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法”三步走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落实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行动策略方面,新郑市围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的道德课堂理念,在全市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全市中小学大力推行“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使道德课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导学法”,顾名思义,主要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导”和“学”。其核心是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把教学目标从单纯的掌握知识技能转变为三维发展上。
  那么,“导”和“学”如何联结才能使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靠教师的导学设计与相应的组织引导。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提纲(导学案)让学生初识教材;通过设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及其原理;通过组织演练、做题,合作交流,反思抽象,让学生通晓其中的规律;等等。最终使学生能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初识—认识—熟识“三段式”,或者说是预习—研讨—检测“三环扣”,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很好地落实道德课堂行动策略。
  一、初识(预习)
  “初识”是对新知的初步学习,目标是掌握新知的基础知识,打好第二阶段认知的基础。道德课堂“让教学回家”的理念在此环节落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好三种“导”。
  设计自学练习 设计自学练习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因此,练习题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基础性、浅易性、铺垫性。同时,设计后的练习题既要形式多样,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图示、表格、简答等形式,又要简明快捷,让学生动脑多,动手少,尽力做到耗时少、效率高。
  确保无语而导 教师课前设计的自学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及其他辅助读物,较顺畅地完成练习,根本不需要教师再说些什么,所以要求教师此刻必须确保教室“静悄悄”的局面,以使学生“静思高效”地完成预习作业。
  巡视、巡听、巡参与 在学生静静地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无语而导的行为可以是巡视,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完成练习的详细情况。在学生基本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同桌之间自行交流时,教师可以巡听,以倾听他们的交流内容,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参与某交流议题。通过“三巡”了解预习阶段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及其是否存在“相异构想”之类的认知阻碍等,从而确立研讨阶段的认知起点,并设计研讨之始的诱因。
  二、认识(研讨)
  此阶段是在预习任务完成之后接续展开的,主要实施道德课堂“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其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并真正理解“新知”内涵之“理”。按照系统论及结构原理的观点,研讨活动要集中针对新知的形成原理、构成特点及其逻辑关系来进行。
  研讨活动,一般要经历理性探究、反馈矫正、成果巩固、迁移延伸四个步骤。研讨活动必须经历的这四个步骤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是达到“真理解”认知高度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因而也是“导学法”课堂教学最关键的环节。预习阶段的学习活动也是为这个阶段的认知活动打基础,并服务于这一环节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导”呢?
  由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练习题”来实现有效连接的,所以研究活动的每一步都必须由教师精心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形成通往新知核心问题的训练体系。
  1.铺垫性质的训练,以作为研讨活动的起点
  2.探究性质的训练
  3.反馈矫正性质的训练
  4.成果巩固性质的训练
  5.迁移延伸的训练
  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把新知从原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来,在新的环境中加以应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对新知意义的认识升华了,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加以解读和运用,这就是迁移延伸。
  三、熟识(检测)
  学生对新知熟识的状况主要通过学生对新知运用的能力和水平来衡量。衡量的手段主要是对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测试。此环节重点落实道德课堂强调“反馈”和“评课”的策略。
  测试题一般课前已经拟好。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盖全,即覆盖此课之全部知识点;二是重理,即着重检测对重点知识的研讨成果及其规律的把握。
  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依据。如果被测试者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即为合格课,否则可视为不合格课。不过此阶段可根据学情而定。如果研讨阶段迁移延伸效果较佳,且时间较紧,就可以不再进行检测,或者在上练习课时进行检测训练。
  初识(预习)—认识(研讨)—熟识(检测)三段式(三环扣)的课堂教学,是“导学法”课堂教学的通用模式。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材特点,有所变化。比如政、史、地、生等学科,可以采取边预习、边研讨、边巩固记忆、边反馈检测的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但其基本形态仍是教师“导”学生“学”。这是道德课堂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理念。
  两年来,我们以推行“导学法”教学模式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2011—2012学年,我们在全市中小学举行了“导学法”课堂教学大赛,先后经过初赛、预赛、决赛等三个阶段,优选出了一批“精品”课在全市巡讲。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校际交流、道德课堂开放周、“我的理念·我的学校”校长演讲、业务主任“道德课堂建设汇报”等活动,促使道德课堂的种子在全市中小学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校长的理念、行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生态和走向,影响着两亿多名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影子校长”计划,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开展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真实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关切和生存状态。  在调研和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师”,是多个问题首选。89.86%的校长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4.54%的校长“最关心”教师的发展,66.
底线伦理为当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学校道德教育长期受传统德育致力于追求道德高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最基本道德底线的培养这一基本诉求,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底线伦理提示我们,当底线不断被僭越时,恶就开始蔓延,善的普及需要重建,以维护底线伦理。我们要追求善抵制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底线伦理的终极向度。底线伦理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追求实际,远离好高骛远,拒绝笼统抽象
自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人类不同的文化、宗教等体系框架,也因此决定了德育核心内容的不同。在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基本是臣民教育,而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逐渐产生了系统的公民教育。两种教育,代表着两个时代。臣民教育中的“臣”字较大程度上与奴隶相通,即臣必须跪服于君,但在公民教育时期,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公民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真正主
有研究分析了道德认同和道德包容之间的关系。道德认同是以个人的道德面貌为中心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个机制为个人行为设定界限,并激发特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包容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上的“他者”或“他性”所持的一种包容态度。以往的研究强调,道德认同感越高,道德包容度也越高。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观察到,一个道德认同感较高的人,会不自觉地接受与之亲近的人,但可能会无法包容与之疏远的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偏见、种族差异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其更深层次的真相则在于学生与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因为在教材中,蕴藏着那些历史上曾经光耀世界的伟大心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涵括情感、态度在内的、道德层面的课程目标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充分利用包括理科教材在内的诸科教材以服务于德育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理科教材是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倘若我们不能对理科教材的德育价值实现路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谐师生关系更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把钥匙。为此,应该沐浴尊师重道的传统,坚守新时代的教育规章制度,融入人性化的沟通方式。注重民主平等,在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温馨通畅的彩虹之桥;增加情感投入,让日复一日单调汲取知识的过程,披上柔软的情感外衣。
《个人理财》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体现财商教育的三个理念:一是希望年幼的孩子学会区分作为民生必需品的“需要”和非民生必需品的“想要”之间的不同。二是养成消费习惯,规范消费行为。三是了解借钱和还钱对个人信用的影响,懂得信用的可贵。  财商,是指人们认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及驾驭和应用财富的能力,涉及储蓄和消费、信用和借贷、工作和收入、风险和保险、投资和财务决策等六个部分。理财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
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作为杭州市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体育、新闻中心的下城区,从省会中心城区这个特定优势出发,坚持“人才强教”“质量立教”“服务兴教”,坚持德育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主课堂建设,德育工作洋溢着生命气息,将学校打造成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德育理想:立足高远  生命之所以灿烂,是因为它千姿百态。为
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期同时出版了曾仲揆同志的两部著作——《高考文言文选文真题详解》、《高考文言文必考虚实词详解》。这是两部非常实用的指导高考复习的好书,值得向大家推荐。  《高考文言文选文真题详解》是1952—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汇编和详解,包含试题原文、标点、注释、译文、答案及试题分析等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注释、试题分析等几项。  本书对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选文进行详注,包括注音、释义、串
:近年来,主体德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市北区教育局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柴清林:在积极关注人的主体发展的今天,主体德育的提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思考的空间。它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