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德育品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理应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切实组织好全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引导教师的师德成长与教学能力成长,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
  一名好校长就代表一所好学校,究其原因就在于好校长具有优秀的领导力,特别是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理性的思考与丰富的教育实践。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校长是如何认识德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的?如何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收获了哪些感悟?
  作为全国优秀小学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实践一直在全国享有盛誉。而这与全国教育哲学专家于伟教授作为校长是分不开的。于伟校长研究学校教育理论三十余年,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为此,我们请于伟教授对校长德育领导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张聪:于校长,您好!您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哲学专家,又出任东北师大附小校长。相比很多校长,您有着深刻的理论洞察与实践关怀。那么,在您看来,在东北师大附小的办学中,德育扮演什么角色?
  于伟:我认为德育在中小学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小学。德育在小学的核心任务是“育德”,就是让小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经常说“小学是为人的一生奠基”,这个“奠基”作用除了给学生以知识与文化,很重要的是为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将来作为公民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他们形成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处在核心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一名校长,领导学校的德育建设,需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东北师大附小创办于1948年,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逐渐形成了“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颗明珠,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2014年,基于对东北师大附小六十余年的丰厚积淀,我们提出了“率性教育”这个接中国地气的办学思想。“率性”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率性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来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率性教育”的核心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要“保护天性”,因为《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第二句就是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打破完美主义;第三就是要“培养社会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核心素养,使他们有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主观念、包容意识。
  东北师大附小是一个实验学校,如果我能在我的工作岗位上通过附小的改革实验,为附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格、文化基础,如果能做得比较好的话,就是我为中国基础教育做的一点贡献。我的任务不仅是实践,我还要反思,要研究。所以我现在关注的是教育哲学和附小的交叉点,最大的交叉点就是儿童哲学。基于师大附小的办学实践,我更加关注如何从儿童哲学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儿童,从儿童哲学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课程和教学。这方面海外许多学者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们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有一些但不充分,那么如何到一线到课堂里面用田野研究的方式、用课堂实录的方式看一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推理的、怎么思考的、怎么判断的,这是对小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学校“育德”的重要基础。为什么说儿童是哲学家?儿童对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今后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借鉴国内外小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小学德育工作应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不仅需要观念和精神上的引领,而且还需要制度和环境建设。东北师大附小建构了民主、自治、弹性的制度文化,积极推进现代小学教育治理结构,注重制度管理、自主管理。针对学校系统化变革的时代需求,近几年来学校从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独特而又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构建了开放、多元与个性化的环境文化,努力将师大附小打造成为学生学习、交往与互动的开放乐园。
  张聪:既然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理解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呢?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呢?
  于伟:我认为德育领导力主要是指一个校长怎样去指导、引导、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校长德育领导力应该是深厚的思想领导力,是政治家办教育的重要表现。校长要很好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等。
  其次,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有较强的研究领导力,要在教育观、儿童观的研究上下功夫,既要有本土情怀,又要有国际视野。一所学校,校长首先应清楚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次就是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德育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德育方法来实施德育。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必须要按照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千百年来所传承的优秀文化去做,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包括我们经常讲的国际视野、国际惯例,这里面都含有德育的内容,需要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再次,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有科学的战略实施力。德育工作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需要一个大德育加以统领,需要贯穿学校工作全局,尤其是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全员的育德观,全校师生、家长与全社会都要形成合力来做这件事情,这样育人效果才能更好些。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的方法尤其重要。在小学德育中需要说服,但是更需要其他方式,比如说通过活动、游戏,通过让学生到社区、到博物馆去参观、体验,这些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德育是润物无声的,就是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他就接受了你的影响,接受了你传递的价值观。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并非第一领导力。这是因为,如果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最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德育也要通过教学来实施,而不是要单独开展。所以我认为教学领导力应该是校长的第一领导力。我们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领导,但更应该将德育放在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来加以衡量。   张聪:在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校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您如何看待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衡量校长的德育领导力?
  于伟:应该说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在校长所有的领导力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来衡量呢?从我来说,第一就是看校长对德育是否重视,第二就是看校长对德育有没有研究,我觉得领导力的发挥离不开对德育有效性的研究,最后就是看看校长是不是求真务实的实施德育。这三条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在做德育工作时喜欢热闹,不关注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样的校长没有发挥好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东北师大附小为了彻底改变同步性教学的弊端,积极推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例如,我们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不断优化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借助开放、弹性、自主与多元的教学机制,采取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在学校课堂教学从共性化走向个性化、从整齐划一走向尊重差异、从教师讲授走向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引导学生关怀他人、关心集体、关爱学校、家庭和社会。
  张聪:有人认为,提升学校德育品质,校长的权威不可缺少。对此,您怎么看?
  于伟:我对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完全赞同,我认为“权威式”和“威权式”都不是十分恰当,叫“指导权威性”可能更好。其实,这里面会涉及到怎么看待权威,尤其是校长在德育领导方式上的权威。我认为这个权威不是仅仅来自于校长的身份,也不是来自于你作为校长的命令,而是来自于校长到底对德育有多少发言权,来自于校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小学德育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质是很复杂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例如,小学生如何实现由无律到他律,最后到自律,这样一个德行的形成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多少年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我认为一个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内在的选择、冲突最后形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过程,也不是一个机械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选择的过程。换句话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包含着知、情、意、行,包含着自我教育和他人影响如何互动结合的过程。而校长理应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理论研究,发挥自己的指导权威性,切实组织好全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引导教师的师德成长与教学能力成长,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
  张聪: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哲学研究专家,由您来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一定会有很多别具一格的教育探索与实践思考,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于伟: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值得与大家分享。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方式和发育特点,要很好地研究儿童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其次要很好地研究党在领导德育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德育思想、理念,不断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一些实验探索,我认为这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再次,就是要不断地研究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数字化时代,或称为“互联网 ”的时代,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地球村时代,外国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些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地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而说到底就是要努力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感到有趣、愿意接受、减少逆反心理。最后,我认为做好德育工作就是要打破完美主义、反对一刀切,少搞形式主义。要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求轰动效应,也不求所有学生在一夜之间都达到目标,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尤其是正确的看待和包容男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校长只有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关注到这些困惑,发现学生成长中的误区和拐点,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也正是校长在小学教育“育德”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丽
其他文献
底线伦理为当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学校道德教育长期受传统德育致力于追求道德高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最基本道德底线的培养这一基本诉求,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底线伦理提示我们,当底线不断被僭越时,恶就开始蔓延,善的普及需要重建,以维护底线伦理。我们要追求善抵制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底线伦理的终极向度。底线伦理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追求实际,远离好高骛远,拒绝笼统抽象
自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人类不同的文化、宗教等体系框架,也因此决定了德育核心内容的不同。在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基本是臣民教育,而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逐渐产生了系统的公民教育。两种教育,代表着两个时代。臣民教育中的“臣”字较大程度上与奴隶相通,即臣必须跪服于君,但在公民教育时期,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公民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真正主
有研究分析了道德认同和道德包容之间的关系。道德认同是以个人的道德面貌为中心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个机制为个人行为设定界限,并激发特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包容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上的“他者”或“他性”所持的一种包容态度。以往的研究强调,道德认同感越高,道德包容度也越高。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观察到,一个道德认同感较高的人,会不自觉地接受与之亲近的人,但可能会无法包容与之疏远的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偏见、种族差异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其更深层次的真相则在于学生与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因为在教材中,蕴藏着那些历史上曾经光耀世界的伟大心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涵括情感、态度在内的、道德层面的课程目标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充分利用包括理科教材在内的诸科教材以服务于德育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理科教材是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倘若我们不能对理科教材的德育价值实现路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谐师生关系更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把钥匙。为此,应该沐浴尊师重道的传统,坚守新时代的教育规章制度,融入人性化的沟通方式。注重民主平等,在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温馨通畅的彩虹之桥;增加情感投入,让日复一日单调汲取知识的过程,披上柔软的情感外衣。
《个人理财》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体现财商教育的三个理念:一是希望年幼的孩子学会区分作为民生必需品的“需要”和非民生必需品的“想要”之间的不同。二是养成消费习惯,规范消费行为。三是了解借钱和还钱对个人信用的影响,懂得信用的可贵。  财商,是指人们认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及驾驭和应用财富的能力,涉及储蓄和消费、信用和借贷、工作和收入、风险和保险、投资和财务决策等六个部分。理财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
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作为杭州市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体育、新闻中心的下城区,从省会中心城区这个特定优势出发,坚持“人才强教”“质量立教”“服务兴教”,坚持德育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主课堂建设,德育工作洋溢着生命气息,将学校打造成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德育理想:立足高远  生命之所以灿烂,是因为它千姿百态。为
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期同时出版了曾仲揆同志的两部著作——《高考文言文选文真题详解》、《高考文言文必考虚实词详解》。这是两部非常实用的指导高考复习的好书,值得向大家推荐。  《高考文言文选文真题详解》是1952—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汇编和详解,包含试题原文、标点、注释、译文、答案及试题分析等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注释、试题分析等几项。  本书对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选文进行详注,包括注音、释义、串
:近年来,主体德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市北区教育局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柴清林:在积极关注人的主体发展的今天,主体德育的提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思考的空间。它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是一
在落实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行动策略方面,新郑市围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的道德课堂理念,在全市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全市中小学大力推行“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使道德课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导学法”,顾名思义,主要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