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的《德米安》,讲述了一个叫辛克莱的少年在孩提时代伙伴德米安的帮助下寻找本心的故事。虽然这样粗略的概括尚不足以表达出这本书的曼妙与深奥,但过于学究式的分析探索似乎也与读这本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此,笔者想尝试用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来谈谈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由于笔者自身阅历有限,许多细节和故事的走向都无法完全理解,于是便在网上搜索一些前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去理解。有意思的是,一支音乐短片的解析就是完全依照《德米安》这本书而来。大多数人向来认为通俗流行音乐和《德米安》古典深沉的文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尝试去研究了这一支音乐短片,却得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信息。所以,这篇读后感会建立在这些信息上进一步阐述笔者的理解与感悟。但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所限,这些粗浅鄙陋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少幼稚乃至错误曲解原作的地方,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在常人的认知中,孩子是最無忧无虑的存在。他们不会也不太可能去思考一些我们成年人都难以回答的关于人性和精神本源的问题。但辛克莱,这个当时还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把世界划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家中平静安详的伊甸园,另一个则是外面充满着危险暴力和血腥的炼狱。在这两个平行世界中的人可以自由来往并随时变换身份。因一次被坏孩子勒索的经历,辛克莱把自己归结在了堕落与腐朽的世界。他在温馨的家中惴惴不安,终日惊恐。
按照常理来论,把辛克莱从这惶惶不可终日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的德米安,自然该属于善良纯洁的化身,但他在辛克莱心中却是魔鬼的伙伴。德米安出身单亲家庭,叛逆、乖戾、离经叛道,但对辛克莱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他是辛克莱彷徨时的人生导师,在每条岔路口给予辛克莱引导和帮助;但每当辛克莱走出迷惘时,他就会以一种十分自然的默契消失在对方的生活中,直到辛克莱再次有了麻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辛克莱,都曾有过彷徨无措的时候。一方面,人们都有着自己偏安一隅的小天地,但另一方面,人们有时也不得不展露着也许根本不愿展露的锋芒去面对外面的风刀霜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人也都是德米安,都曾一个人晃荡在孤寂里,在自己丝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温暖过某一个陌生人的寒夜,并此后再无交集。辛克莱和德米安两者之间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关系,是这本书的第一层含义。
在这本书中,有一样东西贯穿了始终。它不明显,但读者若是仔细留心,便会发现在每一个重大的转折发生之前它都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提及:辛克莱家门上方古旧的鸟型徽标。这个徽标在故事中是神也是恶魔Abraxas的象征。在此之前有三幅画是必须要了解的:《叛逆天使的堕落》《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和《伊卡洛斯的叹息》,前两幅画皆由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最后一幅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画家詹姆斯·赫伯特的作品。这三幅画展示了一个共同的中心人物——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人,他因为渴望飞翔而制作了一双蜡质的翅膀,但却因过于靠近太阳而融化坠落。在这本小说中,成熟就意味着是魔鬼。因为成熟之后,儿时的天真、单纯与稚嫩这种近乎圣洁的品格必然失去,而戴上假面具生活的人实则与在地狱中不见天日操纵人心的魔鬼无异。人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步步踏进“地狱”的过程。伊卡洛斯的坠落和叛逆天使的堕落都是暗指人们走进成熟之后变成了恶魔Abraxas,而人又无法抗拒成熟。成熟与童稚的对立,是《德米安》这部作品的第二层含义。
辛克莱在寄宿学校独自度过了一段堕落的时光之后,他在公园里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孩,辛克莱在内心中把她称为“碧翠丝”。碧翠丝是他堕落糜烂的生活中陡然射进的一道光芒,指引他去往自己内心真正想到达的地方。他开始与过往的那帮狐朋狗友断掉了联系,逐渐恢复了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日常。他也开始学习绘画,想画出一幅最美的肖像画送给他的碧翠丝。但当他终于画出一幅最满意的肖像画时,他发现画中女孩的脸竟是如此陌生。碧翠丝早已不是他当初在公园里遇到的女孩,他在自己心中无数次的加工修饰后,女孩已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张脸。这张脸像极了儿时的挚友——德米安。
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自己走出人生中所有的困境,而不再一味地需要德米安的协助与教导。而且他已有不同于腐化堕落的成熟,变成了自己所希望的阳光善良的样子。真正成熟,不是世俗眼光的条条框框所约束人成为的样子,也不是他人眼光中人所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是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真正的成熟与外界习以为常的成熟之间的区别,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三层含义。
人们彷徨的时候,又岂止少年时!也许每个人都不一定会碰到德米安那样指引人走出迷惘的人生导师,但就算有,人们也终有一天会成熟到不再需要他们。每个人内心中那个真正能够帮助自己走向成熟,告别迷惘的德米安,正是自己坚定的内心和无畏的勇气。
成长是自我体验之树的第一道裂缝,这棵树支撑着人们的童年。要成为自我,每个人最终都得毁去这棵树。人们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会痊愈,乃至于最终会被遗忘。不管是在《德米安》这本书中,还是在上文所提到的那一支音乐短片中,所表达的都是成长的迷惘疼痛和走出成长的时候,纵使历尽千帆、物是人非,但自己最后的回首和冰冷的叹息,终将穿越所有的悲伤痛苦,劫难谩骂,凝就成最美好的花样年华。
最后以书中一句话来结尾: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由于笔者自身阅历有限,许多细节和故事的走向都无法完全理解,于是便在网上搜索一些前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去理解。有意思的是,一支音乐短片的解析就是完全依照《德米安》这本书而来。大多数人向来认为通俗流行音乐和《德米安》古典深沉的文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尝试去研究了这一支音乐短片,却得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信息。所以,这篇读后感会建立在这些信息上进一步阐述笔者的理解与感悟。但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所限,这些粗浅鄙陋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少幼稚乃至错误曲解原作的地方,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在常人的认知中,孩子是最無忧无虑的存在。他们不会也不太可能去思考一些我们成年人都难以回答的关于人性和精神本源的问题。但辛克莱,这个当时还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把世界划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家中平静安详的伊甸园,另一个则是外面充满着危险暴力和血腥的炼狱。在这两个平行世界中的人可以自由来往并随时变换身份。因一次被坏孩子勒索的经历,辛克莱把自己归结在了堕落与腐朽的世界。他在温馨的家中惴惴不安,终日惊恐。
按照常理来论,把辛克莱从这惶惶不可终日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的德米安,自然该属于善良纯洁的化身,但他在辛克莱心中却是魔鬼的伙伴。德米安出身单亲家庭,叛逆、乖戾、离经叛道,但对辛克莱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他是辛克莱彷徨时的人生导师,在每条岔路口给予辛克莱引导和帮助;但每当辛克莱走出迷惘时,他就会以一种十分自然的默契消失在对方的生活中,直到辛克莱再次有了麻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辛克莱,都曾有过彷徨无措的时候。一方面,人们都有着自己偏安一隅的小天地,但另一方面,人们有时也不得不展露着也许根本不愿展露的锋芒去面对外面的风刀霜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人也都是德米安,都曾一个人晃荡在孤寂里,在自己丝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温暖过某一个陌生人的寒夜,并此后再无交集。辛克莱和德米安两者之间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关系,是这本书的第一层含义。
在这本书中,有一样东西贯穿了始终。它不明显,但读者若是仔细留心,便会发现在每一个重大的转折发生之前它都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提及:辛克莱家门上方古旧的鸟型徽标。这个徽标在故事中是神也是恶魔Abraxas的象征。在此之前有三幅画是必须要了解的:《叛逆天使的堕落》《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和《伊卡洛斯的叹息》,前两幅画皆由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最后一幅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画家詹姆斯·赫伯特的作品。这三幅画展示了一个共同的中心人物——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人,他因为渴望飞翔而制作了一双蜡质的翅膀,但却因过于靠近太阳而融化坠落。在这本小说中,成熟就意味着是魔鬼。因为成熟之后,儿时的天真、单纯与稚嫩这种近乎圣洁的品格必然失去,而戴上假面具生活的人实则与在地狱中不见天日操纵人心的魔鬼无异。人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步步踏进“地狱”的过程。伊卡洛斯的坠落和叛逆天使的堕落都是暗指人们走进成熟之后变成了恶魔Abraxas,而人又无法抗拒成熟。成熟与童稚的对立,是《德米安》这部作品的第二层含义。
辛克莱在寄宿学校独自度过了一段堕落的时光之后,他在公园里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孩,辛克莱在内心中把她称为“碧翠丝”。碧翠丝是他堕落糜烂的生活中陡然射进的一道光芒,指引他去往自己内心真正想到达的地方。他开始与过往的那帮狐朋狗友断掉了联系,逐渐恢复了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日常。他也开始学习绘画,想画出一幅最美的肖像画送给他的碧翠丝。但当他终于画出一幅最满意的肖像画时,他发现画中女孩的脸竟是如此陌生。碧翠丝早已不是他当初在公园里遇到的女孩,他在自己心中无数次的加工修饰后,女孩已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张脸。这张脸像极了儿时的挚友——德米安。
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自己走出人生中所有的困境,而不再一味地需要德米安的协助与教导。而且他已有不同于腐化堕落的成熟,变成了自己所希望的阳光善良的样子。真正成熟,不是世俗眼光的条条框框所约束人成为的样子,也不是他人眼光中人所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是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真正的成熟与外界习以为常的成熟之间的区别,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三层含义。
人们彷徨的时候,又岂止少年时!也许每个人都不一定会碰到德米安那样指引人走出迷惘的人生导师,但就算有,人们也终有一天会成熟到不再需要他们。每个人内心中那个真正能够帮助自己走向成熟,告别迷惘的德米安,正是自己坚定的内心和无畏的勇气。
成长是自我体验之树的第一道裂缝,这棵树支撑着人们的童年。要成为自我,每个人最终都得毁去这棵树。人们内在的核心脉络就寄身在这些无人知晓的经历中,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会痊愈,乃至于最终会被遗忘。不管是在《德米安》这本书中,还是在上文所提到的那一支音乐短片中,所表达的都是成长的迷惘疼痛和走出成长的时候,纵使历尽千帆、物是人非,但自己最后的回首和冰冷的叹息,终将穿越所有的悲伤痛苦,劫难谩骂,凝就成最美好的花样年华。
最后以书中一句话来结尾: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