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选拔性考试,合理设置试题的难度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个追求。政治主观题最能体现一份政治试题的难度,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关注。但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考中,师生对影响主观题试题难度的因素缺乏系统理性的分析,因而影响了教学和备考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13份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综合分析,从材料信息、问题设计、知识运用、能力层次等方面探寻影响政治主观题难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一、材料信息布雷设障,要炼就“火眼金睛”。
“兵者,诡道也”,作为试题重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命题者往往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信息的干扰度,信息的隐蔽度来影响试题的难度。因此,考生要善于炼就“火眼金睛”,扫雷排障,摸准信息,形成有效地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一个人只要还能笑,日子总是比较容易打发的。——古龙
一个人过于孤独并不好,它如同总是在人群中一样不明智。——享利·贝斯
1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影响获取信息的难度。材料信息呈现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材料向图、表、数据等多元化形式发展。13年的文字材料没有出现文言文、外语,避免了古今、中外语言差异带来的解读障碍。但有10份试卷采用了图类(曲线图、函数、图象、柱状图、饼分图)、表格类形式。图、表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文科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信息漏读、错读。材料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越高,试题的难度越大。如(2013·广东·37)(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图表题的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得满分不易。
2干扰信息量影响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材料中的干扰信息,主要有背景信息、过渡信息、与某一设问无关的信息、有意保留或设置的干扰信息。干扰信息量越多,与设问和材料的关系越密切,干扰就越大,增加考生剔除无关信息的思维难度,否则就会错当作有效信息,产生理解偏差,引起多答、误答、漏答。
3隐含信息量影响分析研究理解信息的难度。材料中间接或隐蔽反映设问所指的信息更多地存在于图表材料题和一材多用的试题中。它需要考生运用多向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方法建立设问与材料的联系,增加了考生的思维难度,提高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如(2013·山东·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该题难度在于对设问文学化语言的理解,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面对信息设置的障碍,考生要炼就火眼金睛。对各类形式材料的解读训练,尤其是图表数据形式,学生要做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掌握基本解读技能。一方面要明确各类材料的解读主要应具备的阅读、比较、判断、归纳、分析等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其解读方法,如阅读、辨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布谜团,要摸清谜底。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问题设计指向的明确程度、角度的新颖程度是影响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如战场上敌方有意释放的谜团。因此,要准确摸清谜底,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1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度指主观题问题设计中的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思维指向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即“问得明白”的程度。
知识指向,是指设问中对所要求的知识(大到模块,到小知识点)的限定;材料指向,指设问中要明确该设问要不要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结合到哪种程度。知识、材料指向明确清晰的程度影响考生能否准确确定所需知识、迅速找到所需材料以提高解题效率。主体指向是指行为主体的明确指出,明确主体有利于缩小知识和材料范围。思维指向,最主要的是必须明确设问是“是什么”型、“怎么样”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一般来说,类型不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后两种比前两种的难度大。如果设问指向范围大、含糊,或表达形式含蓄、隐蔽,考生将难于确定或误解所需知识、材料的范围,以致答偏或误答,加大答题难度。如(2013·江苏单科·34)(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该题的难度首先在于用生活化语言来设问,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其次是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要理性分析材料指向,同时还要紧密联系材料中的三句话,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确定知识指向,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2角度新颖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角度新颖度是指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切入点巧妙、新颖的程度。角度新颖,追求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效果,使试题免落俗套,不给猜题押宝者以可乘之机,增加了审题和表达的难度。二是尽量使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如(2013山东·30)(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试题从“科技发展对政治生活的意义”这个新的切入角度设计问题,并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具体信息总结,角度新颖别致,难度较大。
基于典型的高考真题,学生要在训练中学会精心审题,准确摸清谜底,理解命题意图,在此基础上精致作答,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三、知识运用要“精兵”,要厚积薄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治学科知识是高考政治重要的考核目标,考查知识的深广度、重要程度、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如战斗中的武器精良的程度影响试题的难度。
1考查知识的深广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因为文综高考卷,各科试题数量比较少,命题者都尽量在有限的卷面内增加试题的覆盖面,同时从发挥试题的选拔性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的角度来说,主观题又必须体现出对知识理解的一定的深度和综合程度,要求越高,难度就越大。如(2013·天津·1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设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作答,设问中“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的要求,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几课的知识,对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结合材料加以理论阐述的能力要求颇高。 2考查知识的重要程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试题选择考查非主干知识或者不是主要考点时,试题的难度就加大。
3考查知识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新课标版全国政治考试大纲有关“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提出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知识;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三是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显然,试题调用的知识来源越广,试题难度就越大。如(2013·广东·37)(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的文化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和课的知识,并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主建构: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和消费的环境。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自主建构知识的娴熟运用,难度较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有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一要精细准确地理解教材,做到点清、线通、面广。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要学会阅读和理解各类材料,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一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等),提高对重要报告的研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建构知识。三要在解题时尽可能地注意参考答案来源“多元化”,既要依据材料,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带着血,在每一河湾,每一灌木丛里。——茨维塔耶娃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费尔南多·佩索阿
四、能力层次有高低,要灵动思维。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多考生记牢了课本基础知识、审清了材料和设问,但在考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失误与失分,其实是源于自己的思维障碍。随着政治学科能力考核层次的提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也越高,试题的难度也越大。试题的能力层次主要表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探究性。
1试题的开放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形式有:①启发型试题,启发因人而异,且受启发的内容有层次的不同;②举例型试题,因人们阅历、知识储备不同,所举例子不同;③可选性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能找到理论依据或实践证明,关健在于能否自圆其说。开放性试题内容具有丰富性,问题的设置和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需发挥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因此该类试题具有较大的难度。如(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分别从材料、课本知识、当前政策中找建议,应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2试题的思辨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试题的思辨性的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试题的思辨性高,要求考生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知识真实性、精确性进行辩证审视,并提出新的见解,思维要有较高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因而把试题的难度推进到较高的层面。
如(2013·福建·39)(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题中观点有正确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关健是能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答题方法是正确的部分要给予肯定,说明对的理由,错误的地方除了指出来,还要加以改正。还有第(3)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时代内涵的合理性”。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但要辩证分析不同时代赋予勤俭节约精神不同内涵,分别体现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
3试题的探究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试题的探究性表现为考生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试题的探究性强,要求思维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注意答案的生成性,同时论证时的事理融合度要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加大。如(2013·新课标全国Ⅰ·39)(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有5句话,是按照“认识的差异性(争论的原因)、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争论对认识发展的作用”的逻辑层次逐步推进的,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对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能力提高的关健是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考生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走出简单化、八股式的答题套路的误区,根据试题的变化灵动思维,提升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材料信息布雷设障,要炼就“火眼金睛”。
“兵者,诡道也”,作为试题重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命题者往往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信息的干扰度,信息的隐蔽度来影响试题的难度。因此,考生要善于炼就“火眼金睛”,扫雷排障,摸准信息,形成有效地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一个人只要还能笑,日子总是比较容易打发的。——古龙
一个人过于孤独并不好,它如同总是在人群中一样不明智。——享利·贝斯
1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影响获取信息的难度。材料信息呈现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材料向图、表、数据等多元化形式发展。13年的文字材料没有出现文言文、外语,避免了古今、中外语言差异带来的解读障碍。但有10份试卷采用了图类(曲线图、函数、图象、柱状图、饼分图)、表格类形式。图、表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文科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信息漏读、错读。材料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越高,试题的难度越大。如(2013·广东·37)(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图表题的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得满分不易。
2干扰信息量影响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材料中的干扰信息,主要有背景信息、过渡信息、与某一设问无关的信息、有意保留或设置的干扰信息。干扰信息量越多,与设问和材料的关系越密切,干扰就越大,增加考生剔除无关信息的思维难度,否则就会错当作有效信息,产生理解偏差,引起多答、误答、漏答。
3隐含信息量影响分析研究理解信息的难度。材料中间接或隐蔽反映设问所指的信息更多地存在于图表材料题和一材多用的试题中。它需要考生运用多向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方法建立设问与材料的联系,增加了考生的思维难度,提高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如(2013·山东·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该题难度在于对设问文学化语言的理解,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面对信息设置的障碍,考生要炼就火眼金睛。对各类形式材料的解读训练,尤其是图表数据形式,学生要做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掌握基本解读技能。一方面要明确各类材料的解读主要应具备的阅读、比较、判断、归纳、分析等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其解读方法,如阅读、辨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布谜团,要摸清谜底。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问题设计指向的明确程度、角度的新颖程度是影响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如战场上敌方有意释放的谜团。因此,要准确摸清谜底,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1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度指主观题问题设计中的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思维指向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即“问得明白”的程度。
知识指向,是指设问中对所要求的知识(大到模块,到小知识点)的限定;材料指向,指设问中要明确该设问要不要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结合到哪种程度。知识、材料指向明确清晰的程度影响考生能否准确确定所需知识、迅速找到所需材料以提高解题效率。主体指向是指行为主体的明确指出,明确主体有利于缩小知识和材料范围。思维指向,最主要的是必须明确设问是“是什么”型、“怎么样”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一般来说,类型不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后两种比前两种的难度大。如果设问指向范围大、含糊,或表达形式含蓄、隐蔽,考生将难于确定或误解所需知识、材料的范围,以致答偏或误答,加大答题难度。如(2013·江苏单科·34)(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该题的难度首先在于用生活化语言来设问,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其次是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要理性分析材料指向,同时还要紧密联系材料中的三句话,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确定知识指向,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2角度新颖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角度新颖度是指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切入点巧妙、新颖的程度。角度新颖,追求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效果,使试题免落俗套,不给猜题押宝者以可乘之机,增加了审题和表达的难度。二是尽量使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如(2013山东·30)(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试题从“科技发展对政治生活的意义”这个新的切入角度设计问题,并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具体信息总结,角度新颖别致,难度较大。
基于典型的高考真题,学生要在训练中学会精心审题,准确摸清谜底,理解命题意图,在此基础上精致作答,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三、知识运用要“精兵”,要厚积薄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治学科知识是高考政治重要的考核目标,考查知识的深广度、重要程度、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如战斗中的武器精良的程度影响试题的难度。
1考查知识的深广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因为文综高考卷,各科试题数量比较少,命题者都尽量在有限的卷面内增加试题的覆盖面,同时从发挥试题的选拔性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的角度来说,主观题又必须体现出对知识理解的一定的深度和综合程度,要求越高,难度就越大。如(2013·天津·1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设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作答,设问中“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的要求,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几课的知识,对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结合材料加以理论阐述的能力要求颇高。 2考查知识的重要程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试题选择考查非主干知识或者不是主要考点时,试题的难度就加大。
3考查知识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新课标版全国政治考试大纲有关“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提出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知识;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三是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显然,试题调用的知识来源越广,试题难度就越大。如(2013·广东·37)(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的文化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和课的知识,并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主建构: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和消费的环境。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自主建构知识的娴熟运用,难度较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有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一要精细准确地理解教材,做到点清、线通、面广。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要学会阅读和理解各类材料,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一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等),提高对重要报告的研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建构知识。三要在解题时尽可能地注意参考答案来源“多元化”,既要依据材料,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带着血,在每一河湾,每一灌木丛里。——茨维塔耶娃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费尔南多·佩索阿
四、能力层次有高低,要灵动思维。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多考生记牢了课本基础知识、审清了材料和设问,但在考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失误与失分,其实是源于自己的思维障碍。随着政治学科能力考核层次的提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也越高,试题的难度也越大。试题的能力层次主要表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探究性。
1试题的开放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形式有:①启发型试题,启发因人而异,且受启发的内容有层次的不同;②举例型试题,因人们阅历、知识储备不同,所举例子不同;③可选性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能找到理论依据或实践证明,关健在于能否自圆其说。开放性试题内容具有丰富性,问题的设置和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需发挥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因此该类试题具有较大的难度。如(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分别从材料、课本知识、当前政策中找建议,应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2试题的思辨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试题的思辨性的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试题的思辨性高,要求考生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知识真实性、精确性进行辩证审视,并提出新的见解,思维要有较高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因而把试题的难度推进到较高的层面。
如(2013·福建·39)(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题中观点有正确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关健是能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答题方法是正确的部分要给予肯定,说明对的理由,错误的地方除了指出来,还要加以改正。还有第(3)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时代内涵的合理性”。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但要辩证分析不同时代赋予勤俭节约精神不同内涵,分别体现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
3试题的探究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试题的探究性表现为考生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试题的探究性强,要求思维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注意答案的生成性,同时论证时的事理融合度要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加大。如(2013·新课标全国Ⅰ·39)(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有5句话,是按照“认识的差异性(争论的原因)、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争论对认识发展的作用”的逻辑层次逐步推进的,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对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能力提高的关健是建立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考生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走出简单化、八股式的答题套路的误区,根据试题的变化灵动思维,提升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