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致他羞涩的情人》以常见的“及时行乐”(Carpe Diem)为主题,但较之同类诗作,《致他娇羞的女友》老调新弹,以其优美的音韵、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散发出一种迤逦奔放而又庄重古典之美,让人倍感清新而独具魅力。
关键词: 安德鲁·马维尔 《致他娇羞的女友》 意象 永恒
《致他娇羞的女友》是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的一首劝人“及时行乐”的诗,正如杜秋娘在《金缕衣》中所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短暂、莫负青春好时光的自然反应。“及时行乐”(Carpe Diem)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赫里克(Robert Herrick)在著名的《摘花需及时》一诗中写道: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趁你有可能,快采摘含苞的玫瑰,时间老人总在飞跑;今天还在向你微笑的蓓蕾,明天就会死掉。”《仙后》(The Faerie Qveene)中的“玫瑰之歌”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快采摘玫瑰吧,趁青春尚在,趁时间不晚,把爱的玫瑰采摘”(Edmund Spenser,第二卷第七章,75节)。诗人们纷纷劝告女友莫负年华,及时行乐,以免“时间枯萎了青春的娇妍,时间摧残了美人的眉黛”。[1]
较之同类诗作,《致他娇羞的女友》老调新弹,以其完美的三段式结构、生动的意象、深邃的哲思和优美的音韵,散发出一种迤逦奔放而又庄重古典之美,让人倍感清新而独具魅力。
一、完美的三段论
自古希腊以来,修辞术(或论辩术)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说服”,而进行“说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逻辑形式就是“三段式”。阿里斯托芬在喜剧《蛙》中借埃斯库罗斯之口称:“教训孩子的是教师,教训成人的则是诗人。”[2]那么,《致他娇羞的女友》是如何教训成人女友及时享受青春的呢?
《致他娇羞的女友》共46行,按其内在结构分为三部分,可称为完美的三段论(flawless syllogism):大前提—小前提—结论。1-20行:省略了If的虚拟条件句倒装,引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大前提:
Had we but world enough and time,
This coyness, Lady,were no crime...
“如果我们的世界大,时间多,
小姐,这羞怯,就算不了罪过”。
(因为,)“你的美貌确实值得我千百年等待,我用二百年……因为你也的确衬得起这气派”。第21-32行以but开头,笔锋一转,呈现出大前提下的小前提:事实上我们不会永生,
But at my back I always hear
Time’s winged chariot hurrying near;
“我总听到,在我的背后,时间的飞轮急促的逼近”,我对你的爱将随着我生命的终止而消失。
因此,第33-46行导出结论:因为我们不能永生,所以不能等待,应该及时行乐。
Now therefore,while the useful hue
Sits on thy skin like morning dew,
And while thy willing soul transpires
At every pore with instant fires,
Now let us sport us while we may,
...
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 and all
Our sweetness up into one ball.
...
《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以三段论式结构全篇,以一个个意象贯穿全诗,向爱人严密论证了时间无情,韶华易逝,矫情不可多,行乐应及时。诗人说,与其“让时间把我们吞噬,不如我们形成一体,凝成最具力量的圆球,撞开岁月的铁门”,超越死亡,终成永恒。
二、诗歌中的永恒
“永恒”(eternity)一词画龙点睛,构成了全诗的“诗眼”。借助奇想妙喻(conceit,王佐良先生语),玄学派诗人马维尔极尽扩张之能事,引经据典展开对时空的审美想象,由一连串的意象贯穿全诗,表示出深邃的哲思。
古罗马文论家贺拉斯认为“意象是诗歌表现的心”。[3]近代诗人认为,唯有生动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才是诗歌存在的方式,而意象是诗歌美感的触发点。
(一)复现创世初之永恒。追求永恒的东西乃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永恒只能存在于时间之外,凡是在时间之内的都是暂时的。有始有终的时间是直线时间,与无始无终的时间相对,而后者则是无限和永恒。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在描述造物主的创世时指出:“制造一个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于是他在整饬天宇的时候,为那留止于一的永恒造了依数运行的永恒影像,这个影像我们称之为时间。”[4](P288)简言之,柏拉图把时间看做是“永恒之运动的形象”。他认为,时间的出现伴随着“天”,即与开始创造宇宙一起出现,宇宙终结时它也结束。宗教是从上帝与不朽这两种形式里面去追求永恒。圣经创世纪1:14-18中,神说:“天空要有光体来作记号,分昼夜,定节令,算日子,计年历;并要发光,照耀全地。”神就造了两个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了众星。神把日、月、星辰罗布天空,普照大地,管理昼夜,分别明暗。这样,宇宙就按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运动,既向前作直线运动,又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时间虽在创世时就已开始,但伊甸园里没有时间,上帝是没有变化的,也没有任何转变的阴影。《致他娇羞的女友》开篇就把情人间的爱恋置于宇宙洪荒的亘古中,重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之伊甸园时光。“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讨论;你也大可以拒绝我,在恒河边上慢悠悠散步,捡拾珠宝,我呢,我可以在亨柏之畔望潮哀叹”。女友像女神一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气派,只有伊甸园中的女神才衬得起。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形容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始于洪水前十年”(“Love you ten years before the flood”),“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你的眼睛,凝视你的额眉;用二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其余部分要用三万个春冬。每一部分至少要一个时代,最后一个时代才打开你的胸怀”。但是,始祖犯罪(sin)开始了尘世的时间。作为亚当夏娃的后裔,娇羞的女友存在于尘世的直线时间之中,即使她可以像旧约圣经里与神交好的人物一样,悠然散步活到千年,但直线的时间如风似电,万物都逃脱不了它如镰刀一样的割刈。 (二)享受现世,超越永恒。“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女友会变老,会死亡,“在她大理石做成的寝宫(坟墓)里”,“蛆虫们将要染指于她长期保存的贞操,她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诗人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诗人把时间被喻为“插着翅膀的战车”,比喻为会咀嚼的动物,用突降的修辞手法,引入“尘埃”、“蛆虫”、“坟墓”等腐亡意象,与第一部分中美好的意象如“恒河”、“宝石”、“植物般的爱情”、“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形成鲜明对比,劝诫女友与其“受时间慢慢吞吞的咀嚼”,不如“把我们的时间一口吞掉”,及时行乐。“甜蜜的爱情揉成一个球”,作者还把爱情比喻为一种几何图形,通过展示时间飞逝的画面,形成令人震撼的张力;通过圆形几何图式的完满意寓,预示爱情的美满,造成形式与意味的同感。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生活主题之一,而且在诗中人看来也是反抗死亡的永恒手段。与一般的歌颂青春激情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及时行乐”的诗不同,这首诗中,诗人引入“沙漠”、“石棺”、“蛆虫”、“灰尘”等众多腐亡意象,直面死亡。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旺盛的情欲之火”(instant fires),“一对发情的飞鹰”(amorous birds of prey),把我们的时光一口吞(at once our time devour),等等,取喻独特,运思精巧,对抗“死亡来攫取我们应得的愉悦”(tear our pleasure ) 。作者似乎在表达真正的爱情不仅浪漫、幸福,而且可以超越死亡,像宇宙一样永恒。
(三)爱情是短暂的,死亡是永恒的。有批评者提出,《致他娇羞的女友》实际上根本不是劝爱诗,而是表现孤独情感的东西:它讲诉,但是不追求,而它所讲诉的并不令人欢欣鼓舞[5]。诚然,诗歌的第一部分(大前提)中,“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诗中人虽然声称因为女友的气派,可以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二百年来膜拜”等,但口气傲然,有淡淡的戏谑和讽刺,尤其在第二部分(小前提)中,腐亡气息的意象层叠出现,“一片永恒沙漠,寥廓、无垠”,在那里,女友美貌不在,在“大理石的寝宫”里,“蛆虫们”染指女友的处女之身,与第一部分的美好意象与追求对比,充满了反讽。凯瑟琳·贝尔西指出,同其他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一样,这首诗也呈现为一个表演的文本。它既不直接同读者讲话,假装强烈感情自发流露,又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戏剧性独白。它是以演说的形势(三段论)呈现出来的,也可以说,它就是向情人发表的那个演说的排练或论点的整理。爱情模仿着死亡,共同舞起死亡之舞。时间的变动不居与永恒的死亡比较起来,也许是永恒的死亡更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正因为诗歌的说话者对时间采取了看似矛盾却又十分辩证的冷观态度,他就能得心应手地以夸张、戏谑的口吻调侃时间,好像他自身被时空维度隔离开,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6](屈薇)中世纪哲学家兼神学家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在其《忏悔录》中,曾发起“时间之问”,受到后世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时间之问的两个向度: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一个向度体现了上帝的预定,后一个向度体现了属人的自由、人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两个向度之间是有张力的,即上帝的绝对自由与人的相对自由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人类处于上帝设定的直线时间中,肉体会死,死亡的迫近使及时行乐更具有紧迫性,另一方面,选择肉体的快乐就等于抛弃了不朽,爱情等同于死亡,只有死亡才是永恒。正如杨周翰先生分析所言:“生是有限的,死是永恒的,永恒也就是死……对清教徒来说,永恒里才有真正的幸福。”[7]《致他的娇羞的女友》反映了诗人既反对又遵循的禁欲主义和它还尚未能承认的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诗作形式完整,段落匀称,优美的旋律如歌如乐,“八音节的双行体很轻松地再现了词语的秩序和言语的节奏,产生了无法阻挡的平稳和紧张的结合”,时间的手掌尽管残酷,然而对诗人来说,诗歌更是战胜时间的有效途径,因为诗歌可以传世,能够超越时间而不朽。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十四行诗第18首)。这不是文人的自负,而是马维尔的永恒。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9:75.
[2]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3.
[4]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转引自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现代哲学》[J]2005(03):98-106.
[5]Barbara Everett
关键词: 安德鲁·马维尔 《致他娇羞的女友》 意象 永恒
《致他娇羞的女友》是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的一首劝人“及时行乐”的诗,正如杜秋娘在《金缕衣》中所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短暂、莫负青春好时光的自然反应。“及时行乐”(Carpe Diem)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赫里克(Robert Herrick)在著名的《摘花需及时》一诗中写道: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趁你有可能,快采摘含苞的玫瑰,时间老人总在飞跑;今天还在向你微笑的蓓蕾,明天就会死掉。”《仙后》(The Faerie Qveene)中的“玫瑰之歌”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快采摘玫瑰吧,趁青春尚在,趁时间不晚,把爱的玫瑰采摘”(Edmund Spenser,第二卷第七章,75节)。诗人们纷纷劝告女友莫负年华,及时行乐,以免“时间枯萎了青春的娇妍,时间摧残了美人的眉黛”。[1]
较之同类诗作,《致他娇羞的女友》老调新弹,以其完美的三段式结构、生动的意象、深邃的哲思和优美的音韵,散发出一种迤逦奔放而又庄重古典之美,让人倍感清新而独具魅力。
一、完美的三段论
自古希腊以来,修辞术(或论辩术)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说服”,而进行“说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逻辑形式就是“三段式”。阿里斯托芬在喜剧《蛙》中借埃斯库罗斯之口称:“教训孩子的是教师,教训成人的则是诗人。”[2]那么,《致他娇羞的女友》是如何教训成人女友及时享受青春的呢?
《致他娇羞的女友》共46行,按其内在结构分为三部分,可称为完美的三段论(flawless syllogism):大前提—小前提—结论。1-20行:省略了If的虚拟条件句倒装,引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大前提:
Had we but world enough and time,
This coyness, Lady,were no crime...
“如果我们的世界大,时间多,
小姐,这羞怯,就算不了罪过”。
(因为,)“你的美貌确实值得我千百年等待,我用二百年……因为你也的确衬得起这气派”。第21-32行以but开头,笔锋一转,呈现出大前提下的小前提:事实上我们不会永生,
But at my back I always hear
Time’s winged chariot hurrying near;
“我总听到,在我的背后,时间的飞轮急促的逼近”,我对你的爱将随着我生命的终止而消失。
因此,第33-46行导出结论:因为我们不能永生,所以不能等待,应该及时行乐。
Now therefore,while the useful hue
Sits on thy skin like morning dew,
And while thy willing soul transpires
At every pore with instant fires,
Now let us sport us while we may,
...
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 and all
Our sweetness up into one ball.
...
《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以三段论式结构全篇,以一个个意象贯穿全诗,向爱人严密论证了时间无情,韶华易逝,矫情不可多,行乐应及时。诗人说,与其“让时间把我们吞噬,不如我们形成一体,凝成最具力量的圆球,撞开岁月的铁门”,超越死亡,终成永恒。
二、诗歌中的永恒
“永恒”(eternity)一词画龙点睛,构成了全诗的“诗眼”。借助奇想妙喻(conceit,王佐良先生语),玄学派诗人马维尔极尽扩张之能事,引经据典展开对时空的审美想象,由一连串的意象贯穿全诗,表示出深邃的哲思。
古罗马文论家贺拉斯认为“意象是诗歌表现的心”。[3]近代诗人认为,唯有生动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才是诗歌存在的方式,而意象是诗歌美感的触发点。
(一)复现创世初之永恒。追求永恒的东西乃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永恒只能存在于时间之外,凡是在时间之内的都是暂时的。有始有终的时间是直线时间,与无始无终的时间相对,而后者则是无限和永恒。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在描述造物主的创世时指出:“制造一个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于是他在整饬天宇的时候,为那留止于一的永恒造了依数运行的永恒影像,这个影像我们称之为时间。”[4](P288)简言之,柏拉图把时间看做是“永恒之运动的形象”。他认为,时间的出现伴随着“天”,即与开始创造宇宙一起出现,宇宙终结时它也结束。宗教是从上帝与不朽这两种形式里面去追求永恒。圣经创世纪1:14-18中,神说:“天空要有光体来作记号,分昼夜,定节令,算日子,计年历;并要发光,照耀全地。”神就造了两个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了众星。神把日、月、星辰罗布天空,普照大地,管理昼夜,分别明暗。这样,宇宙就按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运动,既向前作直线运动,又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时间虽在创世时就已开始,但伊甸园里没有时间,上帝是没有变化的,也没有任何转变的阴影。《致他娇羞的女友》开篇就把情人间的爱恋置于宇宙洪荒的亘古中,重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之伊甸园时光。“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讨论;你也大可以拒绝我,在恒河边上慢悠悠散步,捡拾珠宝,我呢,我可以在亨柏之畔望潮哀叹”。女友像女神一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气派,只有伊甸园中的女神才衬得起。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形容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始于洪水前十年”(“Love you ten years before the flood”),“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你的眼睛,凝视你的额眉;用二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其余部分要用三万个春冬。每一部分至少要一个时代,最后一个时代才打开你的胸怀”。但是,始祖犯罪(sin)开始了尘世的时间。作为亚当夏娃的后裔,娇羞的女友存在于尘世的直线时间之中,即使她可以像旧约圣经里与神交好的人物一样,悠然散步活到千年,但直线的时间如风似电,万物都逃脱不了它如镰刀一样的割刈。 (二)享受现世,超越永恒。“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女友会变老,会死亡,“在她大理石做成的寝宫(坟墓)里”,“蛆虫们将要染指于她长期保存的贞操,她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诗人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诗人把时间被喻为“插着翅膀的战车”,比喻为会咀嚼的动物,用突降的修辞手法,引入“尘埃”、“蛆虫”、“坟墓”等腐亡意象,与第一部分中美好的意象如“恒河”、“宝石”、“植物般的爱情”、“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形成鲜明对比,劝诫女友与其“受时间慢慢吞吞的咀嚼”,不如“把我们的时间一口吞掉”,及时行乐。“甜蜜的爱情揉成一个球”,作者还把爱情比喻为一种几何图形,通过展示时间飞逝的画面,形成令人震撼的张力;通过圆形几何图式的完满意寓,预示爱情的美满,造成形式与意味的同感。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生活主题之一,而且在诗中人看来也是反抗死亡的永恒手段。与一般的歌颂青春激情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及时行乐”的诗不同,这首诗中,诗人引入“沙漠”、“石棺”、“蛆虫”、“灰尘”等众多腐亡意象,直面死亡。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旺盛的情欲之火”(instant fires),“一对发情的飞鹰”(amorous birds of prey),把我们的时光一口吞(at once our time devour),等等,取喻独特,运思精巧,对抗“死亡来攫取我们应得的愉悦”(tear our pleasure ) 。作者似乎在表达真正的爱情不仅浪漫、幸福,而且可以超越死亡,像宇宙一样永恒。
(三)爱情是短暂的,死亡是永恒的。有批评者提出,《致他娇羞的女友》实际上根本不是劝爱诗,而是表现孤独情感的东西:它讲诉,但是不追求,而它所讲诉的并不令人欢欣鼓舞[5]。诚然,诗歌的第一部分(大前提)中,“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诗中人虽然声称因为女友的气派,可以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二百年来膜拜”等,但口气傲然,有淡淡的戏谑和讽刺,尤其在第二部分(小前提)中,腐亡气息的意象层叠出现,“一片永恒沙漠,寥廓、无垠”,在那里,女友美貌不在,在“大理石的寝宫”里,“蛆虫们”染指女友的处女之身,与第一部分的美好意象与追求对比,充满了反讽。凯瑟琳·贝尔西指出,同其他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一样,这首诗也呈现为一个表演的文本。它既不直接同读者讲话,假装强烈感情自发流露,又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戏剧性独白。它是以演说的形势(三段论)呈现出来的,也可以说,它就是向情人发表的那个演说的排练或论点的整理。爱情模仿着死亡,共同舞起死亡之舞。时间的变动不居与永恒的死亡比较起来,也许是永恒的死亡更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正因为诗歌的说话者对时间采取了看似矛盾却又十分辩证的冷观态度,他就能得心应手地以夸张、戏谑的口吻调侃时间,好像他自身被时空维度隔离开,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6](屈薇)中世纪哲学家兼神学家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在其《忏悔录》中,曾发起“时间之问”,受到后世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时间之问的两个向度: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一个向度体现了上帝的预定,后一个向度体现了属人的自由、人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两个向度之间是有张力的,即上帝的绝对自由与人的相对自由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人类处于上帝设定的直线时间中,肉体会死,死亡的迫近使及时行乐更具有紧迫性,另一方面,选择肉体的快乐就等于抛弃了不朽,爱情等同于死亡,只有死亡才是永恒。正如杨周翰先生分析所言:“生是有限的,死是永恒的,永恒也就是死……对清教徒来说,永恒里才有真正的幸福。”[7]《致他的娇羞的女友》反映了诗人既反对又遵循的禁欲主义和它还尚未能承认的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诗作形式完整,段落匀称,优美的旋律如歌如乐,“八音节的双行体很轻松地再现了词语的秩序和言语的节奏,产生了无法阻挡的平稳和紧张的结合”,时间的手掌尽管残酷,然而对诗人来说,诗歌更是战胜时间的有效途径,因为诗歌可以传世,能够超越时间而不朽。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十四行诗第18首)。这不是文人的自负,而是马维尔的永恒。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9:75.
[2]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3.
[4]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转引自张荣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现代哲学》[J]2005(03):98-106.
[5]Barbara Ever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