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相继就“三农”问题出台了相关助农增收的好政策,农民的收入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当前,“三农”问题最突出的仍然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增收难呢?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红梅镇和湾龙乡及其下属13个村的乡村干部,农村种养殖大户近百人。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只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农民增收难题就能够破解。
调查中,我们对当前农民家庭收入进行了量化,以湾龙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例,去年人均收入4170元。其中种粮人均收入约2920元,占70%;利用农闲外出打工人均收入约420元,占10%;全乡出国劳务人均收入约200元,占5%;其余包括养猪、养鸡、养鸭、养鱼等收入约400元,占10%;种菜收入约占5%。由此可见,种粮收入仍占农民总收入的2/3还强,而传统的种地、养殖方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增收潜力不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增收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人多地少。以湾龙乡为例,全乡25000人,水旱田6.6万亩,人均2.6亩地。耕地资源有限是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
二是农民观念陈旧,满足现状,不愿创新,旱涝保收思想严重。在农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一块地父辈种啥,儿子辈基本还种啥,几十年不变。不求变化,但求旱涝保收,维持现状。一些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的懒惰思想作祟,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缺少龙头企业。目前,全乡乃至全市普遍缺少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转化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四是缺少资金。资金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只扶持有效的大项目,一些想致富而没有资金的人只能是望洋兴叹。
五是缺少科技。科技致富奔小康是正路,但没有科技,就好比瘸子走路缺拐一样。
当然,这些原因有政府方面的,也有农民本身的。增收慢、农民急、国家及各级政府更急。近年来,许多地方有过许多种增收尝试,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绩,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力配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破除农民的旧观念,走新型合作社的道路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破除传统思想,树立劳动致富光荣的思想。各级政府引导广大农民结合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把增收的主渠道从单一粮食这条道上扩大到粮、牧、特、劳等方面,着力调整农民收入结构,既巩固农民增收的基础,又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由政府引导,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光明街道业家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酸菜村,产品销往梅河口市当地及山城镇、海龙镇、辉南县等地,供不应求。当初也是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经营,产品质量好,但销路不好,村党支部了解后,把一家一户联合起来,成立酸菜协会。目前,加入协会的农户已有八十多家,产品形成规模,以质量取胜,增强了竞争能力,产品打开了销路,占领了市场。
二、大力发展企业
梅河口市提出“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纳、转化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收效很好。纵观全市财政收入排名前几名的红梅镇、曙光镇等无一不是在这方面抢占了先机,尝到了甜头。以红梅镇为例,几年前还是个外债累累的穷镇。近三四年,镇里发挥当地资源、地域优势,广招商,大招商,顺发肉鸡厂、红梅植物油厂、特色砖厂、家具厂、果仁厂等二十多户企业纷纷落户该镇,吸纳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年增收1200万元,增收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村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这是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当前仅湾龙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上万人,前几年转移了近两千人,但速度较慢,制约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各地应把劳务经济当作一项增收的捷径,想方设法培训农民,千方百计输出剩余劳动力。农民输出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了致富的本领。以湾龙乡为例,去年全乡输出到国外的人员上百人,以每人每年净收入6万元计算,增收600万元,增收潜力很大。建议政府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大力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农工产品成本调查队)
(責任编辑:祖大勇)
调查中,我们对当前农民家庭收入进行了量化,以湾龙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例,去年人均收入4170元。其中种粮人均收入约2920元,占70%;利用农闲外出打工人均收入约420元,占10%;全乡出国劳务人均收入约200元,占5%;其余包括养猪、养鸡、养鸭、养鱼等收入约400元,占10%;种菜收入约占5%。由此可见,种粮收入仍占农民总收入的2/3还强,而传统的种地、养殖方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增收潜力不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增收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人多地少。以湾龙乡为例,全乡25000人,水旱田6.6万亩,人均2.6亩地。耕地资源有限是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
二是农民观念陈旧,满足现状,不愿创新,旱涝保收思想严重。在农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一块地父辈种啥,儿子辈基本还种啥,几十年不变。不求变化,但求旱涝保收,维持现状。一些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的懒惰思想作祟,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缺少龙头企业。目前,全乡乃至全市普遍缺少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转化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四是缺少资金。资金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只扶持有效的大项目,一些想致富而没有资金的人只能是望洋兴叹。
五是缺少科技。科技致富奔小康是正路,但没有科技,就好比瘸子走路缺拐一样。
当然,这些原因有政府方面的,也有农民本身的。增收慢、农民急、国家及各级政府更急。近年来,许多地方有过许多种增收尝试,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绩,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力配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破除农民的旧观念,走新型合作社的道路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破除传统思想,树立劳动致富光荣的思想。各级政府引导广大农民结合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把增收的主渠道从单一粮食这条道上扩大到粮、牧、特、劳等方面,着力调整农民收入结构,既巩固农民增收的基础,又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由政府引导,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光明街道业家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酸菜村,产品销往梅河口市当地及山城镇、海龙镇、辉南县等地,供不应求。当初也是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经营,产品质量好,但销路不好,村党支部了解后,把一家一户联合起来,成立酸菜协会。目前,加入协会的农户已有八十多家,产品形成规模,以质量取胜,增强了竞争能力,产品打开了销路,占领了市场。
二、大力发展企业
梅河口市提出“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纳、转化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收效很好。纵观全市财政收入排名前几名的红梅镇、曙光镇等无一不是在这方面抢占了先机,尝到了甜头。以红梅镇为例,几年前还是个外债累累的穷镇。近三四年,镇里发挥当地资源、地域优势,广招商,大招商,顺发肉鸡厂、红梅植物油厂、特色砖厂、家具厂、果仁厂等二十多户企业纷纷落户该镇,吸纳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年增收1200万元,增收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村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这是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当前仅湾龙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上万人,前几年转移了近两千人,但速度较慢,制约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各地应把劳务经济当作一项增收的捷径,想方设法培训农民,千方百计输出剩余劳动力。农民输出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了致富的本领。以湾龙乡为例,去年全乡输出到国外的人员上百人,以每人每年净收入6万元计算,增收600万元,增收潜力很大。建议政府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大力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农工产品成本调查队)
(責任编辑:祖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