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历史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y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27日的《纽约书评》网站上,刊载了德波拉·柯恩针对约书亚·B·弗里曼2018年新著——《庞然大物:工厂的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形成》的书评,题为《失落了的黑暗邪恶磨坊》。
  弗里曼的这本著作,以密歇根州的胭脂河工厂、前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城、中国的富士康等巨型工厂为主题,试图在集中生产与规模经济日渐式微的今天,追问“工厂”这一形式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工厂的出现,与三个相互关联的发展趋势有关:大型或贵重机器的出现,使得生产无法再在家中进行;专业的技术知识也超出了个体家庭所能掌握的范围;还有就是企业家想要直接监管工人——在此三者的综合影响之下,现代工厂由此诞生,而我们所熟悉的画面也由此浮现:疲惫的童工、严苛的工厂纪律、拥挤不堪的城市、高耸的烟囱、浓黑的烟雾……然而时人对工厂的反应却各有不同:托克维尔称其为“巨型宫殿”,狄更斯则将蒸汽机描述为“发狂的大象的头”。而在美国人的想象中,工厂与共和式社群是可以共存的。另一方面,弗里曼所讲述的全球工厂史,其核心就是福特制——它用互相可以换用的零件、持续运转的流水线和传送带,将工厂变成了巨大而标准统一的机器。在比较苏联与美国的工厂时,弗里曼注重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工厂里的社会关系都是层级制的,且经常饱含冲突;不论制度如何,管理人员都试图培育这样一种新型人格:节俭、现代且规规矩矩。而这样一种相似性,正是工业化的后果,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的背后,我们其实能看到“现代化”过程在不同地方的诸多类同。而弗里曼该书最能给人启示的章节,是关于美国和苏联巨型工厂在存在时长方面的差异的:到1940年代晚期,美国的巨型工厂即开始成为明日黄花,原因很简单——工厂越大,工人就越集中,工会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一旦有罢工发生,其对资方的威胁也就越大;而在社会主义东欧,巨型工厂则持续存在,因为它们不需要面对美国厂方需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工厂制度对于工作之性质的变迁而言,也有重大意義,比如,接受指令、按部就班、知识汇集、机械重复、离家工作等源自工厂的要素,早已走出厂门,并改变着工厂之外的工作形式。如今,随着数字经济和自动化的兴起,“何谓工作”已经变得无法轻易回答,弗里曼因此认为,我们正在目睹的,也就是大型工厂逐渐消亡的过程。
  但柯恩也认为,弗里曼在讲述工厂历史的时候,似乎过于强调美苏之间的相似性,以至于两者之间明显的不同,也被他漏掉了——比如,苏联工厂里有着社会主义信仰的模范工人的劳动热情、其“劳动竞赛”的机制等,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与工业化之间的某种紧张关系,而这显然是我们应该多加注意的。
其他文献
他者和弱者  在现代社会,动物可能是离人最近的“他者”和“弱者”。现代与远古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人类置身于广漠之中,人和动物们相比反而是非常弱小的。人处蛮荒,视野之内全是恐惧。人显得很无能、很渺小,笨手笨脚,面对动物会有自愧不如的感觉,鹰能高翔,兔子能飞奔,豹与虎迅猛而力大无穷。人类那时候没有更好的生产工具,缺少对付它们的办法。  上古时代是“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
期刊
在坦桑尼亚国名中,“坦”是指位于内陆的坦噶尼喀,“桑”则是指桑给巴尔岛。1964年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同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采用“一国两制”, 桑给巴尔拥有自主的政府和议会,有民选的总统。桑给巴尔由温古贾岛和奔巴岛及20多个附属小岛组成,游客一般去的是温古贾岛。温古贾岛是一座珊瑚岛,形成于700万年前。  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
期刊
上期回顾  漂流三人组在奔腾“歌唱”的塔里木河上没有食物,却又总在最难时遇到好心人。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他们却总在努力前行。  7月30日。凌晨大雨。没有雨具,每人找了只塑料袋套在头上,冻得直发抖。一只马鹿刚从胡杨林中露面,看到这三个身裹毯子、头套袋子的怪物,吓得一尥蹄子跑了!19世纪末瑞典探险队的斯文·赫定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捡回一条命后,恐怖之情多年不消:“这不是生物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
期刊
6月26日 星期三 晴  早餐后,从东京驱车一路沿东北道高速向仙台方向行进,下午两点前来到东北大学。上次到这里是七年前的冬天(2012年2月),法学部的阿南友亮教授接待我,在这里有过一次讲座。当时正是冬寒料峭,校园内白雪盈尺,只是拍了一张鲁迅塑像的照片,讲座完就开始旅游了。这次来,没有提前跟朋友打招呼,大学史料馆正值开放时间,就进去仔细看了一下。当年鲁迅在这所大学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只读了一年半
期刊
新近的《北京日报》刊载了葛剑雄的文章,就人文知识的普及问题发表了看法。  葛剑雄说,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的分支越来越细,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有接受普及的需要,就是高学历、高学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本专业以外的普及。所以社会不仅需要针对大众的普及,也需要甚至更需要针对小众的普及。下里巴人需要普及,阳春白雪也需
期刊
2018年8月2日的《香港书评》网站上,刊载了杰姆斯·贝西针对雪莉·特克尔2013年的著作——《重拾交谈:数码时代交谈的力量》的书评。  雪莉·特克尔是一位影响广泛、读者甚多的研究者,她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我们与技术之间的亲密感官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此前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她认为,我们正在研发的“社会性机器人”(它们是专门设计用来陪伴老人、孩子,甚至我们每个人的,比如疗养院里的“小海豹”),
期刊
新近的一期《決策》刊载了贺雪峰的文章,就乡村振兴如何服务“老人农业”发表了看法。  贺雪峰说,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战略分为3个阶段,时间节点分别是2020年、2035年、2050年。中国乡村振兴最重要节点是2035 年,从现在到 2035 年的近二十 年主要还是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或进行初步的乡村振兴,而非立即进行乡村振兴的部署。从现在到 2035年应当是
期刊
2018年8月20日的“对话”网站上,刊载了简·腾格的文章,题为《青少年越来越不爱读书,这为什么值得注意?》,在文中,腾格对美国青少年在当下时代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评介。  众所周知,如今的年轻人,是与智能手机一起长大的,其与书籍或电影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互动,也与此前的人们有着根本的不同。腾格及其合作者调取了1976年以来针对美国全国范围内一百多万青少年的调查资料,他们发现,在“如何打发空余时间”这
期刊
2018年8月20日《大西洋》月刊的网站上,刊载了J·克拉拉·陈的文章,题为《对金发的追求》,在文中,陈对美国人之于“金发”的迷恋进行了阐释。  陈指出,美国从媒体明星到政界要人,活跃着一大批“金发”——碧昂丝和特朗普,就是其中的代表。但美国人为什么对于“金发”有如此执念呢?诗人克劳蒂亚·朗肯和摄影家兼导演约翰·卢卡斯对于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对来自不同地区(纽约、伦敦、巴黎等)、
期刊
2018年9月8日的《洛杉矶书评》网站上,刊载了安德列·海尔斯顿的文章,题为《这是我们的时代:瓦坎达里的女性》,在文中,海尔斯顿对电影《黑豹》的“女性主义”做出了评论。  海尔斯顿指出,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人们既满怀期待,又满腹狐疑:故事的发生地是瓦坎达,这是一个虚构出来的非洲国家,它秘密发展,并免遭欧洲殖民者的侵袭。但一般公众(非黑人)会愿意去看来自漫画书里的一群非洲黑人吗?漫威、迪士尼和好莱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