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伯特兰•罗素的散文‘What I Have Lived For’的语篇衔接手段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Halliday与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伯特兰•罗素的一则散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探讨文章中的衔接手段及相应的语言特征。作者的结论是:从语篇衔接视角分析英语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语篇思维习惯,深入领会散文的意义和写作风格。
  关键词:罗素的散文;语篇衔接;散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伯特兰•罗素,作为最为现代中国知识界所熟悉的西方学者,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文化巨匠之一。他一生著作甚丰,涵盖极广。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撰写了众多经典的哲学和数学著作。 罗素的著作清新流畅,优美动人,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深刻的思想和酣畅淋漓的文笔使他赢得了全世界无数的读者。周世锋在《略论罗素的散文风格》一文中总结了罗素散文的四大特点:平易朴实、简洁明确、准确锐利、讽刺幽默[1]。‘What I Have Lived For’ 《我为什么活着》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前言部分[2]。在文章中,罗素用平易质朴,不事雕琢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中所追求的三件事情,即爱情、知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作者通过简洁朴实的话语准确清晰地表达了他的平凡而又伟大,单纯而又强烈的愿望,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感动之余,作为读者,我们还对罗素这别具一格的文风深感震撼。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来分析罗素的散文‘What I Have Lived For’,探讨罗素在散文里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将枯燥复杂的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的。此外,本研究也是对英文散文分析的一次新的尝试—从语篇衔接视角研究散文,期望能帮助读者构建语篇思维习惯,深入领会罗素散文的意义和风格。
  语篇衔接理论
  Jakobson(1960) 对文学语篇中由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3]。韩礼德和哈森(Halliday& Hasan)夫妇在1976年合著的专著《英语中的衔接》中指出:“篇章与非篇章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篇章
  性(texture)……而篇章性是由衔接关系形成的[4]。在这部著作中,衔接被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之间的连接,它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内部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常常发生在语篇中一元素依赖另一元素才能进行解读的时候[4]。衔接涉及两个层次:在语义层次上,衔接是一个意义概念;在形式层次上,即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上,语篇的衔接关系是由语言形式体现的。
  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两种[5]。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reference),省略 (ellipsis), 替代 (substitution)和连接 (conjunction)。词汇衔接也有四种:重复 (repetition),同义/反义 (synonymy/ antonymy),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 (hyponymy/ meronymy)和搭配 (collocation)。因此,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森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罗素的一则散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入手,研究罗素散文的语篇衔接机制和语言特征。
  文本分析
   “我为何而生?”是一个人生的大题目,似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人生的意义是古往今来一切有识之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要在一篇短文里说清这一问题,殊非易事。而罗素做到了!他的回答短小精悍,激情四射。爱情、知识、怜悯,这三者可以说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因为他们代表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理性主义的信念以及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它们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一切诚实、正直的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他的措辞也极具感情色彩,他选用了语气较强的词,如passions, overwhelmingly, governed, unbearable, anguish 等等。文章通篇仅332字,寥寥数语,罗素清晰的思维以及高尚的人格和追求跃然纸上。莎士比亚的笔下人物Polonius 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罗素的散文言简意赅,明白如镜,堪称简洁明晰的典范。下文就罗素在“What I Have Lived For”散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析,探讨作者如何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不同的衔接手段把文章写得如此短小却不失逻辑性。
  1. 词汇衔接
   语篇的连续性可以通过词汇的衔接来实现。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替代或共同出现[6]。这则散文中运用了多种词汇衔接手段,其中尤以词汇重复最为明显。由于文章谈论的是作者生活中的三个追求:爱情、知识和怜悯,因此,“passion”重复了3次; “life”: 5 次;“love”: 4次; “knowledge”: 3次 ; “pity”: 2 次; 其他的词汇重复还有: “loneliness”: 3 次; “I have sought (found/seen)”: 7次; “I have wished”: 2 次. 一再的强调了对三者的追求。文章还用了各种形式的同义词: “long for” –“search for”- “find- long to”; “understand”- “know”; “ecstasy”-“joy”. 通过以上这些词汇或是短语的重复,以及同义词的使用,读者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文章一直在谈论的主题,即作者一生中追求的三件事情。
  2. 语法衔接
   语篇的连贯性不仅要依赖于词汇衔接,而且还要靠语法衔接来实现。罗素的这则散文就充分的利用了各种语法衔接手段,例如:照应、省略和逻辑连接。
  (1)照应
  照应是一种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7]。(黄,语篇分析概要:96)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英语中的照应分为三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 “What I Have Lived For” 一文出现了许多的照应关系:①人称照应:第2段的 “it”与“love” 相照应,第四段的 “they” 指代“love and knowledge”; “their”指代 “helpless old people”. ②指示照应:第一段的“These” 指代 “three passions”; 第二段的“that” 指代“loneliness”; “this” 指代 “love”; 第三段的“this” 指代前两句话的内容; 最后一段的“this” 指代前三段的内容。作者合理的运用了各种照应关系,不仅巧妙的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还紧密的连接了上下文。
  (2)省略
  省略指某结构中为出现的词语可以从语篇的小句或句子中回找。省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文章中典型的省略例子是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cannot”和”suffer”之后分别省略了“alleviate the evil” 和 “the evil”. 为了避免重复啰嗦,罗素准确的使用了省略手段,突出了主要信息,衔接了上下文。
  (3) 逻辑连接
  毋庸置疑,逻辑连接就是用逻辑联系语来连接上下文。逻辑连接按连接语义可以区分为四个大类:即添加、转折、因果和时空,按抽象逻辑语义可区分为详述、延伸和增强三大类。罗素的散文之所以简洁明晰,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大量的逻辑连接词来实现的。在文章的第一段用了三个连接词:“but”(转折), “and①”(添加), “and②”(添加). 第二段中的“first” “next” “finally” “at last” 都是表示时空的连接,此外还有“because”(因果); “though”(让步); “so…that”(因果); “and①” (同位); “and②” (增补). 第三段里的连接词“but”表转折。第四段的“so far as” (条件); “but ” (转折); “and①” (同位); “and②” (增补); “and③” (增补); “and④” (结果)。 最后一段的“and” (结果); “if” (条件)。 所有这些连接词的使用都恰到好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用词的高度准确度。
  由此可见,作者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是相辅而行,相得益彰的,它们在语篇中通常都是交织使用的。
  结语
  本文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对罗素的散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 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上文的分析来看,罗素的散文平易朴实,简洁洗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巧妙措辞,特别是各种衔接手段的娴熟运用,堪称英国散文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参考文献
  [1]周世锋,略论罗素的散文风格[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125
   [2]李素梅, 在天堂和人间穿行的心灵---谈罗素《我为什么活着》[J],语文讲堂,2003, (10):82
  [3]于学勇,论E. E.卡明斯诗歌的语篇衔接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3): 20
   [4]Halliday, M.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4
  [5]胡壮麟, 朱永生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
  
其他文献
[摘要] 现在很多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和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学生留心观察,使学生融入生活。其次,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的兴趣。  [关键词
期刊
一、认清目标,明确区别,选对路子,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虽然都是语文课,但是职业高中的语文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普通高中是为大中专院校培养生源,而职业高中则是直接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培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
期刊
摘要: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安全问题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
期刊
目前,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通病是:其一,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其二,句式呆板,缺少变化。其三,网络流行语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其四,照搬套用政治和历史等教科书中的语段,缺少文学色彩等等。众所周知,作文是语言的艺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是语言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作文优劣的主要尺度。文字表达能力偏低,作文语言的文学性与抒情性不足已成为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  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促成体验胜学习,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领略和欣赏语文的美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创建和谐语文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
期刊
诗与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清澈。   ——朱光潜  古代诗歌中精致、纯粹、优美的经典之作是传统文化的精品,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鉴赏、领悟经典中的美感和哲思,教师需通过有效拓展,迎领学生独步登堂、陶冶性灵。  一、在朗读中拓展。重视朗读、诵读、美读,以读代讲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有
期刊
为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我县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根据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局长校长走进课堂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采用分片区负责,对农村小学进行重点调研,深入各小学开展进课堂听课、参加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调研,掌握全县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成因分析  1、教学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针对我县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当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人对“美”有深刻的理解。若人身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却体会不到,依旧在随手乱扔、乱画,随口乱说,随口乱吐,那么无论经济如何发达,和谐也难以实现。因此社会需要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对孩子来说,来源一:身边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包括看电视和读有关书籍;来源二:学校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与语文悉悉相关.如今的影视作品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已成为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第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弱智者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遗弃到教育潜能的开发,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转变教育的理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班有一名随班就读生,为了不使这名弱智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长期以来,我将随班就读的这名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