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卫团元老口述:我的长征路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破最初的封锁线
  中央军委于1934年10月11日发布了由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署名的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刘辉山从中央军委取回命令交给了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红一军团从江西瑞金以西的宽田出发,其任务是作为红军的左前卫在前开路,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行进。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第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红军继续向西行进,准备渡过湘江到达湘西苏区根据地。蒋介石紧急调兵遣将,命白崇禧、刘湘、刘建绪沿湘江、桂黄公路一线设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红军消灭在此。
  同年11月29日至30日,10多架敌机对我阵地狂轰滥炸,在敌机的掩护和重炮的轰击下,敌军轮番冲击我阻击阵地,企图夺回渡口。但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控在红军手中,直至中央和军委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但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
  刘辉山回忆这次残酷的战斗时说:
  12月1日凌晨,在飞机对我阵地的狂轰滥炸和敌军的进攻下,红一军团险些全军覆灭。当时,军团指挥所在一个山坡上,林彪和聂荣臻得知中央纵队已开始渡江,在分析下一步行动方案时,警卫员突然发现敌人已迂回至指挥所后面,端着刺刀上来了。他马上报告林彪和聂荣臻。情况非常危急,林彪马上命令赶紧转移。聂荣臻一面组织部队赶紧撤收电台,向一个山隘口转移;一面命一部分同志准备就地抗击敌人。同时命令我(我当时任司令部警卫排长)赶紧去山坡下通知刘亚楼和政治部的同志紧急转移。我一面布置警卫排阻击敌人,掩护团部转移,一面往山下跑去传达命令。往山下跑时,突然脚上的草鞋吧嗒、吧嗒地快掉下来了,我顾不上吊在脚上的草鞋,跑下坡传达了聂荣臻的命令。转移到安全地方后一看,原来是往坡下跑时,一颗子弹把脚上的草鞋打穿了,竟没有伤着脚!50年后,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件事,他说:“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奇特的场面。”
  古远兴:我的长征路
  古远兴当时是随中央纵队踏上长征之路,这段经历他历历在目:
  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我们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的。在长征中我经历了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湘江,四渡赤水,过乌江,逼贵阳,渡过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路程。
  我那时回到了红军总政治部的通信班,我们不仅要保障首长的通信,还要负责总政治部的警卫任务。
1935 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大雪山。图/ FOTOE

  在长征出发前的动员中,领导没有多讲什么,只是讲要到外线去作战,所以谁也不知道这以后要走那么多的路。我那时候年龄又小,每天要跟着部队往前走,真是要把人走死,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随时面对和敌人的战斗。
  在长征途中的生活非常困难,没有盐吃,粮食也很少。再加上敌人的围堵,战斗打得都很激烈。
  长征考验着红军的生存,也考验着每个红军战士的意志。如果怕苦、怕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你就会在路上脱离红军,就会留在雪山上,也过不了草地,二万五千里你就走不下来。面对走与留、生与死,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我始终没有动摇过跟着红军往前走和坚定的必胜信念,最终我跟着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途中百姓找媒婆提亲
  在长征路上,红军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做好群众工作,要帮助老百姓干一些农活和家里的活。经过贵州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村庄,我记不清地名了,我们班住到一个农户家里,这个家里有一对夫妇和一个女儿,老汉40多岁,女儿也有20岁出头,他们家里比较富裕,房子很多,还有地。地里的活,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会雇人来干。不过,他们家的样子不像是地主老财,因为一是地主老财害怕红军,见了红军就跑;二是他们的地都是自己种,没有租出去。
  红军来了,也就帮他们家做些农活和家里的活计。我在家里干过农活,所以这家老汉看我干活是一把好手就想把我留下,让我给他当倒插门的女婿。在我们家乡倒插门的女婿是被别人看不起的。
  在生活上,他们家把我们这些红军照顾得很好,看我们缺少粮食就送粮给我们。那时候,可能是因为多年的战争,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这个村子里的年轻的男人很少,所以缺少劳动力。既然他们家的农活这么多,我们就给他们家多做些事情。我给他们家做的事情越多,老汉就越想把我留下。在我们就要离开的前几天,老汉还找来了媒婆向我提亲,我没有答应。
  我们走的那天,老汉和老婆婆还有闺女站在门口送我们,我看到闺女的眼睛红红的,看样子好像是哭过。老汉送给了我一双布鞋,里面的鞋垫还绣着花,我知道这是他闺女做的鞋,老汉还对我说:“打完仗还回来。”我感谢了老汉后就走了。
  头顶的轰炸与眼前的饥饿
  在长征路上面对的危险就是敌人地面上的前堵后追,还有天上的飞机轰炸。
  有一天,我们天刚亮就开始走,到了太阳偏西了,队伍才停下来准备吃午饭。我在路旁的沟里生火,准备煮东西吃。有位首长和他的警卫员正在路面上的一棵小树底下做饭。由于我经常给他送信,比较熟,有时我做饭的时候,他和他的警卫员也过来一起搭伙。
  这次他们做饭早,首长就叫我:“小鬼,你不要搞了,上来一起吃吧。”
  我说:“你们吃吧,我这里马上就好啦。首长你们可要小心敌人的飞机呀。”
  首长说:“不怕,你上来吧。”   他刚讲完话,我就看见敌人的飞机飞了过来,我就叫:“危险!危险!”这时敌人飞机上扔下的炸弹正好掉在他们吃饭的地方,爆炸了。我赶快上去救人,他们吃饭的地方被炸了一个大坑,三个人都被炸没了,真是太惨啊。刚才人还在那里,突然间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在长征途中,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缺粮食,没有东西吃。长征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公家饭,粮食紧张了,就把口粮分给每个人,在发口粮的时候,首长就讲:我们的粮食很紧张,要节省着吃。
  首长讲的没有错,开始还能发些炒米或炒面,这些粮食都是从地主老财那里搞来的。可是越往后粮食越困难。
  在长征前期,我准备了几条腊肉。那还是在贵州,当地的地主老财看红军来了都逃跑了,我从一个地主家的灶坑里捡了几条沾满炭灰的腊肉。这腊肉虽然脏了点,但它不会坏,可以放很长时间。我把腊肉简单地洗了一下,又晾晾,再用油纸包好,这样肉上面的油也能保存住。
  这点腊肉要是以前炒菜吃,三四顿就吃完了,这个时候我可舍不得吃,当个宝贝整天放在包里。有粮食吃的时候就不吃它,没有粮食或野菜也少的时候就少放一点,让汤里有点油水,饿得实在太厉害了就放点肥肉,这样油水大一点。有的时候,有首长或其他同志过来入我的伙,也要放点肉。
  我吃的时候,用小刀拉一点肉放在水里煮,然后再放进野菜,这样“肉汤”煮野菜要比清水煮野菜好吃得多,也能多喝两碗,也算是有了吃饱的感觉,但时间不长就又饿了。
  有的时候我的这个办法也会引来我熟悉的首长和他的警卫员,他们闻到肉味就要入伙。他们有粮食,我就用上一点肉,还有一些野菜和米煮上一锅比汤稠一点、比粥要稀一点的饭食,在当时这可是非常美的事情。那时,即便有首长入伙吃饭,我也是放一点肉,从不多放,这要是在苏区,他们早就说我小气了。可是现在,大伙能吃这样的饭还是很高兴的。
  越往后粮食就越少,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这时吃的东西主要靠自己去找,像野菜什么的,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会拿来吃。那时每天吃的也很少,因为行军的时候没时间做东西吃,饿了就吃一点炒熟的东西,再喝上一些水。如果没有什么吃的,就只能是光喝水和系紧腰带了。每天只有在宿营的时候,才能烧火煮饭,要是敌人追得紧,这顿饭也吃不上。
  长征路上造成我们伤亡的原因,一个是来自对敌的战斗,再有就是艰苦的生存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夏日翻雪山  行李不能扔
  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不化,风一吹还扬起层层的大雪片。山上空气稀薄,自然条件很差,但是为了要到懋功和四方面军会合,我们就必须要翻过这座雪山。
  我们是下午到达山下的,晚上在山底下宿营,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山上有妖魔鬼怪,上去后就下不来,要我们不要上去。我们30多个小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雪山。当时我们的衣着单薄,下面穿的是单裤,脚上穿的是草鞋。上雪山前,领导从向导那里了解到了雪山上的情况,在做动员的时候,要求大家做好御寒的准备,要把行李都带上。我有一块旧军毯,是国民党军队用的那种,没有整条的那么大,但比一半还要大一些,另外还有块油布和一个斗笠。
  早上我们吃过饭,上午10点左右到了雪山底下。这里的天气很怪,上午在山下,天气很热,在太阳下走路,走了一身的汗。有的人说:这么热的天气爬这么高的山,还让带这么多的东西,根本就用不上。于是他们就把行李给扔掉了,还有的人干脆把上衣也脱了,光着膀子开始上山。我的东西没有扔掉,领导让准备就肯定有他的道理吧。
  刚开始,雪没有多深,还算好走,但越到后来积雪越深,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很深的雪窝里。只要掉进去,就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爬出来。雪浅的地方,脚下又滑,走上三步就要退两步。雪山上除了冷,就是空气稀薄,人的胸口上就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上气来,走上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几口气。这时就听见几位老同志和老大姐在喊:“同志们不能停下来呀,要坚持往前走啊。”
  确实是,这个时候人停下来后就不想再走了,就想睡觉。在我周围就有人走不动了,蹲在那里,有人过去拽他,可是不管怎么拽,就是拽不起来。我还看见一位大姐在拉一个小同志,看样子他比我还小,大姐一边劝他往前走,一边拉着他走,可他就是蹲在那里不起来,也不讲话,只是摇着头。大姐没有办法,就把多余的一块布披在他身上。
  走到半山腰时,刮起了大风,扬起了大雪,鸡蛋般大的冰雹没头没脑地向我们打来,当时情景就好像天要塌下来。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一定要坚持住。就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大叫着,用手指着山顶上的红旗,这时我们才知道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了山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年龄大的同志和身体比较弱的同志过雪山非常吃力,有的同志早上还和我们一起吃早饭,一起爬雪山,到了晚上却看不见他们。那些在雪山下把行李扔了的同志,只穿着一件单衣,他们很难抵御山上的寒冷,有的人没有爬过来,他们永远留在了雪山上。
  下山好像比上山容易些,但是山的背面没有太阳,让人感到更加寒冷,我们没有棉衣,都穿着单衣。我那块毯子也披不住了,冻得直哆嗦,为了不被冻死,我们就往山下跑,但雪地上很滑,摔倒了就往山下滚。就这样我们连跑带滚地下了雪山。
  翻过夹金山后,我们占领了达维和懋功,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了师。
  过草地  煮皮带要多加点盐
  红军北上,是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就要绕过胡宗南等敌军固守在松潘与兰州一带的封锁线,为此我们要穿过松潘以西这片荒无人烟的草地。红军要通过这样荒凉、艰难的草地,蒋介石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以为红军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横跨草地,而我们却偏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主张南下,而中央坚决主张北上抗日。毛主席说:“不管草地有多大困难,我们必须走过去,这是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决定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北上抗日的路线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掉头南下,就是逃跑,就会断送革命。”毛主席亲自指挥我们过草地,并将开路的任务交给了林彪的一军团。我们出发前,据“通司”(向导)介绍,松潘西边的草地多有“蛮骑”(野牛之类的东西)出没,草地里经常浸水到膝盖,四周看不见人烟,连树木也没有。人要在里面走,没有向导是不行的,是走不出草地的。进入草地前,要准备充足的干粮、皮衣、皮靴等,否则人进去后不被冻死也会被饿死。因为草地里面没有人家,也没有林木,宿营时也无处搭棚,夜间寒冷还多雨露。   起初,我们有一点不相信,但是还是要做些准备,可是有什么可准备的呢?他说的穿的东西我们基本没有。粮食呢?由于当时粮食缺乏,也筹不到粮食,所以我们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不到一小缸子的小麦,而且就这点粮食也只给了3天。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准备。
  过草地时,原以为我们在水草地里,到处都是水,按说喝水是不成问题的,可是那里的水基本上是死水,是不能喝的。要想喝水就要找活水,这也是领导要求的。可谁也不知道哪里有活水,所以只要遇到活水,就尽量多装一点水,有的时候,实在找不到水,就只能站在雨地里,仰着头张开嘴喝雨水。
  草地里的野菜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能吃。有的同志为了大家能吃上安全的野菜,就冒着生命危险找来能叫得上名字的野菜,试着吃看看会不会中毒。他们在试吃中也碰到过有毒的,有的吃后呕吐,有的吃后头晕走不动路,但是他们还是找出了不少种能吃的野菜。可是人这么多,附近草地里有限的那几种野菜也有采光的时候。
  自进入草地以来,我们就天天都遇着雨。有时雨还不小,有雨具的人身上好一点,可是有雨具的人不多,没有雨具的全身都湿透了。我有个斗笠,是从苏区出来的时候带来的,长征一路走过来,雨下得小就戴上它,雨大了再披上我那块不大的油布。
  雨天在草地里行军,路滑得让人走不了几步就摔倒。我在进草地前找了一根棍子,一是防止摔跤,再有就是用来探路。虽然前面的部队为我们走出了一条路,但也要搞清楚周围草地的情况。这棍子还有一个用处,晚上宿营的时候,如果没有棚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树枝,我就把这根棍子插在草地里,上面再横着绑一个小木棍,然后再把油布蒙在上面,把油布下面斜着拉紧,再找点东西压着。人在里面躺是躺不下,但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雨下大了,下面也都是水,坐也就不行了,只好戴着斗笠,披着油布,拄着棍子站在夜里的风雨中。困了就把头放在拄着棍子的手上打个盹儿,但是很快又会被夜里的风雨冻醒。没有办法,站在寒冷的雨夜里只能盼着太阳早一点出来。
1936 年, 红一、二、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在甘肃正宁县宫合镇合影。 图/ 东方IC

  我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着,也有的同志被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夺去了生命。
  在第三天的行军路上,我看见路旁有个路牌,上面写着“分水岭”,是先头部队留下给我们指路用的。发给我3天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光吃野菜,人没有力气走路。后来的几天,一点儿粮食都没有了,这时有人开始煮皮带吃。我是把皮带和野菜一起煮着吃。
  煮的时候,里面的盐巴比平时多放一点,这样在行军的时候就会有一点力气,能跟得上,不会掉队。如果连柴火都找不到,为了充饥只有拿草地里拔出的野菜往嘴里填。
  在第六天的下午,我们终于看到前面远处冒起了烟,草地渐渐地消失了,有了土路和小山。又走了很远后,看见了远处的矮房子。
  到了班佑,看到了一片“牛房”。长征以来,这一路上我们住过砖墙、石墙、泥墙的房子,也住过苗族的茅屋,还住过云南石板盖的房屋,现在住的是用牛屎筑墙的房屋。我们经历了6天的风餐露宿,这个时候住进了房子里,才真正感到了房子的作用和好处。
  在这块草地里走了6天,我们每天大约走70多里路。在这6天里,前方看不到头,后面有敌人追,四周生存环境恶劣,完全就是靠着坚定的意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终走出了草地,胜利地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会师,在延安建立了根据地。
  1935年7月,在长征路上,我在张福芝同志介绍下,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福芝找我谈话的时候是一天的傍晚,天有点黑。他刚开始讲的什么我也没有听清楚,只听见“愿意不愿意”。我问他:“愿意什么?”他说:“你不要紧张,我是要介绍你加入共产党。”
  在整个的长征途中,我始终没有动摇过跟着红军往前走的信念,就这样坚定地跟着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摘编自《戍卫一生——我们的红色警卫生涯》当代中国出版社,有删节)
其他文献
站在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扎祖,刷油漆的动作仿佛是在跳舞,摄于法国巴黎,是马克·吕布的成名作,1953 年。马克·吕布。图/ 第一财经日报/ 东方IC  马克·吕布(Marc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二战”期间曾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之后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并从事过工程师工作,1951年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1
期刊
西德尼·甘博在中国。  在100多年前,原本庞大的照相机变得小巧,方便的赛璐璐胶片开始应用,普通人也能玩摄影了。  那时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就有不少业余的摄影者。美国人西德尼·甘博就是其中之一。其他摄影者,大多只关心建筑或者植物,但西德尼·甘博却在前后25年里,先后四次访华,走遍了十几个省份和无数的城镇村落,用4654张照片,记录下那个变革中的中国。  在杭州,摄影爱好者们有个约定  13岁那年,西
期刊
/话题/华夏传统复姓有轩辕、诸葛、司马、上官、夏侯、欧阳、公孙、令狐、司徒、西门、慕容、东门、南门、年爱、第五、宰父、公西、子车、段干、阳佟、墨哈、况后、有琴、宗政、闻人、太叔、巫马、乐正、尉迟、拓拔……你还知道哪些?欢迎补充。  史叔: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有许多种呈现方式。其中衍变至今的“复姓”,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为此,史叔在微博上发布了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此微博一出,吸引
期刊
古罗马壁画:富裕的罗马贵妇人。她们奴仆成群,拥有华丽的房子,她们的时间大多花在装扮美容、挑选衣服和娱乐上。 图/文化传播/FOTOE  中国人所尽知的人口学家是马寅初,新中国成立后,是他最早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但是没被采纳,这造成一段时期内的人口爆炸性增长。在民间,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否是马寅初最早提出计划生育,仍待考证。事实上,计划生育也并不是马寅初自创的观点,他的理论来自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期刊
在1942年2月8日,珍珠港事件2个月后,因日本侵华而陷入解散的燕京大学临时校董会在重庆召开,一致决议在后方复校,并推举梅贻宝(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弟)为复校筹备处主任。经历一番筹备,成都燕大正式复校,以月租2000元租用位于成都陕西街的华美女中和毗连的启华小学作为校舍,并推举梅贻宝为代理校长及代理教务长。  初到成都,一切都没有着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人都担心,燕大这块金字招牌,恐怕是保不住
期刊
尽管人们很少将“上厕所”作为话题来讨论,但是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如厕行为与食物和水一样不可缺少。一些马桶爱好者甚至认为,并非文字造就了人类的文明,而是马桶,他们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遗址最原始的粪坑和污水处理系统”来证实人类的文明开化。  城市中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是古罗马人引以为傲的文明成就。到公元315年时,据说罗马城的公厕已经超过140个,古罗马人甚至在这里聚会、闲聊、洽谈生意。
期刊
中国于1981年12月11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首次托福考试,考生只有285人。如今,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参加托福考试。对很多人而言,托福和雅思已经成为和高考同等重要的考试,每年可以考几次,花费虽大,仍乐此不疲。  2014年度的诺贝尔奖有四位华裔科学家成为热门人选。其中1963年出生、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的张首晟,1971年出生、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杨培东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他们是
期刊
上回,我在南京一所高校讲座,排队签书时,有个男同学欲言又止、怯生生地问道,他家境清寒、出身低,为此困扰许久,觉得自卑,怎么办?我笑着说,你去翻翻我的《孔子随喜》,就看看勒口的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里,我写着——父工人,母工人,两人均未受学校教育。写这点,不是为了标榜“又红又专”,而是强调我的民间背景。我虽然出身寒微,没家学渊源,也没家世背景,可不识字的双亲以无言之教让我在台湾民间天生地养,汲取了怎
期刊
19世纪维也纳著名外科医生比尔罗特和他的同事、学生进行消化器官手术示范讲解。19世纪的维也纳和柏林是当时外科学世界前沿阵地和研究中心。图/FOTOE  动物,包括人在内,躯体是其生命的载体,是无比宝贵的;而人体中最宝贵的,常常都被认为是人的心脏。心脏常被称为“神圣的器官”,是有充分理由的。只要想一想人的那些最深切的感情:心痛(heartache)、心碎(heartbroken)、衷心(heartf
期刊
热么德的双子碉。法国探险家冰焰女士曾对其进行碳14检测,结果显示双子碉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穿梭在四川嘉绒藏区和岷江流域的藏羌寨子时,古朴粗犷、气势不凡的碉楼自然会映入人们的视野,令人惊叹。碉楼厚重的历史感会让人猜疑究竟有多少故事传说承载其中,同时也会感叹于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群体智慧。  碉楼之建  “木雅”是一个古老的名称,第一次出现是在 4 世纪。他们可能起源于羌,中国史籍上通常指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