前方,全然没有雍容华贵之姿。它们脚下的石头根基不稳,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仿佛顷刻间便会倒塌。画面的上方是一片巨大的山崖,山崖的缝隙中生长着一些花卉和幾片颜色浓重的竹叶,这些植物原本是生长在地上的,但在画中被刻意安排在画面上方,呈倒挂之态,仿佛乾坤颠倒。细看山崖缝隙中的几片竹叶,只有竹叶并无竹节,据说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是朱耷为了讽刺没有气节的官僚,因为官僚家中养有孔雀、育有名花,故而创作出以孔雀为题材的画作。此画中孔雀贵态尽失,竹子气节无存,画家正是借助对这些物象的描绘来讽刺没有气节的官僚。   纵观八大山人笔下描绘的物象,除了植物还有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文中提到的孔雀、鱼、鸭、鹌鹑,鹰、鸳鸯等,并且这些动物大多都翻着白眼。在寒冷的天气中蜷缩着身体,但依旧昂首向天的鹌鹑,充满了不服输的倔强神态;画中的鸟儿给人一种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2];摇摇欲坠的石头,仿佛在暗示着清朝的根基不稳……甚至連朱耷“哭之笑之”的题款,都是画家用来抒发自己对于清王朝的愤懑与不满所借助的物象,表达了朱耷对于当时处境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朱耷晚年的心境变化依旧可以通过其绘画作品得以展现。如《折枝花卉卷》,是他在七十六岁时创作的作品。这个时期社会逐渐安定,朱耷的心境也渐渐平缓,不再如之前那般愤世嫉俗,对社会充满抵触。心态的变化影响了画面意境的营造,在《折枝花卉卷》中,鸟儿不再是白眼向天,而是呈现出一种稚嫩天真的情感,与之前充满愤懑与讽刺情绪的画风迥然不同。
  无论是前期的愤世嫉俗、对清朝不满的态度,还是晚年时期心境逐渐平稳的变化,都可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这也说明朱耷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了画面之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三)笔墨淋漓
  笔墨是中国画作品的重要语言,在“六法论”中,前两法便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也说明了笔墨在作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用笔、用墨的重要性。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是墨的五色,历来画家皆追求画面中的笔墨韵味,追求气韵生动。
  朱耷的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但又独具特色。徐渭和朱耷都有郁郁不得志的遭遇,都借绘画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但二者在笔墨表达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徐渭用笔用墨更加直接奔放,运用泼墨的手法来抒发胸中的积郁,给内心澎湃的情感找寻一个可以释放的途径,故而笔墨狂放、肆意挥洒,具有强烈迸发的激情。朱耷的笔墨手法较为含蓄隐忍,他用笔圆润,收敛锋芒,采用简洁概括的笔墨线条来塑造物象的轮廓,浓淡相宜,墨色的淋漓畅快与用笔的简洁相得益彰,呈现出压抑之下隐约将要爆发的两种矛盾冲突,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张力。如荷花是朱耷笔下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朱耷笔下的叶杆十分修长,一笔到底,并充满变化。朱耷采用中锋运笔,通过笔尖的转动塑造出叶杆的粗细变化,运笔留下的飞白更是展现出叶杆的韧性,荷叶墨色变化丰富,浓墨与淡墨交相呼应,并且朱耷极少勾勒叶茎,而是通过墨色的晕化、行笔的笔触,让观者感受到叶茎的存在。
  三、朱耷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朱耷不平凡的身世与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构图简洁、笔墨淋漓,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强烈情感,有着借物抒情的表达特征。明末清初的画坛一直以“清初四王”的摹古为尊,“四王”更注重对古人笔墨的学习与传承,却无法在追求的基础上突破与超越,缺乏时代创新与个人特色。朱耷的花鸟画简约含蓄,他把个人的情感融入画中,将中国画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近代画家潘天寿、齐白石、陈师曾、李苦禅等都受到了朱耷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的影响。朱耷运用极简的构图与笔墨,传达出内心丰富的情感,促进了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也提醒当代艺术家,要在绘画中注重运用笔墨语言。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K0025)。
  作者简介
  史贝珂,1992年4月生,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现就职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花鸟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萧鸿鸣.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84.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93.
其他文献
李勋的工作室位于繁华街道旁边的一处门店里,叫做迎祥堂。与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工作室内非常安静。当然,这份宁静被我们的到来打破。  挂在李勋工作室墙面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丽人为主题的瓷板画,画面中的丽人有古代的、现代的,也有近代的。每一位出现在画面上的丽人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嗔痴和万千姿态,让人想要探究她们背后的故事。正如这次在“我有匠心”首届景德镇陶瓷创作大赛(釉上彩)中获得特等奖的作品《丽人赏花》
期刊
在陶瓷绘画中我喜欢借助日常的景致事物营造出雅趣自然、悠宁致远的风格。希望我的作品,能使观者远离喧嚣,回归诗意的安逸生活。大型陶瓷绘画——《畲乡新貌》构思源于我长期对中国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关注和实践。作品把少数民族畲族民众的生活纳入到创作视线中,表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又体现当代人民生活的场景,力图传达宁静、平实的精神境界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精神。  《畲乡新貌》在绘画语言上力图保留畲族人民生活图式
期刊
胡达民,1976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樂平市,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中国著名画家蔡超、李小可先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个人理事,江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理事。乐平市书画院
期刊
李勋,1983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黑龙江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陶瓷高级技师(国家一级)、景德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墨彩描金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轻工技能能手,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专职画家、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  从小感受陶瓷艺术氛围,喜爱陶瓷绘画,在祖父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镇生与叔父中国工
期刊
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格以及“篆隶楷行草”五体。尽管书法形成了琳琅满目的风格,但都遵循着简洁之美这一审美规范。  关键词:简洁;国展形式;章法;线条;文字  简洁是一种美,在古代中國就有化繁为简的说法。“简”在《说文解字》的意思是:不复杂,简易,简单,删繁就简。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是一种能力。“洁”,有两种意思。其一,干净;其二,廉明,不贪污或指人的品
期刊
顾 工  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文学博士(书法方向),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书法篆刻师从言恭达、韩天衡等先生。  曾任昆山书画院院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编辑部主任。现任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法协会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  书
期刊
摘要:古今中外的画家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绘画作品,它们全面地反映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哲学观、宗教观等。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我们如何给它们进行分类?通常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它的尺幅大小来进行区分。作品的尺幅大小主要由作品的功能决定,而不同尺幅的作品采取的绘画技巧在本质上则由艺术思想所决定。本篇分析比较大画与小画的功能、技巧、艺术地位等,以启发我们合理利用作品尺幅与艺术思想之间的关系,达
期刊
摘要:元代画家王渊、朱德润合绘《良常草堂卷》,王渊学“二米”,笔法空旷悠远,沉郁滋润,朱德润用李郭笔法,秀润细腻,气韵流动,二者合为一卷,卷后题跋众多,是难得的佳作。  关键词:王渊;朱德润;良常草堂卷  元代画家王渊、朱德润合作一幅《良常草堂卷》,纸本墨笔,后合装成卷,现为美国私人收藏。引首之后是王渊之作,其后为朱德润之作。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虎林逸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花鸟、人物、
期刊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受到国内外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和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美术历史环境和发展规律入手,从美学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中美的体现,揭示从何种角度欣赏中国画,才能真正了解它流传千年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艺术;美学欣赏;历史;国画  关于美学欣赏,国内外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画的
期刊
摘要:南宋前期是院体折枝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画主要分为政治性和玩赏性两种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为皇室权贵服务。在宫廷的阶级意识影响下,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在后来影响了中国绘画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本文以南宋前期院体折枝花鸟画为切入点,分析论证在宋代宫廷意识形态影响下,折枝花鸟画在设色、构图形式设计和绘画表现中蕴含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南宋前期;折枝花鸟画;宫廷审美  折枝花鸟画自唐代一举成名,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