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美育思想浅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代表,他的思想上承孔子而又有明显的发展。在美育思想上,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美感基础,并且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体现了充实之美的特性,并且提出了美育的方法。
   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美感。在孟子看来,人的味觉既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味道,听觉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视觉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这说明人类的生理感官的反应能力是相同的,而人的美感正是在人类这些生理感官(舌、耳、眼)所共同具有的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理感官正常的人来说,这些感觉都是有共同性的。美感与人类的生理感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人类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孟子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对于单个人或群体来说,讲究的是“善”。《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的他对齐宣王论述欣赏音乐和观看田猎的一段话就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善统一的观点。孟子说,如果齐王是一位暴君,不但不能与民同乐,而且残害百姓,那么百姓听到敲鼓之声,看到仪仗队的羽旄之美,就会哭丧着脸来控诉齐王的罪恶。这时,老百姓对齐王的钟鼓、羽旄就不能产生美感。相反,如果齐王是一位爱民的君主,不但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并能与民同乐,那么,齐王的乐队和仪仗队仍然是原来的,而百姓听到钟鼓之声和看到羽旄之美时,就会喜笑颜开,共同祝愿齐王健康。孟子这段描述,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善统一观,在他看来,如果美离开善,甚至违背了善,美也就不成其为美了。
   关于美育的方法,孟子认为也是建立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上的。
   首先,要知言养气。他说:“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氣。”(《公孙丑》)所谓“知言”,是指“言辞”,知言的目的在于辨析语言的美丑。美德者不仅要有心灵美、行为美,亦应有语言美的品性。所谓“养气”,是指道德修养与性格铸造,“浩然之气”,孟子的解析是形象化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知言”偏于文化修养,“养气”偏于性格铸造,是“践行”的重要途径。“知言”与“养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的精神升华到“仁”与“乐”的境界。
   其次,要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诗言志抒情,诗是作者审美体验和感情的表现。朱自清释“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诗之志”的方法,目的是为了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离不开对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孟子“以意逆志”之法,目的是使欣赏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联系起来,在情思共鸣的条件下,实现审美教育的任务。
   第三,要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审美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对创造审美文化的“人”与“世”都应作客观的分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内在的联系。前者偏于心理体验与情感共鸣,后者偏于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只有将二法有机地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欣赏艺术品。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这里仅仅是对于他的作品中体现的审美思想进行了整理。其实,孟子的审美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存在的价值,尤其在教育方面,美育的实施也是可以大受启发的。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典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读懂,对古代诗词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那么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反复诵读,注重积累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需要学生充分涵泳、诵读。诵读中明音调的高下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将这些留白之处进行补白,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种常见的补白方法。   一、补白省略号,激活文本品韵味   省略号往往起到给人留下无尽想象空间的作用。让学生补白文中省略号的内容,往往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穷人》这篇小说中有许多省略号,既真实刻画出了主人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   一、积累词汇   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
期刊
一、思辨性思维概念界定及意义   思辨性思维要求学生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保持独立性、理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经典。从现象表层找背后原理,养成推理的习惯,完善自己的思维链条。   在文学阅读中,同一篇作品,同一個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作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只有通过不
期刊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多元,各种思想的碰撞之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迎来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   (一)心理上过早闭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决定的往往是父母和老师,或者其他长者。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陷入困境,产生焦躁情绪;或在高压之下,产生逆反心理。   (二)迷失自我。这类学生对现实中的各
期刊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学习任务群出现于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直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辨性阅读”或可成为打开阅读教学新局面的突破口。   一、思辨性阅读的内涵   “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性阅读”即批判地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活跃思考,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求异、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改,题目也需如此。   一、从材料的核心词入手   让核心词镶嵌在题目中是修改一般材料作文题目的便捷之法。一个作文题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符合题意,而不是一味地求新求齐,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为了不想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放弃了运用原材料中的核心词,而导致自己出现审题的错误。而实际在考试中,运用核心词嵌入的方法则是命制题目的最简洁、最准确的方法,修改题目,同样如此。   案例1:关于智能写
期刊
文言文教学包含“文”和“言”的教学,下面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谈谈文言文的“言”的教学。   第一步,确定重点字。找出本文的重点字,要求学生用红笔在原文中加着重号,比如《唐雎不辱使命》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
《醉翁亭记》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文中的“而”字更是一大亮点,在这里我将本课中涉及“而”字的内容摘录下来并做相应解释。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与“深秀”属并列关系,“而”表并列,可不译。   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溪很深,鱼很肥;泉水香,酒色清;两个“而”都表并列,不译。    ③“起坐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阶段性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教学方式上,逐渐增加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成功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问答式互动   提问和回答是当下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