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很多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和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学生留心观察,使学生融入生活。其次,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的兴趣。
[关键词]
留心观察;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苟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和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学生积累的兴趣。而积累的有效途径是充实学生生活,激发留心生活的兴趣。
一、 细心观察,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1.指导观察,感受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观察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天天生活的学校、家庭,它们有什么特点;观察自己日日见面的老师、同学,他们有什么喜好;观察教室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丰富,从而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一二九长跑,在长跑之前,我对学生分别提出要求,拉拉队同学要观察运动场上队员的动作,神态以及赛况细节,同时要体会自己在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情和其他拉拉队员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场上运动员要感受自己在比赛前后的心里、动作以及听到场下拉拉队呐喊加油后的心理感受和动作等细节。秋游,在玩电动游戏时,我则让学生留心自己是怎样玩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同时还要留心其他同学是怎样操作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细节,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为顺利写作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留意生活。
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情感比较淡漠,写起文章来也不知写什么。因此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引导孩子融入到多彩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去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因此,我经常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有一次,我走进教室一言不发直呆呆的望着窗外的军盛拉面馆,学生也随我的视线撅着屁股向外望,见那里什么也没有,便又回头看我,发现我还在向那里望,他们的视线又转向那里,还是什么也没有。这时,他们便讨论开了,“老师怎么了?”“老师馋拉面了。”让他们尽情的猜了几分钟,我才回过头来笑着问:“想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吗?” 学生先是一楞,随后直点头。于是“馋拉面的于老师”“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稿子便出现了。在教学中,我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3.动手操作,体验生活。
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事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这些事情,既可以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学习资源。要让孩子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在有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积累素材的同时,我还经常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如回家给父母洗洗脚,"今晚我掌勺""洗袜子""小鬼当家""收拾厨房""家庭辩论赛"等。第二天组织学生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效果怎么样?”由于这些事情都是学生亲自做过的,所以讲起来条理清楚,趣味性强。如学生在讲洗袜子时,有的边讲边将洗袜子时哼的歌曲唱了出来,有的将晒干的袜子拿下来,放在嘴边闻闻肥皂的香味,又用双手将袜子贴到脸上,感受热烘烘的阳光的余热。再如有的学生在讲给父母洗脚时是这样说的:昨天放学以后,爸爸照旧到学校领我去医院打吊瓶。路上,我跟爸爸说:“爸爸,今晚我要给你洗脚。”爸爸莫名其妙地瞪着我说:“又是老师留的作业?”我说:“你别管。”爸爸摸摸我的头叹口气说:“是不是咱应该改道上精神病医院去,看看是哪根神经出问题了?”输完液回到家,我先把书包送到小屋,当我出来时,发现爸爸已经脱掉袜子,坐在沙发上擎着脚等我。于是,我一手捏着鼻子一手给爸爸洗脚,其实爸爸的脚并不臭,但是我嫌脏,当我看到爸爸那一脸怡然自得而又自豪的神情时,我的心里惭愧了,其实爸爸为我付出很多,而我仅是为他洗一次脚,想到这,我便双手认真,仔细地洗起来。有的同学为了收拾厨房,刷地时将一盆水倒在地上,引来一场“洪水灾难”。还有的同学为了炒白菜,不洗不拣,便将白菜放在菜板上乱剁。这些做法使孩子们走进生活,在亲身实践中捕捉生活的情趣,为学生习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二、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说:“作文教学最好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或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活动,可仍然有一些学生参加过后一无所得或印象不深,写出的文章仍是一本流水账,甚至连流水账也记不清。原因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少主动意识,缺少观察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欲望。因此,我在班级定期举行新闻联播大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并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班的新闻联播大赛是这样设计的:
将全班学生分成8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台。首先,要求组内的每一名同学均先当一次记者,广泛关注社会,学校或班级发生的新鲜人,新鲜事,然后写成稿子,数量不限,接着组内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推荐出编辑,主持人,导演,演员。编辑的任务是将组内的所有新闻稿收上来进行加工润色,修改并筛选,选出质量高的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进行播报,朗读;导演的任务是安排主持人的出场顺序以及节目的播报方式,中间穿插的广告、小品的形式及台徽等;演员的任务是负责演广告和小品的。最后,每个小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节目参加全班的新闻联播大赛。赛前,老师要先选出两名大赛的主持人,对各组情况进行赛前了解,安排各组的出场顺序,并进行编写主持人台词等。同时还要选出评委,比赛时,对各组成绩进行打分,评出最佳团体一、二、三等奖,比赛过程中,听的同学要做好记录,比赛结束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主持人,最佳供稿人,最佳选材奖,最佳细节描写奖,最佳表演奖,最大进步奖等等,并颁发奖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总结时以鼓励为主,同时提出新的要求与希望。
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生活中,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喜欢写作文,敢说真话、实话,作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如今,在我班形成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课堂、课间,在老师、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都会及时捕捉到,而且运用幽默富有力度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个学习、纪律都很差的双差生突然间被我任命管理班级的纪律,学生便会从差生管学生时不自信的表情,学生蔑视的态度及差生失落的表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写成一篇言辞激烈的《差生,难道永远差吗?》的文章;还记得我在上课时,一连两次上课忘记把手机关机,手机响了,学生便会用措辞尖刻的语言写成《课堂上,老师的手机再次响起》,语言批判的力度显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上课,我一边全神贯注的写板书,一面点名说某某同学讲话,学生便会把这一细节描述出来,以《浑身是眼的于老师》为题进行写作,甚至有的同学在文中写到:“老师的一只眼睛是用来看我们学习的,另一只眼睛是用来看我们纪律的,两只眼睛都很忙。如果老师再长一只眼睛,那我们就没法活了。”学生敢于说,善于说的态度使我欣喜的感受到留心生活所给学生带来的神奇变化。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体验着生活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生活规律仍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但是他们把眼光聚焦在身边发生的细小事情中,对周围生活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积累生活,学生就找到了习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留心观察;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苟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和体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学生积累的兴趣。而积累的有效途径是充实学生生活,激发留心生活的兴趣。
一、 细心观察,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要积累生活,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1.指导观察,感受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观察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就会逐渐丰盈起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物开始,由点及面、由近及远地展开。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天天生活的学校、家庭,它们有什么特点;观察自己日日见面的老师、同学,他们有什么喜好;观察教室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丰富,从而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一二九长跑,在长跑之前,我对学生分别提出要求,拉拉队同学要观察运动场上队员的动作,神态以及赛况细节,同时要体会自己在运动员比赛时的心情和其他拉拉队员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场上运动员要感受自己在比赛前后的心里、动作以及听到场下拉拉队呐喊加油后的心理感受和动作等细节。秋游,在玩电动游戏时,我则让学生留心自己是怎样玩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同时还要留心其他同学是怎样操作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细节,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为顺利写作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留意生活。
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情感比较淡漠,写起文章来也不知写什么。因此教师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引导孩子融入到多彩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去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因此,我经常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有一次,我走进教室一言不发直呆呆的望着窗外的军盛拉面馆,学生也随我的视线撅着屁股向外望,见那里什么也没有,便又回头看我,发现我还在向那里望,他们的视线又转向那里,还是什么也没有。这时,他们便讨论开了,“老师怎么了?”“老师馋拉面了。”让他们尽情的猜了几分钟,我才回过头来笑着问:“想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吗?” 学生先是一楞,随后直点头。于是“馋拉面的于老师”“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稿子便出现了。在教学中,我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3.动手操作,体验生活。
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事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这些事情,既可以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学习资源。要让孩子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在有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积累素材的同时,我还经常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如回家给父母洗洗脚,"今晚我掌勺""洗袜子""小鬼当家""收拾厨房""家庭辩论赛"等。第二天组织学生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效果怎么样?”由于这些事情都是学生亲自做过的,所以讲起来条理清楚,趣味性强。如学生在讲洗袜子时,有的边讲边将洗袜子时哼的歌曲唱了出来,有的将晒干的袜子拿下来,放在嘴边闻闻肥皂的香味,又用双手将袜子贴到脸上,感受热烘烘的阳光的余热。再如有的学生在讲给父母洗脚时是这样说的:昨天放学以后,爸爸照旧到学校领我去医院打吊瓶。路上,我跟爸爸说:“爸爸,今晚我要给你洗脚。”爸爸莫名其妙地瞪着我说:“又是老师留的作业?”我说:“你别管。”爸爸摸摸我的头叹口气说:“是不是咱应该改道上精神病医院去,看看是哪根神经出问题了?”输完液回到家,我先把书包送到小屋,当我出来时,发现爸爸已经脱掉袜子,坐在沙发上擎着脚等我。于是,我一手捏着鼻子一手给爸爸洗脚,其实爸爸的脚并不臭,但是我嫌脏,当我看到爸爸那一脸怡然自得而又自豪的神情时,我的心里惭愧了,其实爸爸为我付出很多,而我仅是为他洗一次脚,想到这,我便双手认真,仔细地洗起来。有的同学为了收拾厨房,刷地时将一盆水倒在地上,引来一场“洪水灾难”。还有的同学为了炒白菜,不洗不拣,便将白菜放在菜板上乱剁。这些做法使孩子们走进生活,在亲身实践中捕捉生活的情趣,为学生习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二、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说:“作文教学最好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或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活动,可仍然有一些学生参加过后一无所得或印象不深,写出的文章仍是一本流水账,甚至连流水账也记不清。原因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少主动意识,缺少观察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欲望。因此,我在班级定期举行新闻联播大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并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班的新闻联播大赛是这样设计的:
将全班学生分成8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台。首先,要求组内的每一名同学均先当一次记者,广泛关注社会,学校或班级发生的新鲜人,新鲜事,然后写成稿子,数量不限,接着组内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推荐出编辑,主持人,导演,演员。编辑的任务是将组内的所有新闻稿收上来进行加工润色,修改并筛选,选出质量高的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进行播报,朗读;导演的任务是安排主持人的出场顺序以及节目的播报方式,中间穿插的广告、小品的形式及台徽等;演员的任务是负责演广告和小品的。最后,每个小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节目参加全班的新闻联播大赛。赛前,老师要先选出两名大赛的主持人,对各组情况进行赛前了解,安排各组的出场顺序,并进行编写主持人台词等。同时还要选出评委,比赛时,对各组成绩进行打分,评出最佳团体一、二、三等奖,比赛过程中,听的同学要做好记录,比赛结束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主持人,最佳供稿人,最佳选材奖,最佳细节描写奖,最佳表演奖,最大进步奖等等,并颁发奖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总结时以鼓励为主,同时提出新的要求与希望。
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生活中,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喜欢写作文,敢说真话、实话,作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如今,在我班形成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课堂、课间,在老师、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都会及时捕捉到,而且运用幽默富有力度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个学习、纪律都很差的双差生突然间被我任命管理班级的纪律,学生便会从差生管学生时不自信的表情,学生蔑视的态度及差生失落的表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写成一篇言辞激烈的《差生,难道永远差吗?》的文章;还记得我在上课时,一连两次上课忘记把手机关机,手机响了,学生便会用措辞尖刻的语言写成《课堂上,老师的手机再次响起》,语言批判的力度显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上课,我一边全神贯注的写板书,一面点名说某某同学讲话,学生便会把这一细节描述出来,以《浑身是眼的于老师》为题进行写作,甚至有的同学在文中写到:“老师的一只眼睛是用来看我们学习的,另一只眼睛是用来看我们纪律的,两只眼睛都很忙。如果老师再长一只眼睛,那我们就没法活了。”学生敢于说,善于说的态度使我欣喜的感受到留心生活所给学生带来的神奇变化。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体验着生活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生活规律仍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但是他们把眼光聚焦在身边发生的细小事情中,对周围生活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积累生活,学生就找到了习作的源头活水。