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在规范化、资源化的教育下,可令儿童实现全面化发展。基于此,特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进行概述,指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9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前教育逐渐向艺术类教育层面转变,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是单一以说教式教育为主,而是通过多元化教育资源的导入,形成一个基于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氛圍,进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但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预期教学目标,此类教育环节上的脱节现象,可能令儿童本身产生知识束缚问题,不利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从问题本质出发建构多形式化教学体系,保证学前教育工作的开设可满足儿童发展特点,以此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
   在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开设艺术层面的教育,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文化素养层面的培养,保证儿童对艺术的感观具有一定的认知,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儿童自身对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从教育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工作的开设可有效为儿童提供一个艺术环境,通过艺术层面的教育,引导儿童逐步对自身的主观思维进行价值彰显,通过主观意识对世界形成一种感知力,进而提高儿童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创造能力。此外,儿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对外部的感知与理解,可有效增强自身的智力发育,特别是对于部分抽象事物进行解读时,儿童可通过主观思维的判断对事物进行多方面探讨,以此来提升儿童对事物是非的辨别能力。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工作本身属于社会文化与教育体系之间的过渡载体,通过文化与教学的融合,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文化氛围产生主观接受的态势,并且其主观意识将随着儿童不断成长而变得更为深厚,这就为后续艺术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导入提供了基础保障,进而为综合型、素养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的“强加性”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主要是通过教职人员对儿童现阶段的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结合儿童学习需求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界定出教育本身的功能价值。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儿童艺术教育所呈现出的强加性特点较为严重,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自身主观思想作为指导,强加在儿童的思维意识形态内。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大多数是以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行为为基础,未能以儿童本身为出发点,对各类教学内容进行确定,这就造成艺术教育无法为儿童现阶段学习需求提供技术保障,甚至将成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阻碍。如在对艺术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整个教学体系的建构脱离儿童现阶段的知识范畴以及实际生活,这就造成在知识渗透过程中,儿童无法对整个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理解,进而实现以某种灌输为主体的教学导向,无法真正发挥出艺术教育的本位价值。
   (二)课程教学中的“框架性”问题
   框架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方面,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开展中,仍旧以传统教育结构为基础,并未以艺术本身的文化价值以及素养价值为出发点。进而造成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仍旧以原有的成绩评价基准为主,即并未能针对整个艺术过程,实现针对化的教导,而是通过对艺术教育所具备的成果进行评价,来界定出儿童在当前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从我国现有的课堂教育形式来看,多数问题的产生都具备固定性的答案,当对某一类艺术教育内容呈现出不同看法时,就是并未能针对此类问题的产生设定出相应论点探讨的形式,这就造成儿童无法发挥出教学主体的地位,不利于儿童在学前阶段主观评判思维的养成。
   (三)课程教学中的“功利性”问题
   学前儿童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激发出儿童自身对学习的一种激情,然而,从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程度来讲,整个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这就造成儿童艺术教育本身的资源化逐渐向庸俗层面转变,即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并不是单纯以文化素养为出发点,而是以文化学科的成绩或者是特长来作为升学的重要标志,无法发挥出艺术教育的价值。甚至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本身具有较大的期望,将自身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造成大量艺术教育资源全部压在儿童身上,令儿童无法在孩童时期得到应有的放松,长此以往必然加大儿童的逆反心理。
   (四)课程教学中的“局限性”问题
   局限性问题的产生受传统教育文化、观念文化的影响较大。父母与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其自身行为对孩子自身主观思维影响程度较大,导致教师或者是家长在儿童的思维体系中呈现出一定的权威性,进而认为一个孩子听话即为优秀的认识,殊不知此类强加式的教导将对孩子自身的思维进行局限,令孩子在活动中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进而降低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应对策略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提高儿童的教育地位
   艺术教育通过知识资源的导入,为儿童提供一个教学导向,保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出自身思维中所存在的创造意识。为有效提高艺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开展的实效性,必须将儿童作为教学中心,通过对儿童在现阶段的学习行为以及自身发展特性进行解析,将艺术教育资源立足于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彰显载体之上,以提高儿童与实际教学工作之间的契合度。教师在课堂上则应摒弃原有的权威性角色,通过与儿童群体进行交互实现真正艺术层面上的交流,通过自身情感的代入对整个艺术教学知识点进行解析,并逐步引导儿童养成独立思考思维,令教育与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形成精准对接,进而提高儿童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将“感创交互”作为教学体系,优化艺术的教育效用
   感创交互主要是将儿童自身对艺术教育资源的感悟与自身主观思维的创造进行融合,以此来保证教育资源可精准地符合儿童个性化、创新化发展方向,为儿童自身艺术素養的拓展提供基础平台。第一,在教学体系建构过程中要以互动性为主,通过游戏增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能力,令儿童在真正实践活动中展现出其对艺术的追求特性。第二,在教学体系建构中应遵循创造性特点,摆脱原有的单一化知识传输的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儿童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避免权威性对儿童自身创造思维所造成的约束,以此来提高儿童知识体系的完善质量。如,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可按照活动类型,对儿童进行分组,并应考虑到儿童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身心特点,积极参与到活动群体中,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以此来提高实际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令儿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喜爱之情。
   (三)将“理实结合”作为教学导向,增强课程的艺术渗透
   儿童处在动手能力较强的重要阶段,其与艺术教育所追寻的自由性、创造性形成精准契合,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令儿童在行为表现过程中更加符合自身主观意识的引导,以此来逐步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设定,令儿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通过实践来认证自身所接受知识的正确性,进而令儿童对知识内容进行正确定位,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艺术素养。如,针对某一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必须结合理论知识开展相应的实践辅导,在对古诗词进行解读时,教师可创设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场景,令儿童深度解析古诗词的含义,进而对儿童形成规范化引导,提高实际教学效率。此外,在对教学导向设定过程中,必须正确界定出艺术教育在儿童思维体系中施行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确保各类知识可精准地挖掘出儿童自身的创造力,进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四)将“职专并存”作为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作为艺术教育开设的主体,其本身通过对某一类教学资源进行导入,并由自身对知识点的认知进行阐述,以保证知识内容与儿童学习需求之间形成一个自然过渡,不会令儿童接受某一类知识时产生的现象。为此,学校必须对教师本身的执教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之间的整合,为教师自身在艺术教育中的发展打牢扎实的基础。如,在不同院校中开展有关艺术教育的会议,通过承接艺术教育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分析出当前艺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本质化解读,制定相对应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以此为儿童艺术素养体系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这样便可有效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以自身为基础进行教育,而是通过情感以及人格魅力的注入,令整个艺术教育呈现出文化式、素养式的导向意义,保证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可全面渗透到儿童的艺术诉求中,建构专业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增加儿童的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必须以儿童成长特性、学习特性为中心,建构立体化教学环境,保证艺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真正体现出导向意义,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功利化”现象及其解决路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5).
  [2]李亚.浅析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9(16).
  [3]王娜.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整合教学实践模式探索[J].北方音乐,2019(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所提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对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英语教学任务中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英语教师应该通过阶段性的引导,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应将科技手段与实际课堂教学相融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与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科目。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头脑灵活性,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生活学习中。特结合女排精神分析阐述如何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养;女排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63-02  DOI:10.16657/j.cnki
摘 要: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做好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的创新思考,能够让地理知识以更为全面、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學习能力,实现初中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为基础,先对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进行讨论,然后提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信息化创新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体验法,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达到协调统一,进一步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有关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更多的观察思考,从而主动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体验法的特点,掌握其中的教学规律,让小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亲身体验的相互结合当中,进一步感受学科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体验法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即一些教师习惯于占据课堂的主导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来开展写作,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文章内容也较为空洞,致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比较低。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下水文来转变以上教学现状,因为下水文不仅能够通过教师写作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小学生写作的主体性,进而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力求
中国红色音乐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红色音乐研究是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须关注学术研究与政治的关系、红色音乐的传播及版本变迁、中国红色音乐学科建设、中国红色音人才培养,以及海外中国红色音乐研究等问题。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数据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名词,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动着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如何利用大数据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帮助,促进高中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成为英语教师深刻探究的课题。文章结合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大数据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英语写作;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种类越来越丰富,娱乐生活也日趋多样,导致小学生饮食不规律,沉迷电子产品,体质逐渐下降。近年来,小学体测的结果更令人震驚,小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故结合工作经验,先分析小学生身体出现健康状况的原因,再阐述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国音乐史学理论,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加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维建构".本体论维度,应强化一种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认识论维度,应扬弃现有认识标准,注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方法论维度,要形成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多元化音乐史学观念,运用"叙解融合"模式,重视"了解之同情,同情之了解";价值论维度,要突出"以史感化、以史鉴今、以史明智",关注中国人的审美需要、中国现实需要和中国音乐发展需要.
摘 要: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个人知识、认识、思想的输出,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处于起步阶段,常常会缺乏写作技巧、写作思维和写作积极性,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然而,当前教师对于习作的指导往往比较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难以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加大习作指导力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