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题变成自己爱写的命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rema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主要题型,当然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题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灵活、公平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三自”中:即自拟文题、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注意:“文体不限”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但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只能写成这种文体了,什么文体都不是的“四不像”文章是作文之大忌)。
  “三自”中自拟题目最为关键,拟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涉及到立意。文题拟定了,立意也就基本确定(文章就有了灵魂),其他问题如定文体、选材等,也就显得简单了。所以,拟出一个好文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呈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个见面礼,好的文题会产生“美目惹人,一见钟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激发写作者的文思,使之行文如泉水般喷涌而出。精于拟题的考生,就可以把话题作文转化成“自己爱写的命题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专项训练,拟出一个既紧靠话题,又让阅卷老师看好,同时还能激发文思的好文题呢?
  一、要善于向课文学习拟题艺术
  课文是我们学作文最生动、最深刻的范例。我们潜心研究课文题目,就会发现作者在题目上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匠心。如《背影》简洁朴实,提点全文线索,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还暗示了文章独特的选材;如《永久的悔》发自内心,情真意切,读者一看文题就能感觉到作者的沉痛。《我家有女初长成》化用《长恨歌》中的“杨家有女初长成”,既富文采,又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女儿的怜惜之情。课文中名家多多,妙题多多,用心揣摩,收获多多。
  二、了解常用的拟题方法
  1、移花接木法
  这种方法,就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片名、广告语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
  “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怀乡”话题——《常回家看看》,“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 一只小鸟的心声》:两题都引用大家熟悉、喜欢的歌名,活泼而有趣。
  “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化用歌名,新颖生动。
  2、形象修辞法
  这种方法,就是有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问等修辞手法来拟题,使题目生动、美妙、贴切,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如:
  “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
  “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拟人,色彩鲜明,表意丰富。
  “故乡”话题——《千年月色万年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文化”话题——《“文化快餐”真的不足取吗?》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效果,发人深省。
  “青春”话题——《长发长,短发短》对偶,表意凝练,琅琅上口,抒情酣畅。
  “环保”话题——《还我家园——鸟类的呼声》呼告,语气有力,振聋发聩。
  这些题目,由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所以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又像一块块磁石,吸引读者的心。
  3、诗情画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如:
  “生命”话题——《白云·夕阳·歌声》
  “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
  “足迹”话题——《红舞鞋·蓝精灵》
  “机遇”话题——《雨季,我们一起去看海》
  “友谊”话题——《风中飞舞的白手帕》
  以上几个文题,或白云清风,或黑夜红尘,或星光灿烂,或浪花飞溅,或情思绵绵,或欢歌飞扬。其语言优美,形象鲜活,以有限的言词显露出丰富的生活意蕴,给读者创造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让文章标题新颖、生动、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也就是说,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有一见即为之一震的感觉,但任何题目都要服从文章的立意,要“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三、考场上的再三斟酌
  只要平时训练有素,临考一般会有好文题,甚至妙题。但在考场上,还是要多拟几个题目(可在稿纸上以随意写,逐个精选)。其实“先多拟几个题,然后选定一个来写”,就是思维“先发散后聚合”的过程。而思维“先发散后聚合”正是作文运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拟题其实已经不只是拟题,拟题一旦顺利完成,要写的文章也就了然于胸了。
  那么,怎么选定一个来写呢?举个例子:有一个同学为“阅读”话题拟了以下题目。
  书籍·阅读·阳光//给我动力,我要飞//与大师对话//一书一世界//影响一生的半小时//爱书才会赢//将阅读进行到底
  这些文题都紧靠话题,都能引人注目。选哪个来写?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最后的标准是:哪个文题引发了你的文思,就写哪个——写自己爱写的命题,才能得心应手。而其他文题,不管多么好,都应该舍弃,这样才真正做到“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对于小学生。企图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教材《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
期刊
前段时间感冒,嗓子有点哑,但作为家长会主角的班主任,我还是尽可能提高声音,以免影响家长会的效果。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听到台下有小声说话声,循声望去,唯一一个迟到的家长——于晓玲的家长正很投入的给别人打电话。盯了他5秒钟,希望他能发现我对他的注意,以免影响其他家长。但事与愿违,他根本就不看我一眼。于是我又提高了说话的高度想引起他的注意。  我的声音在不断的提高,嗓子也疼起来,但于家长丝毫没有要停下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国家教育方针完整体现和具体概括,是对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的深刻认识的准确把握。它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思维,已越来越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是我们语文教师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重视复述和背诵。”本人认为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
期刊
谈论古诗文诵读和积累的做法和经验,首先要弄明白诵读和积累是从属于古诗文教学的,是服务于古诗文教学的,然后再去思考和总结如何进行。换言之,不能把诵读和积累割裂于古诗文教学之外,要从让诵读和积累为古诗文教学服务的角度思考真正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当然,这也是学好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学会古诗文必经的道路。古诗文的诵读和积累这株参天巨柏是扎根于理解的土地之上的,理解的土地越深,诵读和积累的大树也会越深;同
期刊
综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如此走俏,是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发散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体现了“人人有话说”的中考作文命题强调的基准点;话题作文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写作目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
期刊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出自于“十一五”规划课程国学教育专项研究全国实验教材《论语上》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是从《论语》中精选出几则关于孝道的论述,通过这几则论述揭示孝道的内涵,启发学生理解孝道,明确怎样做才是“孝”。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论语》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子和段落意义,积累常用古汉语字词含义和用法。  2.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
期刊
近两年,我一直担当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我惊奇地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灵爱到创伤,他们迷惘,他们自卑,他们成了一群孤独的孩子。这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初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融入到一个和谐的氛围之中呢?那就是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让他们的个性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一、用师爱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今年,开学第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一、设计好教学方案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题例自己要先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还要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
期刊
写文章,用词要准确。一个词有一个词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如果不明确它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在语言运用上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用词不准确、不贴切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对词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以及语体风格了解得不透彻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分清褒贬  词义有褒、贬、中性之分。如“牺牲”、“完蛋”、“死亡”这三个词,“牺牲”是褒义词,“完蛋”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